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2课
《芦花荡》教学设计
乐山市实验中学 leshanchy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抗战英雄儿女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
难点:揣摩文中人物及景物描写的句子,探究小说人物、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三、背影介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四、关于小说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二、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五、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疟疾(nuè) 寒噤(jìn) 黄梢(shāo) 趴在(pā)
蹿(cuān) 仄歪(zè) 飒飒(sà) 泅着(qiú)
六、词语积累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胆寒:害怕。
阴森:阴沉,害怕。
提防:小心防备。
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阴惨:阴沉暗淡。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歇凉:乘凉。
吆喝:大声喊叫。
遮掩:遮蔽,遮盖。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七、整体感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60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自己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
3、文章结构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1-8):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
第二部分(9-19):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
第三部分(20-54):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
第四部分(55-62):高潮,写小女孩眼看这场英雄行为的发生和经过。
4、按要求复述课文。
①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声音要求洪亮,仪表大方,用普通话流利表述。
八、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
如P11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个外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老当益壮,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贡献卓著的英勇的老交通员形象。)
②语言描写。
如P5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表现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全力,充满自信。)
如P16“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表现他爱憎分明,对人民充满爱,对日寇充满仇恨。)
③心理描写。
如P15-16,在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部队途中,他以为万无一失小女孩洗脸,这次女孩受了伤,流了血,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表现他强烈的自尊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④动作描写。
如P18,老头子举起竹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表现他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血债要用血来偿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归纳小结: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你觉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
爱憎分明的感情——柔情侠骨
过于自信、自尊的个性——严于责己
智勇双全的杀敌行为——周密老到
从上述四种描写方法中找出相应的方法来说明其英雄性格。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九、问题探讨。
7、、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8、、小说中有一句话,特意点出了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9、文中有一段精彩描写老头子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的心理,找出来体味一下,并将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示例: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他了,别看他年纪这么大,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可真神,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转。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两下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狠狠地 砸吧!砸得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 我一定要把这事儿告诉大菱……)
十、景物描写赏析。
导入:小说除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其成功之外,环境描写也极有特色。战争虽然极为残酷,但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笔下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你能找出几处来,说说其含义和作用吗?
例1 第1段——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星星也像浸泡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赏心悦目,但敌人炮楼林立,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边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夜深时才能听到它们飞动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例2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把女孩子们逐渐成长描述得极富生活情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里行军,“北斗”可指明方向;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例3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英雄狠砸鬼子后一种轻松的、愉快的情绪的自然流露。鲜嫩的芦花,此时在老人眼里,自然显得格外的美丽。
例4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使英雄与鬼子的周旋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战胜敌人的乐观情绪。
例5课文开篇描写芦花荡的环境,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句话好在哪里?有什么含义?----用拟人的修辞,将芦苇人格化,以此暗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样写使文章生动,语言更有表现力。
点拨:景物描写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十一、课堂总结。
《芦花荡》写的虽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作者却写出了新的境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茅盾曾赞扬孙犁“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从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能充分看出孙犁艺术个性的别具一格。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多看看他的作品,尤其是与本文同为姐妹篇的《荷花淀》。
《芦花荡》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
乐山市实验中学 leshanchy
名校系列精品 整册成套 欢迎使用
芦花荡
芦花荡
孙犁
乐山市实验中学 leshanchy
芦花荡
孙犁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背景简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1、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象;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3、对环境作具体的描写。
小说三要素——
掌握生字词
疟疾 寒噤 黄梢
(nuè) (jìn) (shāo)
趴在 蹿 仄歪
(pā)(cuān)(zè)
飒飒 泅着
(sà) (qiú)
词语积累
诗情画意:
自如:
穿梭:
胆寒:
提防:
尖利:
能耐:
悠闲:
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害怕。
小心防备。
尖锐锐利。
技能,本领。
闲适自得。
阴森:
阴沉,害怕。
词语积累
央告:
阴惨:
水淋淋:
转弯抹角:
歇凉:
吆喝:
遮掩:
现眼:
央求。
阴沉暗淡。
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乘凉。
大声喊叫。
遮蔽,遮盖。
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抱怨:
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打牙跌嘴:
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整体感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3、按要求复述课文。
①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声音要求洪亮,仪表大方,用普通话流利表述。
整体感知内容
◎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60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自己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整体感知内容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
◎按要求复述课文。
①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声音要求洪亮,仪表大方,用普通话流利表述。
精读课文,把握情节
◎第一部分(1-8):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
◎第二部分(9-19):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
◎第三部分(20-54):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
◎第四部分(55-62):高潮,写小女孩眼看这场英雄行为的发生和经过。
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①外貌(肖像)描写。
如P11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这个外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老当益壮,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贡献卓著的英勇的老交通员形象。
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②语言描写。
如P11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表现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全力,充满自信。
如P16“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表现他爱憎分明,对人民充满爱,对日寇充满仇恨。
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③心理描写。
如P15-16,在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部队途中,他以为万无一失小女孩洗脸,这次女孩受了伤,流了血,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
表现他强烈的自尊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④动作描写。
如P18,老头子举起竹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表现他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血债要用血来偿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芦花荡
孙犁
第二课时
归纳小结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你觉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
爱憎分明的感情——柔情侠骨
过于自信、自尊的个性——严于责己
智勇双全的杀敌行为——周密老到
从上述四种描写方法中找出相应的方法来说明其英雄性格。
问题探讨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问题探讨
◎2、小说中有一句话,特意点出了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问题探讨
◎3、文中有一段精彩描写老头子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的心理,找出来体味一下,并将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示例: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他了,别看他年纪这么大,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可真神,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转。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两下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狠狠地 砸吧!砸得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 我一定要把这事儿告诉大菱……
景物描写赏析
小说除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其成功之外,环境描写也极有特色。战争虽然极为残酷,但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笔下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你能找出几处来,说说其含义和作用吗?
景物描写赏析
例1 第1段——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星星也像浸泡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思考: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赏心悦目,但敌人炮楼林立,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边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夜深时才能听到它们飞动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景物描写赏析
例2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们逐渐成长描述得极富生活情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里行军,“北斗”可指明方向;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景物描写赏析
例3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英雄狠砸鬼子后一种轻松的、愉快的情绪的自然流露。鲜嫩的芦花,此时在老人眼里,自然显得格外的美丽。
例4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使英雄与鬼子的周旋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战胜敌人的乐观情绪。
景物描写赏析
例5课文开篇描写芦花荡的环境,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句话好在哪里?有什么含义?
——用拟人的修辞,将芦苇人格化,以此暗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样写使文章生动,语言更有表现力。
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课堂总结
《芦花荡》写的虽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作者却写出了新的境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茅盾曾赞扬孙犁“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从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能充分看出孙犁艺术个性的别具一格。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多看看他的作品,尤其是与本文同为姐妹篇的《荷花淀》。
课堂总结
《芦花荡》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 .芦花荡
八年级 班 姓名:
[ 学习目标 ]
1. 概括小说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认识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 自主预读 ]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疟疾( ) ②寒噤( ) ③黄梢( ) ④趴在( ) ⑤蹿 ( ) ⑥仄歪( ) ⑦飒飒( ) ⑧泅着( ) ⑨ 提( )防 ⑩舀( )水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 )
②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
③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④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 )
3.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词语。
①……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编算:
②……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
挂花: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5..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 文本研讨 ]
活动一 自由诵读 感受人物美
要求:反复读课文,感知人物、体会写法。
思考:
6.老头子具有怎样的性格?是从文章的中的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7.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刻画老头子这一人物的?试分析说明。
活动二 小组合作 探究景物美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用心体味。
思考:
8.《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活动三 联系历史,展示心灵美
要求:根据自己所积累的历史知识,结合对本课的理解,说一说你的心里话。
9.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2周年的日子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们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
①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
②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10.我的疑难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
11.阅读《气候的威力》一文后,思考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做些圈点批注。
午后的故事 圈点批注
一声尖啸刺耳的叫骂声在大街上响起,像平空炸起一颗响雷,撕破了大街的宁静。当时是午后,阳光明亮亮的,没有多少事要去做的人们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有流水一样的行人。听到这一声叫骂,人们不约而同地伸长脖子睁圆眼睛朝叫骂的地方望去。
只见一个壮汉手持一把锋利的菜刀在大街上狂奔,他满脸杀气,一边狂奔一边叫骂。
壮汉手中的菜刀在明亮亮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道火绳烧灼着人们的眼帘。大街的行人纷纷停下来,像被谁无声指挥着似的一同往街道两旁挤靠。街道两旁的男男女女也都站起来,紧张地往更里面的地方挤靠。一时间街道两旁形成两堵人墙,人们都屏住呼吸茫然地看着大街上那个狂奔的壮汉。
壮汉还在叫骂,狂奔。大街上空荡荡的,仿佛静止的流水。在午后,整个大街上只有一个壮汉在狂奔,在叫骂。
“站住!放下你的刀!”
突然,又一声炸雷在大街上炸响,震得两旁的人墙悸动一下,人墙上的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一个老人站立在大街中央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迎面拦住狂奔叫骂的壮汉。
壮汉仿佛没有听见老人的喊声,仍然挥舞着菜刀往前狂奔,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
“站住!放下你的刀。”
老人又大吼一声,声若洪钟。
壮汉这次听到了,他一愣怔停下来,狐疑地瞅一眼老人。
老人像挺立的一棵松拦住他的去路。但很快壮汉又凶相毕露,狂嚣起来,他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
“让开!我要杀林三,不关你的事。”
老人岿然不动,威严地吼道:“放下你的刀!”
壮汉声嘶力竭地叫道:“你让开!不让开我先杀了你再去杀林三。”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不会让你走过去,除非我倒下。你听着,要是死我已经死过三次了。小鬼子的子弹从我前胸穿过后背钻出,我没有死;红卫兵把我踹下高台,昏迷了三天我没有死;歹徒的刀从我前胸刺进去,鲜血淌了一地我还是没有死。这三次我都没有死,难道还怕再有一次吗?”
壮汉无望地说:“不,你让开。”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我不能再让一个父亲失去儿子。”
听着老人这句悲凉的话语,街道两旁的人墙又一阵悸动,像一阵寒风贴着人墙刮过,人们的心都不住地颤抖着。人们都清楚地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午后,也是男男女女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行人如流水,三个歹徒在殴打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就是老人的儿子。当时没有谁出来阻拦,大街上仿佛空无一人,老人的儿子被打倒在地,肠子流出了一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枯萎了。
“放下你的刀!”老人又高声吼道。
壮汉无力地哀号一声:“不——”可是他拿菜刀的手抽搐起来,剧烈地抖动起来,“哐啷”一声,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
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老人依然站立着,午后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
①.小说的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
②.作品是如何从正面、侧面表现老人的崇高品格的?
◎ 考场佳作
为了龙之腾飞
山西省2008年中考满分作文
回望历史,我看到了萧条荒芜,看到了战火连绵,更看到了奋发崛起,看到了祥和与安乐。
昨 天
迎着晨雾,男人出去打柴,挑水,女人在厨房忙做一团,燃烧的柴火呛得她流下了泪,也风干了她的美丽妖娆。女人一声召唤,男人和瘦弱的孩子们回来吃饭了。饭桌上,依然是咸菜馒头和水米比例严重失调的小米汤。饭后,孩子们在草垛上玩捉迷藏,男人和女人扛起锄头,进田干活去了。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有大禹治水的执着,愚公移山的不懈;有屈原的忧国忧民,岳飞的精忠报国;有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今 天
旭日东升,小洋楼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饭桌上,香喷喷的油条,黄灿灿的煎鸡蛋,香浓浓的豆浆。健壮的小伙子们在急匆匆地吃饭,他们还要赶着上班呢。
乡村文化站里,农民们正在聆听专家讲解科学种植果蔬的方法要领,一座座无土栽培基地矗立在大地中。在电脑中心,农民根据专家的讲解,搞起了网上销售,看着一张张订单,农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中国,毫不张扬,却胸怀大志。我们不会因为“神五”“神六”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一定会让全世界为这一条巨龙所折服。
明 天
男人和女人在整理行装。明天,他们一家人要坐飞机去北京,他们要去参观壮观的鸟巢,他们要一睹奥运健儿的风采,为运动员们加油。
听!雄鸡在报晓。
和平鸽衔着橄榄枝飞过龙的故乡。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花更美了。
天际回荡着悠长的余音——
和平属于中国
繁荣属于我们
中国龙,腾飞于无际的宇宙!
◎名句诵读●爱国篇
①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②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④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法)拿破仑
⑤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方法归结●]
查一查: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反思评价●]
2 .芦花荡
1.①Nuè ②jìn ③shāo ④pā ⑤cuān ⑥ zè ⑦sà ⑧qiú ⑨dī ⑩yǎo
2.①厉——利②窜——蹿③末——抹④错——措
3.①盘算②受伤
4.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5. 哈尔滨一位老人骑三轮车声讨日军罪行,到达天津。(或:“一位老人骑三轮车声讨日军罪行,从哈尔滨到天津。”“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三轮车到达天津。”)
6.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②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③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④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7.①从正面描写刻画: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②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③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8.示例: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9.①老爷爷,感谢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牺牲,祝您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②爷爷,你的勇气值得敬佩,想信您的这一举动会给贵国一些仍怀军国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语气要委婉,对长辈要尊敬)
11.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暗示有人在光天化日下行凶;暗示竟无人制止阳光下的罪恶;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②.正面描写:通过语言、行动描写表现老人的嫉恶如仇、大义凛然。侧面描写:写周围人的胆小怕事,衬托老人的见义勇为;描写壮汉的穷凶极恶,反衬老人的英勇无畏。
查一查: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叙事性文学作品经常要借助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和深化主题,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六种作用。 一、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 二、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 三、衬托托人物心理。。四、象征和暗示。 五、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 六、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