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虎门销烟》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6 21:2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虎门销烟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指导写“毁”字(易错),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担”。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第二自然段描写的销烟过程,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语练习写一句话。
3.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懂课文,感受虎门销烟这一“壮举”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4.引导学生感悟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中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虎门销烟的经过,体会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预习阶段,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观看电影《鸦片战争》,认识鸦片的危害,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
2.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开火车读、自由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3. 在初步感知阶段,通过开放性问题“读课文后你想说点什么”,指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4.在精读感悟环节,通过解读销烟的过程,初步领会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场面表现手法。通过引导学生找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采取圈点勾画、读思议、感情朗读等方式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
5.借助课堂小练笔,学会使用表示顺序的关联词语写一段动作的表达方法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拓展小练笔《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让学生畅所欲言,既落实了课后习题,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认识。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1.完成预习单。(见后面的附件)
2.通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了吗?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导学生畅谈感受,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培养语感。)
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销”是本课的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块书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 检查对文中出现的新词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1)课件出示重点词语,开火车读
(2)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强调“身着zhuó”,“应yìng邀”,再开火车读。
2.检查对生字的识、写
引导学生对照课后第二题描红,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重点指导易错字“毁”的写法,教师针对预习单上的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学生练写错字和不满意的字。
3.检查朗读课文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生评议,纠正错误的朗读。)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路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 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1.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工人们是怎样销烟的
(1)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学生汇报(预设第三小节)
(2)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指名读、说。(引导学生说得具体一些。)
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要读得声情并茂)
(3)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工人们是分几步销烟的 用“△”标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再用’“▲”标出表示销烟动作的词(撒、抛、倒),引导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用上标画出的词语简要概括销烟的方法步骤。(先撒盐巴,再抛鸦片,最后倒生石灰)
(3)指导复述第三小节
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指名说,引导用上“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
再指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找出规律,巧妙复述,既落实了课后习题,又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课堂小练笔:
(1)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生练写,师巡视)
(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2)交流学生的写话。(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
3.齐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四)复习回顾
听写“销毁、历史、值得、虎门寨、盐巴、响彻、欺侮”等词语并矫正。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继续感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1.过渡: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课文的第二、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
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
(第三、五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二、四小节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
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二、四、五三节呢?
(如果发生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不动声色,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探究,得出正确结论: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
2.学习第五小节,感悟销毁鸦片数量之多
(1)学生读第五小节,读后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2)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齐读第五小节。
3.学习第二、四自然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1)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朗读体会。
课件出示句子1:
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①人们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②学生自读,标出重点词语,读后交流。(教师点拨:“一大早”就赶来,说明虎门销烟这件事事激动人心的,老百姓明明知道午后才销烟,却一大早就赶来,可见他们 对这件事是多么关心;“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水泄不通”表明前来观看的人极多,渲染出场面的轰动,同时,也不难体会出虎门销烟反映了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这是大快人心的正义之举。)
  ③你是怎么理解“水泄不通”的?你还知道哪些形容人多的词?(人山人海、人流如潮、蜂拥而至、人头攒动……)
④你能把这种人多的场面和老百姓的激动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练读。指名赛读。分组读。齐读。
⑤除了老百姓,还有谁来了?这说明了什么?
⑥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 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课件出示句子2: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
①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②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 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
(3)观看课本上的虎门销烟图片,再次感受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和激动的人群。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
(4)小结:作者采用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让我们感受到虎门销烟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4.学习首尾两小节
(1)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2)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
(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释放人文情怀,张扬自我个性。)
(3)师小结: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
(4)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
(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师小结: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
(5)齐读第一、六小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林则徐 用虎门销烟的壮举,治愈了中华儿女“东亚病夫”的创伤!用虎门硝烟的壮举,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用虎门硝烟的壮举,树立了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新形象!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 要牢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牢记(教师板书,生读: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让我们把这句话告诉全中国人——(生读: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告诉全世界——(生读: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七)小练笔: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
(课件出示林则徐塑像图)看,这就是林则徐的像,看看那咆哮的大海,看看那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像,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可以联系我们的现实。
1.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自己的写话,师生评议。
(八)作业:回家把《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
(九)板书设计:
8 虎门销烟
(1939年6月3日)
值得纪念 震惊中外 伟大壮举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附《8虎门销烟》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识字
1.我能读正确
历史 纪念 闻讯 身着 应邀 健步 震惊 脊梁 收缴
销毁 响彻 烟渣 咆哮 侵略 嚣张 气焰 欺侮 鸦片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伟大壮举
2.我能写美观(认读生字并在教材上描红,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变化,然后在习字册上练习书写 ,要写得既正确又规范。)
二、我会读书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 词语我理解。( 不理解的词语先查关键的字,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三、我会思考
1.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虎门销烟的经过是怎样的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想一想,跟同学交流交流。
2.读书贵有疑,请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
四、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因为文本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我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课前我让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打下了基础。
2.教学中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不足之处 :
1.学习课文后,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爱祖国、拒外侮的激情中时,我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 这也是对课后习题的落实。也许是学生们有话不知如何说,当学生说到自己的感想时,我又不是很善于去引导、总结,因此感觉学生没能多角度尽情尽兴地抒发内心的感受, 这环节的处理自己感觉不太满意。
教学建议:《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建议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或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林则徐和当时历史背景的资料,课堂上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受到思想教育。
历史 纪念 闻讯 身着 应邀 健步 震惊 脊梁 收缴 销毁 响彻 烟渣 咆哮 侵略 嚣张 气焰 欺侮 鸦片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伟大壮举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