12开天辟地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竭、液”等9个生字,会读“昏、凿”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混沌、冉冉上升、慢慢下沉”等13个词语;辨别“精疲力竭”和“筋疲力尽”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背诵第6~8自然段。
3.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等对偶句式的妙处。
4.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2.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收集资料、检查生字、朗读课文,质疑问难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易错字形的指导及学困生识字、读书的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用感情朗读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3.课堂上借助图片等资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1.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2. 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教师:1. 教学课件。
2.根据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学生质疑。
1.同学们,今天韩老师带来了四张图片,看看谁的眼睛最敏锐,比比谁的脑子想得最快,能看着图片猜出故事来。
【点媒体】(依次屏显图片及故事名: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2.揭示“神话故事”
这些都是神话故事。在远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人们还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古人就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一些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与这些“神”有关的故事就成了神话故事。
3.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则有关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板书:开天辟地 辟:记一记字形,就是开的意思。 所以也可以写作开辟天地)齐读课题,读出气势来。
(2)【点媒体】在《开天辟地》中,古人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英雄形象,一直流传至今。你知道这个巨人英雄是谁吗?【点媒体】盘古(指名读、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话世界,来认识这个开天辟地的巨人盘古吧。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急于展示自已的感受。又能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2.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画好词。
3.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4. 自由读文感知文意:默读课文,结合预习单第二题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同时课件出示:昏天黑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化生万物等词语。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几个词语,我们就像看到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发展过程,能用上这几个词语用几句连贯的话来说说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吗?(学生交流)
(这篇课文讲了天地还是混沌一团的时候,有个叫盘古的大神醒来,他拿起斧子和凿子开天辟地,最后他化生万物)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降低了难度,不仅引导学生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一种概括方法。同时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开天辟地,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没有,没有我们看见的花草树木,没有山水鸟兽,甚至没有天,没有地,于是世间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叫“开天辟地”。
齐读题目。多么有力量的题目啊,再读,(好像没有把力量读出来)范读,再齐读(很有力量)。
开和辟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开天辟地又可以说成开辟天地。
三、重点感悟
(一)回顾课文大意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盘古,走进盘古开天辟地时那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板书:开天辟地)(自由读)
2.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1)指读
同学们,你们看,盘古是怎么劈的,怎么凿的?揭示猛劈猛凿。(点红两个“猛”)狠狠地劈,狠狠地凿。谁再来读(比较有力量)
谁再来(恩,你自由了,你可以看到天地了。)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教师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
(我认为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3.从这里,你想到盘古怎么样?
(1)向往光明
“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想象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新世界的决心。
(2)力量大
同学们,盘古是个大神,力量大不大。(大)
“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体会盘古不是一般的神,他有着无穷的力量与高大的身躯,这也是盘古能够开天辟地的条件。
他还是一个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大神,一万八千年,他该积蓄了多大的力量啊,这一刻他要爆发了,他要凿出一片新天地来,来,让我们像盘古一样爆发一次。(生齐读)(很有气势)
4.同学们,你们看天地出现了。引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读过了有什么感觉?(轻的东西往上飘,重的东西往下落,天地就形成了,太奇怪了。)是啊,这是一种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5.师引导学生比较。轻而清,重而浊
老师读上半句,请大家注意听。老师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下你读的时候,把下半句相应的词语也强调一下。(师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突出了“轻、清、上升、天”等词语)
(指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将“重、浊、下降、地”等词语读重音)
6.同学们,这句话越读越有味道!为什么呢?再仔细读读,你发现了什么?对偶,许多对应的反义词,近义词)
对偶:字数相等,内容相对 你能找找其他地方有没有对偶句了?(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头顶天,脚踏地。)
反义词:你说说有哪些?(清对浊,轻对重,上升对下降,天对地)
老师读上排的词语,你们读下排与它们相反或相对应的词语。(师生合作对句)
清——浊 轻——重 上升——下降 天——地
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放在上下半句里,读起来特别有味道。来,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句话。
7.其实,这句话中,还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大家发现了吗?(缓缓和慢慢)
这两个词语什么意思? (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
缓缓和慢慢既然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那么能不能将句子这样改: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降,变成了地。你觉得这样改好吗?
(不好!感觉读起来重复了!)
是啊,重复了,读起来感觉就不好了。同学们你们再读读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从中感受到一些什么?(感受到作者写文章很注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还感觉到天地分开真的很不容易。盘古很艰辛!感觉到天地形成的时间太漫长了。)是啊,大家感受得真好,这些感受我们都是从文字中来的,你看,学语文可真有意思啊。
8.这样的对偶句式你能试着说两句吗?学生说后师生一起给出恰当的点评。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这段教学中,师出示一组组的对偶句式,引导学生朗读、欣赏、感悟。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9.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三)学习第三~六自然段
1.天和地分开后(出示顶天立地的图)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老师不但看到了天地出现了,还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站在中间。他就是盘古。(出示第三~五自然段)(指读)
盘古顶天立地了多长时间(一万八千年 几千万年),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他?(坚定不移)
盘古为了人们有一个光明世界,坚定不移的顶天立地了几千万年。
2.同学们,天高的不能再高了,地不能再厚了,而盘古也不能再长了,天地就这样形成了。而这时盘古也倒下了。指读第六自然段。
听了朗读,有没有什么地方特别让你感动?
“精疲力竭”(引导体会盘古顶天立地的艰辛)看到“精疲力竭”,你想到了哪个词?(“精疲力尽”)。这俩个词可以调换吗?在学生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
(词语训练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特别重要)
他胜利了,成功地把宇宙分开了;天地再也不会合拢,他死的无怨无悔。
齐读。这是多么伟大的心灵呀!面对死亡,盘古是那么坦然,那么无畏,那么乐观。
(四)学习七自然段
1.出示第七自然段,生自由朗读
除了把天和地分开之外,盘古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尊敬?自读第七自然段,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
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什么?(指读)(点红9个“变成了”)
除了课文中所写到的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课件出示提示:
头发变成了( ),骨骼变成了( ),牙齿变成了( )……。
(这个设计不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也就做到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发现这句话是这一节的总起, 后面做了具体介绍。
懂得盘古全身所有的一切都化成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自己什么也没有留下。
再读想说什么?(伟大)
有时候伟大是需要付出沉重代价的(盘古的身体化成了万物)
同学们,能从这里的某一句或两句谈一谈为什么你觉得盘古伟大吗?(生答)
齐读
2.(音乐)同学们,盘古悲壮地倒下了,他死而无憾,虽然他不是真实的,但我们不得不说,他就是一个英雄,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真英雄。因为:(教师引读)
3.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九个变成了,句式多整齐啊,想象多丰富啊,也许只有这样的句子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盘古虽然悲壮地倒下了,但世界不会忘记,天地不会忘记,人们也不会忘记,他仍然活在天地当中。不信,你看,那风和云就是盘古呼出的气;你听,那轰隆的雷霆就是盘古发出的声音;你感受到了吗?那奔腾的江河就是盘古流淌的血液。
4.练习试着背诵第七自然段。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1.“就这样”,承接上文。“这样”指上文讲述的盘古所做的一切。
2.理解第八自然段照应全文。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
1.开天辟地是个神话,演变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为人们熟知,并赋予了他新的内涵,在这里开天辟地还是开辟天和地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2. 开天辟地是我们历史的开篇之作,课文原来是这样的:
补充阅读: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在我们的拓展阅读中有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读读背背。
3.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有信念,相信在学习中甚至是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能开辟出一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课下将自已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展示给自已的小伙伴们看。
(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感悟,通过让学生去想,感悟盘古的伟大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应用语言;第三个拓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并培养了学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向往光明
顶天立地 坚定不移
化生万物 造福人类
附《开天辟地》预习单
13.开天辟地
姓名
【预习导航】
1.我认真地把课文读了 遍,能读得正确、流利。我想提醒同学们正确、工整地写好这两个生字。
2.读读《练习4》中的八个成语,再读读课文,你有什么发现?概括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用上其中几个成语。
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万端 改天换地
3.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写在下面。
题目:《 》主人公:
题目:《 》主人公:
其中,我最喜欢 (人物),因为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首先,这节课的教学安排很有特色,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通篇从“对称”入手:学生从对称的句子、词中,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空间,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其次,学生在朗读时,没有机械的用“感情”来读,而是让学生知道词义,理解课文精神这样学生读出的课文显得生活、有内容,真正是感情的流露。最后,老师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能敢于质疑,善于提问,能大胆的发表个人见解。
不足之处:
整体来看,本文的教学朗读指导欠缺,再教可注意一下朗读层次的设计。
如果时间允许,是否可以加入一个对生字的书写指导,拿出一个生字进行详细的讲解及练习,能否有一个写字教学的体现。
教学建议:
如果再教,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本文做出动作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数秒钟后,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会纷纷说出:“很累”“累死了”之类的感受,切身体会盘古的辛苦。老师可以马上过渡:“你们坚持了二十秒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覆一日,年覆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盘古顶天立地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