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2019)生物必修2课件:1.1.2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的内容(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2019)生物必修2课件:1.1.2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的内容(共7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19 15:1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1.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
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
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物质观:基于生物体内的遗传因子来分析和阐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科学思维——归纳与演绎:体会假说—演绎法,学习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
3.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应用遗传规律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
素养要求
第2课时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的内容
新人教(2019)生物必修2课件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01
梳理教材知识 夯实基础
1.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 的分离和 的随机结合与 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模拟内容
遗传因子
配子
性状
用具或操作 模拟对象或过程
甲、乙两个小桶 _______________
小桶内的彩球 ___________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的随机结合
雌、雄生殖器官
雌、雄配子
雌、雄配子
3.操作步骤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 。
(2)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代表的是显、隐性性状数量比:显性∶隐性≈ 。
1∶2∶1
3∶1
注意事项
(1)盛放彩球的容器最好为圆柱形小桶或其他圆柱形容器,以便摇动时彩球能够充分混匀。
(2)彩球的规格、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以避免人为的误差。
(3)每个小桶内两种彩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4)每次抓取时要闭上眼睛,左手随机抓取甲桶内彩球,同时右手随机抓取乙桶内彩球,避免从一个小桶内同时抓取两个彩球。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后,将彩球放回原桶(切记不能将两个桶中的彩球相混),必须充分摇匀彩球,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5)要认真观察每次的组合情况,记录统计要如实、准确;统计数据时不能主观更改实验数据。
(6)要多次抓取并进行统计,这样才能接近理论值。
思考延伸拓展 强化素养
阅读教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每个桶中放入数量相等的两种彩球的含义是:两种彩球分别模拟含有_____、_____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且F1产生的两种配子数量相等。
(2)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这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吗?
提示 不符合。自然界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了_____________和 的过程。
显性
隐性
雌雄配子形成
随机结合
(4)为什么每次把抓出的小球放回原桶并且摇匀后才可再次抓取?
提示 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5)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Dd∶dd=1∶2∶1,但有位同学抓取4次,结果是DD∶Dd=2∶2,这是不是说明实验设计有问题?
提示 不是。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DD∶Dd∶dd=1∶2∶1的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归纳总结
两个小桶中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中代表D和d的小球数量一定相等,因为F1产生的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大于雌配子的数量,雌配子中D∶d=1∶1,雄配子中D∶d=1∶1。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02
梳理教材知识 夯实基础
1.验证方法
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遗传图解
测交
D
d
Dd
dd
3.实验结果:测交后代中的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 。
4.实验结论:孟德尔的假说是 的。
1∶1
正确
辨析易错易混 练前清障
(1)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
(2)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测交所得后代种类反向推知的(  )
(3)可通过测交实验确定性状的显隐性(  )
(4)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数量(  )
×

×
×
特别提醒
测交的作用
(1)测定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2)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3)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根本目的)。
思考延伸拓展 强化素养
杂交、自交和测交在遗传中各有不同的用途,请分析以下遗传问题:
(1)已知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何来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
提示 用纯合的绿豆荚豌豆和纯合的黄豆荚豌豆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鉴定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提示 让该高茎豌豆自交,若后代全为高茎豌豆,则该豌豆是纯合子,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豌豆是杂合子。
(3)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现在有一只白毛公羊,如何鉴定其遗传因子组成是纯合还是杂合?
提示 让该白毛公羊和多只黑毛母羊交配,子代如果出现黑毛羊,则该白毛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杂合,若子代全为白毛羊,则该白毛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纯合。
温馨提示
(1)对于植物来说,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法。
(2)测交法的前提条件是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待测对象若为雄性动物,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产生更多的后代,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分离定律和假说—演绎法
03
梳理教材知识 夯实基础
1.分离定律
(1)描述对象: 。
(2)发生时间:在形成 时。
(3)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 遗传给后代。
2.假说—演绎法
一般程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有性生殖生物
配子
成对
遗传因子
配子
辨析易错易混 练前清障
(1)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  )
(2)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  )
(3)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4)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
(5)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
×
×



易错警示
(1)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
(2)“演绎≠测交实验”:“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测测交结果,后者则是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
(3)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针对完全显性)。原因如下:
①F2中3∶1的性状分离比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若子代数目较少,则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②致死现象可能会导致性状分离比发生变化,如隐性致死、显性纯合致死等。
思考延伸拓展 强化素养
1.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2.请归纳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1)测交法:F1×隐性纯合子 子代两种性状的数量比为 F1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2)自交法:F1 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F1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
1∶1
3∶1
(3)花粉鉴定法(以水稻花粉为例)
①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
②结果: 花粉呈蓝黑色, 花粉呈橙红色,遵循分离定律。
半数
半数
应用
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
分离定律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正推型和逆推型。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其概率(正推型)。
亲本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 子代性状表现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逆推型)。
方法一:遗传因子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遗传因子,如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可用A_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遗传因子。
方法二: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遗传因子组成中必然都有一个a遗传因子,然后再根据亲代的性状表现做进一步的推断。
方法三:根据分离定律中的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即Aa×Aa→3A_∶1aa。
②若子代两种性状的数量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a∶1aa。
③若子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即AA×AA或AA×Aa或AA×aa。
④若子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aa),即aa×aa→aa。
梳理网络 要语必背
04
1.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的内容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测测交结果。
3.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现象是F1产生1∶1的两种配子。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05
1.某同学利用红球(表示D)和白球(表示d)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其操作过程中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随机从每个小桶中抓取一个小球组成一组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C.每次抓取前要摇晃小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抓取小球的随机性
D.每次抓取之后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中
1
2
3
4
5
6
解析 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A项错误。

2.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让F1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实验结果能验证的是
①F1的遗传因子组成 ②F1产生配子的种类 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 ④F1产生配子的比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
2
3
4
5
6

解析 ①测交法可用于鉴定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测交后代均为显性个体,则其为纯合子,若测交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其为杂合子,故让F1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实验结果能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
②根据测交子代的表现类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
③让F1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只能获取F1的情况,不能获取F2的情况;
④根据测交子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故让F1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实验结果能验证F1产生配子的比例,故选C。
1
2
3
4
5
6
3.(2020·大连第二十四中学高一月考)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规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和自交实验提出问题
B.孟德尔提出的唯一假说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C.孟德尔采用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是否正确
D.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的过程是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解析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之一,B项错误。

1
2
3
4
5
6
4.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离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
 纳总结的
B.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单独存在的,不会相
 互融合
C.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单独存在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所以
 称分离定律
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可随配子
 遗传给后代

1
2
3
4
5
6
解析 孟德尔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科学实验程序是:杂交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分离定律(结论),A项错误;
根据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可以知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不相融合的,B项错误;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C项错误、D项正确。
1
2
3
4
5
6
5.鸡的毛腿(B)对光腿(b)为显性。现让毛腿雌鸡甲、乙分别与光腿雄鸡丙交配,甲的后代有毛腿也有光腿,数量比为1∶1;乙的后代全部是毛腿。则甲、乙、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依次是
A.BB、Bb、bb  B.bb、Bb、BB
C.Bb、BB、bb  D.Bb、bb、B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毛腿(B)对光腿(b)为显性,毛腿雌鸡甲与光腿雄鸡丙交配,后代有毛腿,也有光腿,且数量比为1∶1,故遗传因子的结合方式为Bb×bb,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毛腿雌鸡乙与光腿雄鸡丙交配,后代全部是毛腿,故遗传因子的结合方式为BB×bb,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

1
2
3
4
5
6
6.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四组杂交实验结果(相关遗传因子用R、r表示)。据表分析回答: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后代性状表现及数量 圆粒 皱粒
A 圆粒×圆粒 108 0
B 皱粒×皱粒 0 102
C 圆粒×圆粒 125 40
D 圆粒×皱粒 152 141
1
2
3
4
5
6
(1)根据组合____的结果能推断出显性性状为______。
C
圆粒
解析 组合C中,圆粒×圆粒的后代出现了皱粒,即发生了性状分离,则亲代的圆粒个体为杂合子,圆粒为显性性状。
(2)组合____中的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子。
B
解析 组合B中,皱粒×皱粒,亲代都为隐性性状,隐性性状的个体肯定为纯合子。
1
2
3
4
5
6
(3)组合____的杂交方法称为测交。
D
解析 组合D中,圆粒与皱粒杂交,后代性状表现比例接近1∶1,则为测交。
(4)写出A组合中两亲本可能的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_________。
RR×Rr或RR×RR
解析 A组合中两亲本均为圆粒,子代也为圆粒,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Rr或RR×RR。
1
2
3
4
5
6
课时对点练
06
A组 基础对点练
题组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老师准备了①~⑤五个小桶,在每个小桶中放置了10个小球,小球颜色表示不同遗传因子类型的配子,若某同学在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模拟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的随机结合时,他选择的组合应该为
A.雌①、雄②
B.雌④、雄⑤
C.雌③、雄⑤
D.雌⑤、雄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①中只有A、②中只有a,③中A∶a=6∶4,④中B∶b=7∶3;⑤中A∶a=5∶5。故模拟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的随机结合时,他选择的组合应该为雌⑤和雄⑤,即小桶中含有两种配子,且两种配子的比例为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2020·天津耀华中学高一检测)某同学利用红球(表示D)和白球(表示d)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代表雌性生殖器官的小桶中放入两色小球各50个,在代表雄性生殖
 器官的小桶中放入两色小球各100个
B.用不同小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每次抓取之前摇匀桶中小球,抓取之后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中
D.统计40次,小球组合中DD、Dd、dd的数量应为10、20、10

解析 统计数量较少时,不一定符合DD∶Dd∶dd=1∶2∶1,所以统计40次,小球组合中DD、Dd、dd的数量不一定为10、20、10,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2019·黑龙江哈尔滨五校联考)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五次,小球的组合有四次是Dd,一次是DD,则他第六次抓取的小球组合是Dd的概率是
A.1/4  B.1  C.0  D.1/2

解析 由于两小桶内的D∶d都等于1∶1,且每一次抓取都是独立的,因此,该同学第六次抓取的小球组合是Dd的概率是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组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4.测交是用F1与矮茎豌豆杂交。下列关于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后,预期了测交结果才进行杂交实验
B.测交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去雄的操作
C.测交不能用矮茎豌豆作母本
D.测交过程中需要两次套纸袋的操作

解析 测交过程F1与隐性纯合子无论哪个作母本结果都相同,即正反交结果相同,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2020·河北沧州盐山中学高一下月考)关于测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测定待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B.判断待测个体的显隐性
C.验证是否符合分离定律
D.推测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

解析 测交可以验证某一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但不能推测性状的显隐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2019·湖南株洲二中高一期末)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有
①子一代产生的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
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
③子一代测交后代表现类型的比例
④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比例
⑤子一代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雌配子比例
⑥子一代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雄配子比例
A.①④⑤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无论雌雄个体均产生相同比例的两种配子,所以测交后代表现类型之比为1∶1,①③⑤⑥正确;
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同,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②④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组三 分离定律的内容、假说—演绎法
7.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是
A.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遗传因子的遗传
B.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
C.细胞质的遗传因子的遗传
D.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因子的遗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2020·山东济宁一中高一月考)下列不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的是
A.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B.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发生分离
C.在生物的配子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出现
D.在生物的受精卵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出现

解析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的现象叫作孟德尔分离定律。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2019·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月考)关于假说—演绎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结果”——发现问题,提出假说
B.“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C.“测交实验和结果”——分析问题,寻找规律
D.“分离定律的提出”——演绎推理,验证规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结果”属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阶段,A错误;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分析问题、提出假说阶段,B正确;
“测交实验和结果”属于演绎推理、验证规律阶段,C错误;
“分离定律的提出”属于得出结论、总结规律阶段,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老鼠的毛色有黑色和黄色,这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B、b控制)。有下列三组交配组合,请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交配组合 子代性状及比例
① 丙(黑色)×乙(黑色) 12(黑色)∶4(黄色)
② 甲(黄色)×乙(黑色) 8(黑色)∶9(黄色)
③ 甲(黄色)×丁(黑色) 全为黑色
(1)根据交配组合_______,可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隐性性状是_____。
①或③
黑色
黄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交配组合①可判断出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具有相同性状的双亲交配,产生的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新出现的不同于双亲的性状(黄色)为隐性性状。
也可根据交配组合③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一对亲本杂交,后代显现出来的一种性状(黑色)为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黄色)为隐性性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表中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甲____;乙____;丙____;丁____,其中属于纯合子的是_______。
bb
Bb
Bb
BB
甲和丁
解析 根据交配组合①中,子代黑色∶黄色=3∶1可推知,双亲均为杂合子,即丙、乙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Bb。
交配组合③中,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杂交,子代全为一种性状(黑色),故甲和丁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bb、BB,均为纯合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第②组交配组合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概率为___。
解析 交配组合②相当于测交实验,即bb(甲)×Bb(乙)→Bb(黑色)、bb(黄色),可见黄色个体为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其概率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组 综合强化练
11.(2019·武汉市级示范校联考)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检测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B.解释性状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性状表现,且比例接近1∶1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
 的,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D.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实验过程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性状表现,且比例接近1∶1,B项错误;
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C项错误;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在杂交时,要严格“去雄”“套袋”,进行人工授粉,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现有两瓶世代连续的果蝇,甲瓶中的个体全为灰身,乙瓶中的个体既有灰身也有黑身。让乙瓶中全部的灰身果蝇与异性黑身果蝇交配,若后代都不出现性状分离则可以认为
A.甲瓶中果蝇为乙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杂合子
B.甲瓶中果蝇为乙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纯合子
C.乙瓶中果蝇为甲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杂合子
D.乙瓶中果蝇为甲瓶中果蝇的亲本,乙瓶中灰身果蝇为纯合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乙瓶中全部的灰身果蝇与异性黑身果蝇交配,若后代都不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乙瓶中的果蝇为纯合子。甲瓶中的个体全为灰身,若甲为亲代,乙为子代,当甲是纯合子时,则乙瓶中不可能有两种性状表现的个体,当甲是杂合子时,则乙瓶中应有杂合的个体,所以不可能是甲为亲代,乙为子代;若乙为亲代,甲为子代,则甲只有一种性状表现,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2020·山东青岛第二中学高一周测)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中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相关遗传因子用D、d表示)的数量比接近3∶1,最关键的原因是
解析 图C表示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豌豆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是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根本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2019·福建高二期末)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的方法是
①显隐性已知,鉴定一匹马是否为纯种
②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自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自交、测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用测交法可鉴别一匹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子;用杂交法可以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关系;用自交法可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用自交法检验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时,如果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人的前额V形发尖与平发际是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如图)。小明是平发际,他的父母都是V形发尖。小明父母再生一个平发际男孩的概率是
A.1/4     B.1/8
C.1/16     D.1/2
解析 由题意可知,V形发尖是显性性状,父母均为显性杂合子,故再生一个平发际(隐性性状)男孩的概率为:1/4×1/2=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现有一群灰身果蝇(各遗传因子组成雌雄比例均等),自由交配后,F1中黑身果蝇占16%,则该群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解析 已知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设相关遗传因子为A、a),F1中黑身果蝇aa占16%,又因为灰身果蝇(各遗传因子组成雌雄比例均等)自由交配,只有Aa的雌雄果蝇相互杂交,后代才会出现aa,设亲本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x,则 ×x×x=16%,解得x=8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水稻的非糯性(W)和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前者花粉含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后者花粉含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有一批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以及一些碘液,请设计方案来验证分离定律:
(1)实验方法:___________。
花粉鉴定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题意,要根据花粉的性状验证分离定律。所以实验方法为花粉鉴定法。
(2)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1开花成熟时取其一个成熟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让纯种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获得F1杂合水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要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首先要获得杂合子,所以让纯种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获得F1杂合水稻。
(3)实验预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呈橙红色
解析 杂合子产生的花粉非糯性(W)和糯性(w)各一半,染色后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呈橙红色。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并最终形成
两种不同的配子,从而直接验证了分离定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黄瓜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果皮颜色(绿色和黄色)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为了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甲、乙两同学分别从某种群中随机选取两个个体进行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选取绿果皮植株与黄果皮植株进行正交与反交,观察F1的性状表现。请问是否一定能判断显隐性?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不一定
因为显性亲本为杂合子时,后代的性状表现为绿色和黄色,因
此无法判断显隐性
(2)乙同学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实验二:上述绿色果皮植株作父本、黄色果皮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观察F1的性状表现。
①若实验一后代有性状分离,即可判断______为显性性状。
绿色
解析 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则分离出的新性状类型为隐性性状,亲本具有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根据题意,实验一绿色果皮植株自交,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即可判断绿色果皮为显性性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②若实验一后代没有性状分离,则需通过实验二进行判断。
若实验二后代____________,则绿色为显性性状;
若实验二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黄色为显性性状。
全部为绿色
解析 若实验一后代没有性状分离,则说明亲本的绿色果皮植株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则需通过实验二进行判断,即上述绿色果皮植株作父本、黄色果皮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观察F1的性状表现;若实验二后代全部为绿色,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实验二后代全部为黄色或黄色∶绿色=1∶1,则黄色为显性性状。
全部为黄色或黄色∶绿色=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