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 芣苢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022·遂宁绿然国际学校(原:四川省遂宁市南山国际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4.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5.《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7.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E.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10.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2021·全国·高一课前预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1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3.(2021·新疆·拜城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否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 芣苢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案】1.A
2.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2022·遂宁绿然国际学校(原:四川省遂宁市南山国际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4.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3.C
4.《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5.《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案】5.赋
6.“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赋,铺陈、排比。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本诗选自《诗经》,诗歌直接描写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情景,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用三节的动词变化来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把握诗歌手法技巧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他都是在重复地一章内容。变化的动词分别是“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这六个变化的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她们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劳动者收获渐丰直至满载而归的愉悦欢快心情。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7.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E.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案】7.AD
8.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D.“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错误。“采、有、掇、捋、袺、襭”,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故选AD。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10.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案】9.C
10.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赋、比、兴手法”错,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能力。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信息性很好起来即可。
诗歌描绘的是春天的内容,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的采摘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欢乐在这艰难之中。
吟咏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变化的动词,如:采、有、掇、捋、袺、襭等,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劳动场景,表现劳动的快乐。
(2021·全国·高一课前预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1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1.D
12.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解析】
11.
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故选D。
12.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个性化阅读诗歌的能力。需要学生通读并认真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据此表达观点。
题干问“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其实考查学生对诗歌层次、劳动场景的理解。这首诗描写人们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人们应当先“采摘”,然后才能“拥有”,接着再描写具体的动作,最后写采摘的芣苢太多,因而需要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如果将六个字的顺序颠倒,就不符合正常的劳动顺序,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认知了。
13.(2021·新疆·拜城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否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以及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明确回答第一问:不能。
其次,分析:这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女子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表现了女子们在田野边采野菜边唱歌,描绘出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采”,采摘;“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住;“袺”,手持衣角盛物;“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这几个动词是有先后顺序的:
先“采摘”,然后才能“得到”,这是简略叙述;
“摘取、拾取”到“成把地握住”,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的采摘过程的描写,具体真切;
由于积少成多,才有“手持衣角盛物”和“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这是采摘后盛装芣苢的具体描述。
由此可知,作者这样安排是有一定的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劳动的过程,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