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6 21: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用上文中词语,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朗读课文,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初步体会“过渡句”的承上启下,转承自然的作用,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会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3.结合课文说说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勤学苦练、励志成才的片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和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立志为国争光的精神。
2.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互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重点语句,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3. 理清课文思路,尽量用上课后第3题中的有关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1.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2.学生课前查阅一些有关徐悲鸿的资料。
教师:1. 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激趣交流:
1.同学们,在我国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名叫徐悲鸿,你们听说过这个人吗?(学生交流后,教师课件出示徐悲鸿简介)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徐悲鸿厉志学画,故意将“励”写成“厉”),学生发现后纷纷举手,老师指导辨析。(“厉”是厉害的“厉”,严厉的“厉”。教师随手在“厉”的后面,用彩色粉笔加上一个“力”,问:你们知道,这个“励”又是什么“励”呢?生: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 。“励志”就是“激发志气,以求有所作为。)
(此处设计既让学生辨析了生字的相近字,又帮助理解了课题。)
3.相机与“立志”辨析。(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立志”)
既然“励志”和“立志”意思差不多,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 “励志”写成“立志”,这样写不是容易一些吗?
其实“励志”跟“立志”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就让我们认认真真地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看看谁先把答案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相信,我们的预习单一定难不倒你,让我们一起去看。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重点指导:“倦”字右边下面部分不能写成“巳”。“购”的右边不能写成“勺”字。
2.检查字词:
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你的书写情况,老师相信你一定也能读好这些字词,谁愿意试试?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陈列 临摹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3.检查朗读课文。
字词是读好课文的基础,字词读好了,老师相信,课文你们一定读得更好,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及时正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2)自由练读难读部分。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2)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和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立志为国争光的精神。
1.学习课文第一段(1—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2)课件出示:
①齐读句子。
②“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的?
(“他们”是外国学生。他们对中国人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和偏见。)
③“真正的中国人”是指怎样的中国人?(有骨气的中国人)
(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3)指名读外国学生说的话。
“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天堂”在这里指学习条件十分理想的地方。外国学生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徐悲鸿不可能成为画家;二是中国人太愚笨,不管学习条件多好,也不能成才。由此可见外国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
(4)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外国人为什么会这样瞧不起中国人呢?
(介绍当时的背景)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就连小小的日本国都趾高气扬地称我们为“东亚病夫”,中国人在国外是抬不起头来,遭人白眼和看不起更是常有的事。但可贵的是——中国人没有屈服!中华民族的英雄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救中国于危难之时,救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当时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外国人为什么会对徐悲鸿有那样的态度,为什么会瞧不起中国人。)
师:正是因为当时咱们国内的情况,才让这些外国学生对我们中国人产生了偏见,瞧不起咱们中国人,所以徐悲鸿在被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他励志必须用事实——(学生接着齐读):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在你眼中徐悲鸿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吗?板书:真正的中国人
为什么?(有骨气、勤奋、肯下功夫)
师小结: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是个有志向的“有心人”。
(5)交流、探讨
现在我们再来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课文题目用“励志”而不用“立志”。(让学生通过读书解决了本课教学伊始时提出的问题,从中体会到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决心。徐悲鸿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用“励志”而不用“立志”。)
有句话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这个“有心人”是怎样“下功夫”励志学画的,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结果又是怎样?
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和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立志为国争光的精神。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徐悲鸿励志学画》,齐读课题。上课节,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初识了徐悲鸿,知道他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2.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合作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个词或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谁来说一说。
生:奋发努力。不知疲倦。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看来同学记住的词语和句子还真不少,像这样将一篇课文浓缩为一个词或一句话存储在我们的头脑中,就叫做“把文读短”“把书读薄”。
师: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说出了课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师板书“功夫不负有心人”)请大家齐读这句话。(学生读,)
师:这句话中的“功夫”是什么意思?(指时间和精力。)“负”呢?(背弃,辜负。)“有心人”又是什么意思?(有某种志向的人。)从上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徐悲鸿是个有志向的“有心人”。徐悲鸿是怎样下功夫的?下了功夫的徐悲鸿结果如何?
下面我们就带着以下两个大问题一起来接着研究学习课文。
出示;(1)徐悲鸿怎样下 “功夫” 的?
(2)下的“功夫”有没有辜负这位有心人呢?
3. 学习课文第二段(4~6自然段):“下功夫”
师:徐悲鸿为了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是怎么下“功夫”的呢?
(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看看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内心,同桌交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学生自由回答,说到哪一段,就聊哪一段。)
(2)第4自然段:
①师: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徐悲鸿会怎样去做?
(生汇报:“更加”、“奋发努力”说明下的功夫比以前还要深,比励志前更努力学画了;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样,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他很疲倦,但他不在乎。为了学画画,他不分白天和黑夜。为了学画画,他已忘记了疲倦… …)
②师:(出示《骏马图》,图文结合帮助理解、体会这句比喻句的内涵。我们看到的这幅出自徐悲鸿笔下骏马图,这图中奔驰的骏马不正是他自己勤奋学画的写照吗?)
③相机指导有感情地读第四段。
师:我们知道以前的徐悲鸿在学画时就很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生: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还有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内心,感受到徐悲鸿下“功夫”了?
(5)第5自然段。
①学生全班交流:(抓住“每逢节假日”“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体会徐悲鸿的“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
②课件出示句子:
师:一整天,你们有一整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吗?
生谈一天做一件事情的感受:累
师:可是(学生读)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句中的第一个逗号能否去掉?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说明他画的时间很长,画的很多,画的很用心。此处设计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徐悲鸿的勤奋刻苦,还体会到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重要性。)
③师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那他不累吗?可是一想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一想到“要用事实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就——(引导读段中句子)
师:徐悲鸿每天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了休息,除了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临摹一些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外,就连动物园的老虎也常常会成为他的写生对象。正是这样抓紧一切时间学画,他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他下的“功夫”。
师:还有哪些文字让你感受到徐悲鸿下“功夫”了呢?
(4)第六自然段:
①学生全班交流:(抓住生活清苦的两个方面:吃和住与现在的生活来对比,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从而衬托他的“奋发努力”。)
②师:他的生活怎么样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和我们现在生活比一比,我们的生活是怎么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补充资料)是呀,徐悲鸿由于长时间不能按时吃饭,得了严重的胃肠痉挛。病发时,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滚落下来,但他用左手压住疼处,右手继续画下去。此时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徐悲鸿呢?
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节衣缩食、不知疲倦、艰苦奋斗、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③师指导有感情地读第六自然段: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徐悲鸿的敬意与他奋发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来齐读本段。(学生齐读本段)
师: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为了学画画,宁愿过得这样清苦;他为了学画画,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这样做,就是想用事实来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也是徐悲鸿下的“功夫”。
徐悲鸿是怎样下“功夫”学画的你们明白了吗?(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方面:一是抓紧一切时间来学画,一是生活十分清苦,省钱买绘画用品,从正面衬托出徐悲鸿下“功夫”之深。)
(徐悲鸿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学习的对比。徐悲鸿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绘画方面,却付出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贫寒、学画的决心,从而加深对“励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决心大,不可动摇。)
(5)学习构段
师:大家再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之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注意写作方法的学习,将写作指导融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了一些写作的构段方式。)
4.学习第三段(课文7、8自然段)“不负”——徐悲鸿取得的成绩
(1)学习第6自然段;
师:一转眼,三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下了这样大的“功夫”去学画,结果怎样呢?自由读课文的7自然段后交流:
生;①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结业考试。
②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引导学生想象徐悲鸿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画界的情景。再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理解:
(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含义。)
师:徐悲鸿的画轰动了整个画界,他用事实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你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激动、振奋人心)让我们齐读7自然段,请你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学习第7自然段:
师:之前的那个外国学生,此时发生了怎样的态度变化呢?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课文理解“有眼不识泰山”
师: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生:本义是长着眼睛辨不出泰山,比喻义是浅陋无知。本课中指外国学生之前没有看出徐悲鸿很有才华,没有想到徐悲鸿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此时的他输得心服口服,感到很惭愧。)
师:此时他口中的“你们中国人”包含着他对徐悲鸿——
生:深深的敬佩、尊重、认可 ……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外国学生此时对徐悲鸿的敬佩与尊重。
(学生朗读本段,注意指导读好外国学生说话的语气,可以在指名读时加上动作,来更好地体会这位外国学生的心情。)
师:这位外国留学生一开始因偏见而“很不礼貌”的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前后态度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这是一种前后照应的写法,希望大家能运用到你的习作当中。
师: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被外国学生瞧不起,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励志勤奋学画,并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中华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板书:为国争光)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引导学生抓外国留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很不礼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2这位外国留学生由因偏见“很不礼貌”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他对徐悲鸿表示深深的敬佩! 此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哪?
  (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为了表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徐悲鸿的表现,承上启下,转承自然,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自己再读一读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我引导学生能够将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无理,轻视中国人。) 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五)联系自己,拓展延伸
1、欣赏徐悲鸿画作,了解徐悲鸿在画界的巨大成就,激励学生,联系自己,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同学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我想更得益于他的励志。只有励志了,我们的人生才有目标,生活才有奔头,学习和生活起来才充满活力和力量,会让我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励志的经历。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哪?又应该向徐悲鸿学习什么哪?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推荐阅读《中国名人故事》《中国历史故事》。
3、仿写作业:结合其他名人或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不同的思维角度,写一段勤学苦练、励志成才的片段。
(六) 板书设计:
7.徐悲鸿励志学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
勤奋刻苦 有志向
为国争光 有骨气
真正的中国人
附《6.天安门广场》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绘 认 倦 列 租 杯 购 绩 错 误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哟。
2.读一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我还会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立志
励志
三.我会思考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在 ,故事的人物有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紧扣课题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文本内涵。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徐悲鸿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为了让学生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注意了这一点。揭示课题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因为课前学生预习时查过字典,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换,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就这样,这个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学生的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好地区别了“立志”和“励志”的含义,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2.抓住重点句子,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学中抓住“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共同研读,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
课文的倒数第二小节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过渡的段落,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过渡段落的写法,我们先从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意思着手,先了解“功夫”的字面意思是时间,从文中理解是指徐悲鸿勤学苦练,付出了许多艰辛。“有心人”,学生们都知道是指徐悲鸿。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又回顾课文,提出问题:花了什么功夫?结果哪里体现了“不负”?之所以这样提问,目的是引领学生懂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写在中间的意义,这句起着过渡的作用,所以前后都要连贯起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再让学生结合名人或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仿写,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我们先进行了练说,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原来的字写得不好,后来经过反复练字,终于把字写好了。我告诉她,如果写一段话的话,如果把勤学苦练的过程写详细,那么就更能体现“功夫不负有心人”了。课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仿写作业,鼓励不同的思维角度,效果还可以。
3、精读文中语言,在对比中学习,升华思想认识。
课文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了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我引导学生能够将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无理,轻视中国人。) 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不足之处::
1.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不能给孩子详细介绍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如果能利用一段时间给学生说一说中国遭受外国歧视的原因,看一看当时的现实照片,我想学生的感慨会更深,对课文的把握会更到位。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但做的不够扎实。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正确
规范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我把课文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