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插秧歌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湖南益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把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本诗的体裁是______。
2.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
B.“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点明题目。
C.“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的气势,耐人回味。
D.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3.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1·河南·濮阳一高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4.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5.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6.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兜鍪:古代战土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莳:移植。 匝:遍;满。
7.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dōu)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他。半霎:半晌,一会儿。③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B.颔联采用夸张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D.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9.请将杨万里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但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10.(2021·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淳熙六年,杨万里从常州卸任返回故里,途经衢州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此诗。
B.诗歌开篇点题,直接叙事。从诗中看农家是大小总动员,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
C.诗歌颔联用特写镜头描摹农人冒雨插秧的场景,用兜鍪比斗笠,用铠甲喻蓑衣,比喻新颖,形成一种活泼灵动的气势,也展现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中奋勇战斗的意味。
D.面对吃饭休息的呼唤,劳动者不但“低头折腰只不答”,反而表达对农事的“牵挂”,这恰能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莳(shì):移栽,指插秧。匝:遍;满。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12.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3.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14.“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5.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插秧歌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湖南益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把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本诗的体裁是______。
2.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
B.“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点明题目。
C.“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的气势,耐人回味。
D.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3.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古体诗
2.D
3.农人挂念的是“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秧苗刚插下去还不牢固,而且这块田的秧还没有插完,此时要看管好饲养的鹅和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最后农人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映了农事的劳身与劳心。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能力。
《插秧歌》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D.“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错误,根据全诗来看,语言并不典雅新奇,而是通俗浅白,反映的也是农事的艰辛。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事实上,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2021·河南·濮阳一高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4.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5.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6.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兜鍪:古代战土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莳:移植。 匝:遍;满。
7.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B
5.B
6.C
7.①从内容上来看,捕捉场景,新鲜有趣。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②从语言形式来说,语言自然活拨。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③从手法来看,想象丰富,设喻风趣。三四句,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使诗歌有趣活泼,更富有深意:暗赞农民的战天斗地的精神。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理解错误。古代《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没有《乐》。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以‘兜鍪’和‘甲’借代”理解错误。这里用的不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斗笠”比作“兜鍪”,即古代战土戴的头盔,“蓑衣”比作铠甲,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紧张的战斗。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唤渠朝餐歇半霎”,意为: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其中“渠”,他、他们,代词。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在诗歌内容上,诗歌所描写的内容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写全家参与插秧的劳动场景;“雨从头上湿到胛”是言雨势之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一“唤”与一“不答”,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情趣。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语言接近口语,自然活泼,使诗幽默活泼。如写农家全家插秧的劳动场景时,写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这些描写,毫无修饰,朴素自然,通俗易通,明白如话。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如诗的颔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比喻新鲜,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写得生动活泼,表现出农民雨中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如临其境。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dōu)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他。半霎:半晌,一会儿。③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B.颔联采用夸张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D.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9.请将杨万里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但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8.B
9.①农人形象上:杨诗表现了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用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憨厚可爱的农人形象。白诗描写了在暑气熏蒸,烈日烘烤天气下的农人劳作,及贫妇人抱着孩子,手提破篮,拾麦充饥的景象,塑造了辛勤忙碌、苦难悲惨、生活贫困,令人心酸的农人形象。②在情感态度上:杨诗对农人的劳作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白诗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解析】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夸张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比较鉴赏本诗和《观刈麦》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本诗:人物塑造上:“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诗人这是借助恶劣的天气条件来表现农人的艰辛和吃苦耐劳。还有五至八句用“歇半霎”“朝餐”“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鹅儿与雏鸭”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写农妇喊农夫歇一会用早餐,而农夫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只是告诉农妇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情感态度上:本诗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全家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人的劳作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观刈麦》
人物形象塑造上:“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通过天气的炎热塑造了辛勤忙碌农人的形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通过具体的动作“抱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描写贫妇人抱着孩子,手提破篮,拾麦充饥的景象,表现了繁重的赋税之下农妇失去土地,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刻画了苦难悲惨、生活贫困。令人心酸的农人形象。
情感上:“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诗人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两首诗歌具体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10.(2021·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淳熙六年,杨万里从常州卸任返回故里,途经衢州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此诗。
B.诗歌开篇点题,直接叙事。从诗中看农家是大小总动员,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
C.诗歌颔联用特写镜头描摹农人冒雨插秧的场景,用兜鍪比斗笠,用铠甲喻蓑衣,比喻新颖,形成一种活泼灵动的气势,也展现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中奋勇战斗的意味。
D.面对吃饭休息的呼唤,劳动者不但“低头折腰只不答”,反而表达对农事的“牵挂”,这恰能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剑圣是个语言、手法的能力。
B.“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错误,诗歌中写全家总动员应该是突出了劳动繁忙而紧张的特点。
故选B。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莳(shì):移栽,指插秧。匝:遍;满。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12.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B
12.①用语活泼有趣:全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设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③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以及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解析】
1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故选B。
1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
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虽直白通俗却极为传神,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诗的颔联,第三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出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第四句“雨从头上湿到胛” 写雨势之猛,明白如话,勾勒出农人冒大雨抢农时插秧的场景。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诗的颈联,是诗人巧妙插入的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小憩片刻,可是农夫依然低头弯腰劳作。“只不答”,不是说农夫一声不吭,而是写他争分夺秒手脚不停。一“唤”一“答”,生动活泼,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紧张辛苦的场景。
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的答话,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秧苗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诗人选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吃苦耐劳的农人形象,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虽紧张辛苦却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后四句诗,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3.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14.“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5.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答案】13.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14.比喻。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15.“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糟蹋。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全家都参与了插秧劳作。
“雨从头上湿到胛”,可见,此时虽然下雨,但全家冒雨插秧。
“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可见,田夫低头折腰插秧繁忙,都没有时间吃早饭和休息。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笠是兜鍪蓑是甲”,句中的“是”是喻词,把“笠”比喻成“兜鍪”,把“蓑”比喻成“甲”。
从表达效果角度看,这个比喻生动形象,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田夫就像全副武装的战士,把田夫插秧劳作的繁忙与紧张用战士作战的激烈和紧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这句话中的“唤”是“喊”的意思,而“渠”在古义中指“他”,家人喊田夫吃饭休息,可是田夫只是弯腰劳作,没有空回答,以“不答”表现了田夫劳作的繁忙;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对田夫的语言描写,这是田夫嘱咐田妇看管好鸭鹅,别让它们破坏秧苗,田夫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保护刚刚插好的秧苗。
一个“不答”一个“答”都表现了勤劳的农夫形象,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