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
主 题:习作单元
课 时:二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 计 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2)基于阅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基于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4)基于写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教材分析
《那个星期天》是第三单元第二篇,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那个星期天》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六年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还有所欠缺。
(2)基于阅读:六年级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但是能在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勇气欠佳。
(3)基于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还有所欠缺。
(4)基于写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感情真实,但是内容不够具体。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1.进一步感受“我”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对比《匆匆》,体会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媚、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拨弄”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表达顺序。
【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字形结构,指导书写“揉、耽”字,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感悟重点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6分钟) 1.回忆以前课文《盼》,思考作者如何把盼望的心情写出来。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介绍史铁生
环节二 自读课文 识字解意 感知大意 (20分钟) 活动一(10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读课文,重点关注难读准的字词。 3.读词语,读准“翻箱倒柜、惊惶、依偎”等词语。 4.小组内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交流词语的意思。 5.指导书写“揉、耽”字。 6.学生练写 (完成目标一) 1.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意。 3.指导书写“揉、耽”。 (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10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合作。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指导。3.引导学生总结“我”的心情变化。 (完成目标二) 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感悟重点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评价任务二)
环节三 梳理线索 体会心情 (11分钟) 活动一(11分钟) 1.浏览课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词语,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浏览,老师巡视。 3.出示时间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4.总结心情变化。 通过抓关键词句了解人物心情变化。 (评价任务二)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揉
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我”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对比《匆匆》,体会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评价任务】
1.通过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进一步感受“我”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环境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总结、对比的方法,体会《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回忆旧知 导入新课 (18分钟) 活动一(6分钟) 1.听写词语,对照课文,同桌互改。1.回顾“我”心情经历了什么变化? 2.回忆“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2.导入新课。 通过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进一步感受“我”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环境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12分钟) 1.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词句。 2.学生进行圈画,老师巡视。 3.小组内进行交流。 4.班级分享,老师进行总结。 (学生读画的词句并总结写法,老师相机指导板书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环境描写。) (完成目标一)
环节二 对比阅读 体会写法 (17分钟) 活动一(7分钟) 1.学生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并交流感受。 2.再次思考: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3.学习借助内心独白来表现心理活动。 4.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心理活动。 5.梳理变化。 6.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7.思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8.出示表格,小组内交流完成。 (完成目标二) 通过总结、对比的方法,体会《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评价任务二)
环节三 拓展延伸 (5分钟) 1.再次交流史铁生资料。 2.分享《我与地坛》的片段。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动作 语言 心理 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