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户口的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余万······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历 史 纵 横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土地利用率提高: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宋代引进的新作物品种,以占城稻最著名。占城即今越南中部,占城稻即原产于越南的耐旱稻禾,穗长而无芒,粒差小,适应性强。大中祥符元年(1008),福建首先从越南引种占城稻,大中祥符四年,宋廷从福建调运占城稻3万石分发江浙、两淮等路推广种植,地方官府将种植方法写成榜文公布于众,详加指导。
———包伟民 吴铮强《宋朝简史》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土地利用率提高: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随着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人地关系紧张,水稻之外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也明显增多,其中主要的是麦作与豆类。此外,晚唐五代、两宋之际,中原百姓大批涌入长江流域,也成为南方各地对小麦需求上升,以及推动北方麦粟豆类等旱地作物南移的重要因素。
———包伟民 吴铮强《宋朝简史》
新式农具:江南水田有犁刀、踏犁、铁搭、秧马、耘荡;中原旱作区有耧锄、砘车和铡刀等。
犁刀,钢刃,或装在小犁犁床上,专用一牛牵引,然后用犁耕地,犁刀的使用,解决了江南洼地开发时芦根交错的问题。
踏犁是人力翻土工具,类似铁锨;铁搭属锄草翻地的中耕农具,有四齿和六齿两种;秧马是拔秧工具,农夫坐在秧马上,在秧田里拔起稻秧,洗净捆好,放在秧马底板上,再用脚蹬
地,向前滑行;耘荡是推溺水田草泥的新式农具。北方的耧锄是采用畜力牵引的锄地农具,砘车是耩地之后用来轧地的石制农具,铡刀则是切割饲草所用。
灌溉工具:人力驱动的龙骨车、水力驱动的筒车,南宋时使用畜力的牛转翻车。入宋以后,随着水田开发的兴起,龙骨车得到了普及,成为江南各地水田耕作的必备农具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棉 花 的 种 植:从边疆往内地推广。
※土地利用率提高: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棉花,又称木棉或吉贝,最早在我国新疆、云南和海南岛等边远地区种植。宋代棉花在岭海闽广地区已有广泛种植,并有可能已逐步传播到两浙、江东诸路。13世纪后期,棉花开始传入长江流域。
“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闻得上方存节俭,区区欲献野人芹。”
——《木棉诗》
1966年,在浙江兰溪的一座南宋墓葬中发现了一条保存完整的棉毯(如图).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早和最完整的棉纺织品。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黄道婆把崖州黎族人民的先进工具与经验介绍过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脚踏三锭棉纺车
松江布
王逢诗:“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骛海得风回,千柚乌泾夺天造。”从这以后,松江很快就发展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周良霄《元史》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棉 花 的 种 植:从边疆往内地推广。
※土地利用率提高: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边疆地区的开发: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
※制瓷:
宋朝:五大名窑
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知识链接
瓷器发展一览图
商代
原始瓷尊
东汉
青瓷双系壶
北朝
白釉四系罐
唐代
越窑秘色瓷
汝窑
钧窑
官窑
哥窑
定窑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自汉已有陶瓷之烧造,历代不替,惟器不甚精名,亦未大著。宋景德年间,烧造之瓷,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 ‘景德年制’ 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一时海内争效其制法,于是天下竞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旧名遂微替矣。”
——李兴华.《中西文化激荡下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变迁研究》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青花瓷》歌词
景德镇元青花瓷的精美成熟让人惊叹,元代釉里红伴着元青花瓷也放出异样的光彩。元釉里红的存世量稀少。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它为釉下铜红彩绘,烧成难度大,特殊性强,因而有自身的装饰特色。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棉 花 的 种 植:从边疆往内地推广。
※土地利用率提高: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边疆地区的开发: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
※制瓷:
宋朝:五大名窑
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大规模的瓷器烧造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也通过海外贸易向其他国家出口。“其时,宋人与外人已有商业往来。外人由福建贩瓷赴欧,价值每以黄金重量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粤人见外人得利,遂往景德镇贩运瓷器,以与争利,故景德镇愈加著名。”根据上述记载,可以推断,宋朝时期已经有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商人在中国从事商业贸易,并贩运到欧洲赚取巨额利润。
——李兴华.《中西文化激荡下的景德镇陶
瓷文化变迁研究》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棉 花 的 种 植:从边疆往内地推广。
※土地利用率提高: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边疆地区的开发: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
※制瓷:
宋朝:五大名窑
※矿业业:煤的开采和金属冶炼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南宋·庄绰
※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万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罗伯特·哈特威尔《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生活
生产
世界领先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棉 花 的 种 植:从边疆往内地推广。
※土地利用率提高: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边疆地区的开发: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
※制瓷:
宋朝:五大名窑
※矿业业:煤的开采和金属冶炼
※印刷业: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
——知识产权意识
宋人雕印发行的图书“牌记”选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的繁荣
只有种植业提供较多的商品粮食才能使行商坐贾,进行各项贸易活动,只有农业提供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商业活动才能兴盛起来。
——漆侠《宋代经济史》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商业
商业
商人
货币
商品
商路
市场
政策
城市
……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商业
市场
基层市场
与少数民族的边境市场:榷场
海外贸易
货币:
北宋:交子(纸币,局部流通)
元: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北宋交子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据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Ibn Khurdadhbih)《道理与诸国志》记载,当时泉州和交州、广州、扬州同为中国对外四大贸易港,与阿拉伯、波斯和东南亚各国往来频繁。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元人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卷一《北海释》云:“西海(按指地中海)虽远在数万里外,而驿使贾胡时或至焉。”据载,早在忽必烈即位不久的中统二年(1261),即有“发郎国遣人来献卉服诸物”。“发郎国”当即波斯人对欧洲统称Frank的音译。时人记载“其国在回纥极西徼,……妇人颇妍美,男子例碧眼黄发”,足见系欧洲人无疑。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马可波罗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商业
市场
基层市场
与少数民族的边境市场:榷场
海外贸易发展
货币:
北宋:交子(纸币,局部流通)
元: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2、城市:
两宋:坊市制被打破;东京、临安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元 :大都成为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很显然,以前那种森严的坊市界限已荡然无存,商业机构和商业活动已完全深入居民区从而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交易时间上看,交易可以从早到晚,甚至“通晓不绝”,有所谓“市”“早市”之称,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限制。
——薛平拴:《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
宋朝第三个皇帝宋真宗的时代,国家财政收入接近16000万贯,这个数字是唐代最高额的3倍。
知识链接
“弱宋”并不弱
《清明上河图》(局部)
到了宋朝,财政收入主要靠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70%,农业税只占30%。……这说明,宋朝巨大的财政收入不是靠加重对农民剥削,而是由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学者夏振坤说,宋代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高达22%,这是领先全世界的水平。
——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知识链接
大都:国际商业大都会
在大都市场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国境内南北的豪商巨贾,而且还有远自中亚、南亚的商人,“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根据登记表明,用马车和驮马载运生丝到京城的,每日不下一千辆次。
——据《马可·波罗游记》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2、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
初步开发
南方逐渐
超过北方
★南方正式
成为经济重心
孙吴、东晋、南朝
南宋
中唐以后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2、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
3、原因
(1)北民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受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河流、森林、土壤、气候)
南方社会环境较为稳定
(4)南方社会环境较为稳定
当我们说经济重心南移时,我们在说什么……
南 方 北 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
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人口分布重心南移
当我们说经济重心南移时,我们在说什么……
南方农业发达,苏湖成为粮仓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
则数郡忘饥。 ——《宋书》
苏常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廪也。
——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
苏湖熟,天下足。 ——(宋)高斯得《耻堂存稿》
当我们说经济重心南移时,我们在说什么……
南宋的重要城市有“行`在”临安府、平江府、建康府、鄂州、成都府、福州、泉州、广州等,其中除少数城市户口不详外,多数城市的户口超过十万。不少镇市的规模也有颇大发展……上海最初在北宋时设酒务,而其西的青龙镇也是宋代商埠和外贸港。从大城市到镇市,商业都相当兴盛,特别是作为临时国都的临安,街市上萃聚四方百货,不少江商海贾,都在当地发财,成为巨富。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南方商业发达
唐朝后期,国家财政支出主要仰仗江淮财赋。中唐大臣权德舆说:
“军国大计,仰于江淮。”杜牧则称:“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据《宋史·食货志》所载,太平兴国六年(981)朝廷规定由江淮运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1008)朝廷又将江淮漕粮增至700万石,这一数字是输往京师总漕粮的82%。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当我们说经济重心南移时,我们在说什么……
国家财政重心南移
四、社会的变化
1、科举制的完善,推动门第观念的淡化;
南方社会环境较为稳定
唐朝前期,虽然工商列入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取得了良人的身份,但仍然维持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规定······(宋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使许多农民从农业中分离或半分离出来,从事工商业活动,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官僚经商,士农和工商已很难严格区分。工商子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仕途的。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北宋皇帝)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四、社会的变化
1、科举制的完善,推动门第观念的淡化;
南方社会环境较为稳定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唐律》
“今世所言奴婢,一概出自良家” ——(宋)罗愿《罗鄂州小集》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四、社会的变化
南方社会环境较为稳定
3、国家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袁采:《袁氏世范》
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苏轼:《策别安万民》
1、科举制的完善,推动门第观念的淡化;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