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学期商务星球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提高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商务星球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提高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25 11:46: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商务星球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提高卷二)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50分)
色。下图是四个餐饮品牌的商标设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餐饮品牌各具特色,其所属省区正确的是(  )
A.①——甘 B.②——琼 C.③——滇 D.④——贵
2.形成于四川盆地,体现了人们对夏季湿热环境适应性的美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④是蒙自云南过桥米线商标。米线又称“米粉”,一百多年前,汉族居民将这种小吃带到哈尼族、彝族聚居的蒙自地区,逐渐加工演化成独特的地方美食。蒙自过桥米线传统技艺2015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反映出我国(  )
A.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的历史源远流长
B.地方美食也是自然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
C.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杂居中的文化融合
D.保护古老技艺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答案】1.A2.C3.C
【解析】1.从图中可知, ①是甘肃省——甘 B. ②是台湾省——台 C. ③是重庆市——渝 D. ④是云南省——云;故A符合题意。
2.四川盆地天气比较湿润,当地居民喜欢吃火锅,无辣不欢,故③重庆火锅体现了人们对夏季湿热环境适应性的美食。
3.过桥米线是汉族居民将这种小吃带到哈尼族、彝族聚居的蒙自地区,逐渐加工演化成独特的地方美食;这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杂居中的文化(吃的文化)融合,故C符合题意。
下图为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1953-2015年,我国人口增长变化( )
A.增长速度一直在增加 B.增长速度一直在下降
C.1965 - 1982年增长速度最怏 D.每年增长的数量在减少
5.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调整。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人口总数在减少
C.人口分布不均匀 D.已不需要“计划生育”
6.下列漫画中,能反映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是( )
A. B. C. D.
【答案】4.C5.A6.B
【解析】4.从图中可知,1953﹣2015年,我国人口增长变化是先增长,再下降,其中1965﹣1982年增长速度最快,故C符合题意。
5.人口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调整,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产重,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而调整政策,故A符合题意。
6.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一般会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B图中就是人口过多,资源紧张;故B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轮廓图和四地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判断,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以( )为主
A.季风气候 B.大陆性气候
C.平原气候 D.海洋性气候
8.从四地气候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是( )
A.南北普遍低温 B.南北温差大
C.南北普遍高温 D.南低北高
9.造成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答案】7.A8.B9.B
【解析】1.图中四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根据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四地气候的共同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季风气候显著,据此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A正确。故选A。
2.图中四地冬季的最低气温,由南往北依次是15℃、6℃、-7℃、-15℃,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南高北低,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B正确。故选B。
3.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地势三方面,图中四地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由南往北随着纬度的增加,冬季气温逐渐降低,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据此可知,题中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中国夏季风的进退和雨带推移规律,结合雨带在I、III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II地区(长江流域)的时间大致是( )
A.5月 B.6月
C.7月 D.8月
11.如果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中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 )
A.南早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北皆涝 D.南涝北旱
【答案】10.B11.D
【解析】10.由图可知,我国雨带在4到5月移动到I我国华南地区,7到8月移动到III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II地区长江流域位于I和III之间,所以雨带移动到的时间应该是6月,B对,ACD错。故选B。
11.如果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说明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偏弱,雨带仍然在南方地区徘徊,会造成南涝北旱,如果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偏强,提前进入了I地区,则会造成我国北涝南旱,D对,ABC错。故选D。
我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我国耕地的地球化学状况进行了评价,读“我国无重金属污染耕地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耕地属于
A.稀缺资源 B.常规能源 C.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
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耕地受重金属污染比例最高的最有可能是
A.北京市 B.山东省 C.河南省 D.福建省
14.据图可知
A.青藏区的总耕地面积最小 B.城市发展是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C.西南区无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最小 D.自然灾害是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答案】12.C13.D14.A
【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耕地属于可再生资源。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故选C。
13.读图分析,京津冀鲁区无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居第二位,高于闽粤琼区,因此京津冀鲁区受重金属污染比例较小, 闽粤琼区受重金属污染比例较高,故D符合题意。
14.读图分析,青藏地区无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最小,但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超过98%,说明青藏地区的耕地面积最小,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工业活动,自然灾害对于耕地污染的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工业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故选A。
2019年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设粮食产业强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与2012年相比,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是
A.不变,大力保护耕地 B.减少,城市占用耕地
C.增加,不断毁林开荒 D.增加,大量围湖造田
16.在农用地总量发生变化的状况下我国粮食产量仍实现了12年增产,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持续下降 B.人们对粮食需求减少
C.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D.优等耕地所占比重大
【答案】15.B16.C
【解析】15.与2012年相比,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保持不变,其主要原因是大力保护耕地,十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故A符合题意。
16.我国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人们对粮食需求并没有减少AB错;
图中可知,优等耕地所占比重小,D错;
在农用地总量发生变化的状况下我国粮食产量仍实现了12年增产,主要原因是科技兴农,C正确;
选C。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的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下图为农业生产场景及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景观图可能拍摄于( )
A.甲-④地 B.乙-③地 C.丙-②地 D.丁-①地
18.图中①②两地所在地理区域( )
A.①-年降水量少于800mm,旱地为主
B.①-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C.②-1月均温低于0℃,油菜种植广泛
D.②-海拔较高,粮食作物喜温凉
19.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 )
①增加农民生活幸福感 ②体现春播的生产环节
③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④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7.D18.A19.B
【解析】17.
读图可知:甲是新疆吐鲁番中的瓜果,位于③表示的西北地区, 乙鄱阳湖位于②表示的南方地区, 丙纳木错位于④表示的青藏地区,丁邢台位于①表示的北方地区,故选D。
18.读图可知:图中①为我国的北方地区,②为我国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少于800mm,旱地为主,南方地区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北方地区1月均温低于0℃,油菜为南方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北方地区纬度高,粮食作物为喜温凉的小麦,故选A。
19.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增加农民生活幸福感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体现秋收的生产环节,故选B。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甲骨文中的“稻”字为,(示意簸箕, 示意扬糠, 示意舂米的石槽)表示将谷子舂捣后,再用簸箕扬糠。有的甲骨文将簸箕上方的糠尘状写成“米”, 强调舂谷取米。甲骨文中的“麦”字是和,为象形字,字形像叶子对生的麦子。大麦原产于我国,“来”字表示小麦。据专家考证,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小麦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域外引进的,是外来的品种。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小麦和水稻属于
A.油料作物 B.饮料作物 C.粮食作物 D.糖料作物
21.我国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在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北、以西
B.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
C.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
D.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答案】20.C21.B
【解析】20.小麦和水稻属于粮食作物,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地区;结合题意。故选C。
21.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地区;结合题意。故选B。
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22.该地区有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珠江三角洲
23.形成该农业生产特色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热量和水分 C.光照和温度 D.积温和降水
24.近年来,图中的稻田慢慢变成了蔬菜田,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
A.气候 B.市场 C.劳动力 D.交通
【答案】22.D23.A24.B
【解析】22.根据图示可知,该地种植喜暖湿的水稻。说明该地水热条件好,并且种植热带水果香蕉,最可能位于珠江三角洲,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地形影响),常闹洪涝灾害(气候影响),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图中珠三角的特色农业---基塘农业。故选:A。
24.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大,从而导致该地种植的作物发生变化,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尤其是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镶嵌其间。下图中表示黄土高原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①是天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②是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的东北平原,③是祁连山、太行山、秦岭之间的黄土高原,④是昆仑山、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青藏高原。故根据题意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解答题(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东西部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自然方面____________,社会经济方面____________。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填数字代号),其中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填数字代号),该省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____,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初八的传统节日____________,大家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赛活动。
【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东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土地生产力高;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土地生产力低 东部交通便利,开发早,经济发展水平高;西部则相反。 (2)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①③⑤ ①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
【解析】(1)我国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43%,占全国总人口的94%,人口稠密;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56%,占全国总人口的6%,人口稀疏。东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是: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耕地多,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社会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多,人口集中。而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2)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中国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①内蒙古自治区、③西藏自治区⑤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有①③⑤。其中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①,该省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初八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它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多在夏秋季节举行,一般一年一次。早期只有摔跤、赛马、射箭三个项目,如今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等比赛内容,同时举办商贸节庆活动。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红叶是一类观赏树木,主要看叶,叶子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而变红。下图示意我国部分著名红叶景区的最佳观赏期。
(1)图中景区红叶最佳观赏期不同,其中最早可以观赏的景区位于是_____(省区),最迟看到红叶的景区位于是_____(省区),主要原因是_____位置差异。
(2)喀纳斯和红叶谷两地都处于_____(高、中、低)纬地区,但从海陆位置看,喀纳斯_____,离冷空气源地近,冬季降温更_____(早、晚)。
(3)四川稻城俄初山与同纬度相比,红叶观赏期_____(提前、滞后),因为这里海拔_____,气温_____。
(4)北京香山、江苏栖霞山、广东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岳麓山四景区在红叶观赏期内昼长有明显差异,下列按四景区所在省份简称昼长排序正确的是_____(单项选择)。
A.京>苏>湘>粤 B.川>苏>鄂>京
C.粤>湘>吉>新 D.粤>湘>苏>京
(5)北京香山的红叶11月上旬随着强劲_____(风向)风的到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结束了一年中最绚烂的秋意。
(6)我国南北方红叶观赏期的差异,反映出我国冬季气温_____高_____低,南北温差_____(大、小)。
【答案】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东省 纬度 (2)中 深居内陆 早 (3)提前 高 低 (4)D (5)西北 (6)南 北 大
【解析】(1)读图可得,最早可以观赏的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迟看到红叶的景区位于广东省,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差异。
(2)喀纳斯和红叶谷两地都处于中纬地区,但从海陆位置看,喀纳斯深居内陆,离冷空气源地近,冬季降温更早。
(3)四川稻城俄初山与同纬度相比,红叶观赏期提前,因为这里海拔高,气温低。
(4)红叶观赏期是秋冬季节,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南白昼时间越长,所以北京、江苏、广东、湖南四省区白昼时间由长到短依次是广东省、湖南省、江苏省、北京市,其简称依次是粤、湘、苏、京。
(5)北京香山的红叶11月上旬随着强劲西北风的到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结束了一年中最绚烂的秋意。
(6)我国南北方红叶观赏期的差异,反映出我国冬季气温南高北低,南北温差大。
28.读黄河流域简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图中祁连山的走向是__________。
(2)图中甲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湖泊__________。
(3)图中①和②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它们因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而成为“塞上江南”, 其中①是河套平原, ②是__________平原。
(4)图中东线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__________,该工程的东线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运河输送,北达北方地区。
(5)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有“__________”之称
(6)图中西安是______省的行政中心,附近的一条支流是__________;图中标注另一条支流是__________,主要流经__________省。
【答案】 (1)西北—东南 (2)青海湖 (3)宁夏 (4)南水北调 京杭 (5)地上河 (6)陕西 渭河 汾河 山西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山脉走向和作为阶梯的界线。祁连山的走向是西北—东南,它是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黄河流域河湖的理解。甲是我国最大湖泊青海湖,乙是黄河注入的海洋渤海,
(3)黄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绿色走廊,黄河水灌溉了富裕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因此号称塞上江南。其中①和②分别是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4)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是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东线主要是利用京杭运河输水,满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用水的需求。
(5)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河道变宽,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水位升高,人们为了控制洪水,加固和修筑了黄河大堤,这样反复修筑,黄河已经成为“地上河”。
(6)读图可知,图中西安是陕西省的行政中心,附近的一条支流是渭河;图中标注另一条支流是汾河,主要流经山西省。黄河流域一些城市大都分布在河流及其支流沿岸。
29.读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对比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1)说出我国水资源与耕地匹配较差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2)说出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
【答案】(1)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总量较少,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
(2)跨流域调水
【解析】(1)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匹配较差的区域是北方地区,其原因是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总量较少,水土资源配 合不协调。
(2)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30.下左图示意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建设规划、右图示意我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季风区/非季风区)。
(2)东北平原主产区和华南主产区都盛产糖料作物,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
(3)从气候条件分析,东北平原主产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不利条件是______,作物熟制为_______。
(4)油菜主要分布在_______主产区,该主产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区域发展淡水养殖的优势是_______。
【答案】 (1)季风区 (2)甜菜 甘蔗 (3)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夏季) 热量不足 一年一熟 (4)长江流域 河湖密布(水域面积广阔)
【解析】(1)读图,根据我国的农产品的产区分布可知,我国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
(2)读我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可知,东北平原主产区和华南主产区都盛产糖料作物,分别是甜菜和甘蔗。
(3)从气候条件分析,东北平原主产区属于季风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雨热同期;不利条件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作物熟制只能为一年一熟。
(4)读图可知,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主产区,该主产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区域发展淡水养殖的优势是地势低平、河湖密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商务星球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提高卷二)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50分)
色。下图是四个餐饮品牌的商标设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餐饮品牌各具特色,其所属省区正确的是(  )
A.①——甘 B.②——琼 C.③——滇 D.④——贵
2.形成于四川盆地,体现了人们对夏季湿热环境适应性的美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④是蒙自云南过桥米线商标。米线又称“米粉”,一百多年前,汉族居民将这种小吃带到哈尼族、彝族聚居的蒙自地区,逐渐加工演化成独特的地方美食。蒙自过桥米线传统技艺2015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反映出我国(  )
A.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的历史源远流长
B.地方美食也是自然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
C.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杂居中的文化融合
D.保护古老技艺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下图为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1953-2015年,我国人口增长变化( )
A.增长速度一直在增加 B.增长速度一直在下降
C.1965 - 1982年增长速度最怏 D.每年增长的数量在减少
5.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调整。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人口总数在减少
C.人口分布不均匀 D.已不需要“计划生育”
6.下列漫画中,能反映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是( )
A. B. C. D.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轮廓图和四地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判断,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以( )为主
A.季风气候 B.大陆性气候
C.平原气候 D.海洋性气候
8.从四地气候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是( )
A.南北普遍低温 B.南北温差大
C.南北普遍高温 D.南低北高
9.造成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中国夏季风的进退和雨带推移规律,结合雨带在I、III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II地区(长江流域)的时间大致是( )
A.5月 B.6月
C.7月 D.8月
11.如果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中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 )
A.南早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北皆涝 D.南涝北旱
我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我国耕地的地球化学状况进行了评价,读“我国无重金属污染耕地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耕地属于
A.稀缺资源 B.常规能源 C.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
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耕地受重金属污染比例最高的最有可能是
A.北京市 B.山东省 C.河南省 D.福建省
14.据图可知
A.青藏区的总耕地面积最小 B.城市发展是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C.西南区无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最小 D.自然灾害是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2019年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设粮食产业强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与2012年相比,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是
A.不变,大力保护耕地 B.减少,城市占用耕地
C.增加,不断毁林开荒 D.增加,大量围湖造田
16.在农用地总量发生变化的状况下我国粮食产量仍实现了12年增产,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持续下降 B.人们对粮食需求减少
C.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D.优等耕地所占比重大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的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下图为农业生产场景及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景观图可能拍摄于( )
A.甲-④地 B.乙-③地 C.丙-②地 D.丁-①地
18.图中①②两地所在地理区域( )
A.①-年降水量少于800mm,旱地为主
B.①-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C.②-1月均温低于0℃,油菜种植广泛
D.②-海拔较高,粮食作物喜温凉
19.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 )
①增加农民生活幸福感 ②体现春播的生产环节
③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④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甲骨文中的“稻”字为,(示意簸箕, 示意扬糠, 示意舂米的石槽)表示将谷子舂捣后,再用簸箕扬糠。有的甲骨文将簸箕上方的糠尘状写成“米”, 强调舂谷取米。甲骨文中的“麦”字是和,为象形字,字形像叶子对生的麦子。大麦原产于我国,“来”字表示小麦。据专家考证,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小麦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域外引进的,是外来的品种。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小麦和水稻属于
A.油料作物 B.饮料作物 C.粮食作物 D.糖料作物
21.我国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在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北、以西
B.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
C.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
D.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22.该地区有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珠江三角洲
23.形成该农业生产特色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热量和水分 C.光照和温度 D.积温和降水
24.近年来,图中的稻田慢慢变成了蔬菜田,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
A.气候 B.市场 C.劳动力 D.交通
25.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尤其是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镶嵌其间。下图中表示黄土高原的是( )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解答题(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东西部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自然方面____________,社会经济方面____________。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填数字代号),其中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填数字代号),该省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____,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初八的传统节日____________,大家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赛活动。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红叶是一类观赏树木,主要看叶,叶子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而变红。下图示意我国部分著名红叶景区的最佳观赏期。
(1)图中景区红叶最佳观赏期不同,其中最早可以观赏的景区位于是_____(省区),最迟看到红叶的景区位于是_____(省区),主要原因是_____位置差异。
(2)喀纳斯和红叶谷两地都处于_____(高、中、低)纬地区,但从海陆位置看,喀纳斯_____,离冷空气源地近,冬季降温更_____(早、晚)。
(3)四川稻城俄初山与同纬度相比,红叶观赏期_____(提前、滞后),因为这里海拔_____,气温_____。
(4)北京香山、江苏栖霞山、广东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岳麓山四景区在红叶观赏期内昼长有明显差异,下列按四景区所在省份简称昼长排序正确的是_____(单项选择)。
A.京>苏>湘>粤 B.川>苏>鄂>京
C.粤>湘>吉>新 D.粤>湘>苏>京
(5)北京香山的红叶11月上旬随着强劲_____(风向)风的到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结束了一年中最绚烂的秋意。
(6)我国南北方红叶观赏期的差异,反映出我国冬季气温_____高_____低,南北温差_____(大、小)。
28.读黄河流域简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图中祁连山的走向是__________。
(2)图中甲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湖泊__________。
(3)图中①和②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它们因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而成为“塞上江南”, 其中①是河套平原, ②是__________平原。
(4)图中东线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__________,该工程的东线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运河输送,北达北方地区。
(5)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有“__________”之称
(6)图中西安是______省的行政中心,附近的一条支流是__________;图中标注另一条支流是__________,主要流经__________省。
29.读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对比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1)说出我国水资源与耕地匹配较差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2)说出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
30.下左图示意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建设规划、右图示意我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季风区/非季风区)。
(2)东北平原主产区和华南主产区都盛产糖料作物,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
(3)从气候条件分析,东北平原主产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不利条件是______,作物熟制为_______。
(4)油菜主要分布在_______主产区,该主产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区域发展淡水养殖的优势是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