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年级上册 地理 学科教学设计
授课人:
课题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成员
课标分析 课时目标: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课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众所周知,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的东西及南北差异来引导学生探讨农业分布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八年级下册我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打下基础。知识梳理:资源挖掘:四大牧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因此我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知道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举例说出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4.用实例说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以及差异,并能说出造成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难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以及差异并分析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突破措施:通过活动探究、讨论、列表比较方法,举一反三突破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课本、导学案等资料学生:课本、学习用具、《导学案》、导学测评等练习册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导入新课 猜猜看:你知道“五谷杂粮”的五谷是指哪些农作物吗? 学生自由抢答 激发学生的兴趣 预设: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全补救:“五谷”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
讲授新课 一、农业概述活动1:讨论:你能描述出农业的概念吗?农业的生产部门有哪些?1.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植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3.农业与生活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农业分布的东西差异活动2:观察图归纳出农业分布的东西差异及完成表格1.我国农业分布的东西差异东部:林业、种植业、渔业西部:畜牧业2.我国四大牧区三、农业分布的南北差异活动3:多媒体展示我国小麦分布图、我国水稻分布图、我国花生油菜分布图、我国棉花分布图等,完成下列表格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活动4:观察图片并根据生活常识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丘陵: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牧业,这叫“宜牧则牧”。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河湖: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小组站起来讨论完成活动题并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后选代表展示作品小组合作完成后选代表展示作品教师提问各地形的利用类型 小组站起来讨论可以打起精神,提高注意力。并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带动起其他组员一起学习表扬肯定学生表扬肯定学生学生自由抢答 预设:部分学生比较懒散,不愿参与到活动中来补救:教师走下去鼓励学生多参与到讨论中来预设:容易把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混乱补救:教师解释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的区别预设:因为南方也种花生,所以学生容易把花生作为南方的油料作物补救:教师讲解预设:丘陵的利用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如发展林业、耕种、牧业等补救:林业、耕种、牧业都适宜发展,主要以牧业为主
课堂小结 一、农业概述二、农业分布的东西差异1.我国农业分布的东西差异东部:林业、种植业、渔业西部:畜牧业2.我国四大牧区三、农业分布的南北差异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丘陵: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牧业,这叫“宜牧则牧”。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河湖: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课堂练习 导学测评
作业布置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农业概述二、农业分布的东西差异三、农业分布的南北差异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复盘反思 重点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组间竞争交流来突破。根据不同环节不同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中心,共同探讨交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又做到了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还突出了分层教学,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