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 坍塌(tān) 枯树(kū) 慷慨无私(kǎi)
B.流淌(tǎng) 应征(yīng) 浇灌(guàn) 刨根问底(páo)
C.鲜嫩(nèn) 缝隙(xī) 湿润(rùn) 沉默寡言(guǎ)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毫无遮拦(zhē)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3.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烈缝 滚烫 溜达 不毛之地
B.帐篷 废虚 酬劳 沉默寡言
C.硬朗 造就 呼萧 刨根问底
D.流淌 水渠 微薄 无边无际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C.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D.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D.《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指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业态、新职业。
6.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冬奥会有20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应用,使中国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删掉“由于”或“使”。)
B.雨季来临,云南各地政府积极制定抗洪措施,调査洪灾情况。(把“调查拱灾情况”和“制定抗洪措施”的顺序进行调换。)
C.学校狠抓后勤管理,防止学生校园食品中毒事件不再发生。(删掉“再”)
D.为落实学校“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校长一大早就召集了三个学校的领研究这件事。(“三个”表意不明,可放在“学校的”后面。)
二、综合性学习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树人”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年来,共计植树造林1060亩,铺就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5个行政村2000多户农民都纷纷上山种树,绿化山林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1)请为这则材料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
(2)材料中的“王二长”与课文中的“牧羊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法)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村子里有的水井,早已干涸。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③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不太爱说话,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他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子,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着。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④受好奇心的驱使,我请求再住一个晚上。相处一起,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子,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未,用铁棍在地上戳一个坑,轻轻地往抗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未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吃过午饭,他又开拾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实。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环,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他今年五十五岁,名叫艾力泽·布菲,以前有个自己的农庄,他先失去儿子,接者妻子也去世了。他说,选择搬到高地,这地方没有树,没有树就设有生机。他决定,既然没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⑤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植树的牧羊人”。
⑥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艾力泽·布菲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种橡树,种山毛榉树,还种白桦树。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们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十一公里宽。还有种在谷底的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我明白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⑦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⑧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一切都变了,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了一片沃土。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绿洲,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有删改)
8.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关注时间和主要事件,圈出关键词,快速梳理文章内容。
时间 主要事件
1913年 初次遇见①__________的牧羊人。
②____________ 再次遇见身体很硬朗的牧羊人。
从1920年起 每年都要去看③___________的牧羊人。
④____________ 最后一次见到87岁年迈的牧羊人。
9.朝华文学社将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摄成题为《牧羊人一心一意种橡树》的短片,以下是小宁的创意设计,交流中,你与他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1)画面将呈现怎样的色调?原因是什么?
(2)画而将呈现怎样的牧羊人?理由是什么?
(3)画外音以“我”的视角介绍牧羊人的好处是仆么?
10.走进牧羊人的世界,我们看到了他植树不一般的意义。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末“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绿洲,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吴睿
①老陈是我见过的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一个有着天生幽默与理性思维的老男孩,一个爱“附庸风雅”与“故作深沉”的老爷子,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②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③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而这则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A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 ”: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我们终于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④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才若有所思。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课堂上集中精神。
⑤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 ”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掀起你的盖头来。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它的平方加上它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 ”霎时间,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⑥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 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虽然我们对此都“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能对出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对他的短处。
⑦“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这有何难 ”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B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的金玉良言。
⑧现在,我想我们很多人或许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老陈。(有删改)
11.阅读全文,概括“我们”对老陈的情感态度变化。
第一堂课,老陈来到“我们”班,大家(1)_________;当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时,大家在数学课堂上(2)________;在多次思维碰撞后,大家开始期待数学课;多年后,大家对老陈(3)______。
12.分析“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对他的短处”中“挤对”一词的含义。
13.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请从修辞角度品析A句。
(2)有人说B句中“胡扯”与“聚精会神”“金玉良言”相矛盾,你的看法如何 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14.通读全文,说说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常豆腐
迟子建
①大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豆腐房该是不会陌生的。村子小的至少要有一爿,而大一些的则有两三爿。我童年生活的村子百户人家,却有两爿豆腐房,一爿在村西,另一爿在村东。在村东的那爿就在我家的前一趟房。
②豆腐房都临着水井,这样取水方便。做豆腐的人在前一夜就泡好了黄豆和纱包,当我还在梦乡中时他就得起来和驴拉磨。驴被蒙上眼睛拉着石磨艰难地转圈,人就得不时往磨眼里填泡涨了的黄豆。待到人们呵欠连天地从炕上爬起来时,两爿豆腐房里的豆腐就都压好了。
③常常是在睡眼惺忪时就被父母喊起来去豆腐房换豆腐。盆子里装着黄豆,黄豆上又放着零钱,我便端着它们没精打采地去豆腐房。那时吃豆腐的人多,常常要排队,豆腐房里满是雾气。有时能换着,有时赶到我这恰好就没了。卖豆腐的人称过黄豆后就将秤盘一掀,黄豆咕噜噜进了一口缸里。一斤豆腐才一毛钱,每块豆腐是二两。一般的情况下我都端着五块豆腐回来。我在地上走,豆腐则在盆子里走;我走出了汗,而它走出了一汪淡黄的水。它在盆里显得颤颤巍巍的,但那不是老态龙钟的表现,而是充满生机的跃动。豆腐进了灶房不是调了汤,就是被炒成糊状,名为“鸡刨豆腐”,再不就是将葱花撒到豆腐上,佐以盐或香油,吃它个爽爽快快的一清二白。
④土豆、白菜、萝卜和豆腐把我养育成人。由于常吃豆腐,就有腻的感觉。所以上师专以后逢到食堂做豆腐,我就拿着饭盒犯愁。
⑤如今豆腐又走俏起来了,价廉物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些医学专家对它的营养的充分肯定。于是各大副食品商场里总有十几种的豆腐制品。豆腐干、豆腐泡、素什锦、豆腐鱼、豆腐鸡等等,品种繁多,不一而足。拿平凡的豆腐做了大文章。豆腐已经不仅仅是豆腐,它被包装成鸡、鱼、鸭等等的形状。
⑥豆腐在农村还有另外一种讲究,那就是除夕夜的饭桌上要有一道豆腐菜,意谓“逗福”,仿佛是伸出一根长长的饵线将满年的福气都钓到自家门中。除夕夜的豆腐不能做汤,汤上不了席面,最好是切成方方正正的六片或八片,用油煎透了,使之泛出金黄色,然后一片片相挨着摆在盘中。六片是“六六大顺”,八片是“八仙过海”,有要平安的,也有要沾染仙气的。
⑦大概由于豆腐是寻常百姓家的惯常食品,所以现在饭店里有一种菜就叫“家常豆腐”。“家常”二字极为准确和形象地概括出了豆腐的特点。豆腐那莹白的颜色比得上蟹肉,它的鲜嫩也敌得过野生的鲜蘑,所以它能美誉不减。有土地在,就有黄豆可打;有河流在,就有永不枯竭的水源。有了豆子和水,豆腐的生命力将长盛不衰。而且豆腐的大众化还体现在它不欺老凌弱,老人牙齿老化和松动后嚼不动肉,可豆腐却以温柔的品性体恤他们的难处;幼儿未生牙时对待许多美食要由母亲的口先嚼成泥状后方能下咽,拾人牙慧,而豆腐却省了这一层麻烦,它永远不会噎住小孩子。
⑧既然豆腐这般好,那么我也重续与豆腐的缘分了。只是城里的豆腐不如家乡的鲜美,大约是水质不同的缘故吧。漂浮着漂白粉的自来水显然比不上清冽的井水好吃。而且现在的豆腐不用豆子来换了,花上一元钱就可提回一块,少了一种交换的乐趣。
(有删减)
15.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盆子里装着黄豆,黄豆上又放着零钱,我便端着它们没精打采地去豆腐房。
16.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填空。
本文围绕“豆腐”组材,从内容上看,②③自然节主要写了做豆腐和A( )。从感情变化上看,⑤⑦两自然节则写出了作者由腻豆腐到B( )的感情变化。
17.作者以情驭笔,将家常豆腐写得极富情趣,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文中许多语句特点突出,情蕴丰厚,值得品味。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个句子,完整的抄下来,然后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我选择的句子:
我的赏析:
18.家常豆腐的“家常”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回答。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A
6.C
7. (1)示例:耄耋老人32年植树造林1060亩,铺就“绿色长廊” (2)都热衷于植树造林事业;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8. 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 一战结束后 意志信念坚定(没有任何动摇或怀疑) 1945年
9.(1)画面的色调是昏黄、暗淡的,到最后画面渐渐变得明亮多彩,绿色、红色逐渐出现,直至铺面整个画面。因为,在牧羊人植树前,这里是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是荒芜人烟的地域,但经过牧羊人之手,这里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
(2)我想呈现一个意志坚定、做事果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牧羊人。如,沉默寡言、安静做事、不受外界打扰;把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繁茂葱茏的绿洲。
(3)画外音借助第一人称,以“我”的见闻叙述牧羊人的故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10.牧羊人长年累月地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得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此话置于篇末,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赞美,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11. (1)平静 (2)集中精神 (3)不能忘记
12.“挤对”的本义是“逼迫,使屈服;排挤,欺负”,在这里是指文科生用自己的长处去考老陈,体现出师生关系的融洽和友好。
13.(1)比喻,形象地描写了文科生对数学心生畏惧,课堂气氛凝重的情态。(2)“胡扯”,贬义褒用,是一种幽默说法,突出老陈语言诙谐的特点,与“聚精会神”“金玉良言”不矛盾。
14.风趣、幽默,知识渊博,注重讲课艺术。
15.“我”因早起而精神不振。
16. 换豆腐(吃豆腐) 爱豆腐
17.【示例一】有土地在,就有黄豆可打;有河流在,就有永不枯竭的水源。
这个句子用对称的方式,加强语言效果,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示例二】我在地上走,豆腐则在盆子里走;我走出了汗,而它走出了一汪淡黄的水。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字,将豆腐赋予人的动作,写出了豆腐的软润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喜爱,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18.围绕着“寻常百姓家的惯常食品;价廉物美;大众化,贴近百姓,老幼皆宜。”作答,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