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两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 古诗两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6 21: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背诵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3.借助课后练习和新课堂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课件指导书写“螺”)
3.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4.简单说说预习的收获。如:
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重点感悟
  1.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2.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到的那些景物了?
和:和谐、协调。
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图片出示,介绍铜镜)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师: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3.朗读诗句 体验诗情
(1)播放音频,学生倾听。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3)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读背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名句。
第二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引入谈话。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如:
1.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诗人。
2.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3.我还知道与他的雅号齐名的“诗圣”杜甫和“诗鬼”李贺。
4.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5.李白爱喝酒,而且常在酒后写下名篇佳作。
过渡语: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前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峨眉山月歌)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4.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学习《峨眉山月歌》。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3.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2)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3)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4.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5.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延伸
1.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2.默写《峨眉山月歌》。
五、板书设计
遥望—湖光 三峡 秋月 青螺(比喻)
意境美
《古诗两首》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古诗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想一想,还可以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
不足之处:
虽然积累了语言与情感,但是没能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不够充分。
教学建议:
要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充分显示学生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正确
规范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你做到了吗?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