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9 10:3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金色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金色花》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安排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这个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以,学习本单元要将情感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体悟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美好的亲情。《金色花》是一首表现母爱的散文诗,作者用充满童稚的想像,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细腻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母子情深,这首散文诗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奇特优美的想象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母子情深图,易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充满童真童趣,对母爱也有感触,所以在学习起来学生会产生一些共鸣。而本文奇妙的诗歌语言和想像是学习的重难点,需要通过学生反复诵读去感受。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本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
2、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把握文本感情。
2、合作探究,品味文本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散文诗的内容,学生要学会欣赏诗歌,在朗读中,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奇妙的语言和意境。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点拨法
六、教学辅助工具
黑板、多媒体
七、授课时间
一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老师范读,学生初步感悟学生的情感基调】
你感受到的“我”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孩子?
明确:淘气的,顽皮的
猜猜看文章作者的年纪?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其诗歌清新自然,想像丰富,语言秀丽,音乐性强。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诗集主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说明:通过问题引出作者的个人简介。】
【活动二:学生配乐朗诵思考,品味文本特点】:
1、将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场景圈点勾画,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内容。
【明确: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听配乐诵读,进一步感悟文本的情感,请用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这孩子。】
3、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语言风格。
【明确:舒缓、深情】
【活动三:品语言,悟情感】
1、请大家用舒缓、深情的语气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圈点勾画出温馨、幸福的句子,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A、朗读过程中解决字词:匿()笑 罗摩衍()那
B、例1:我从文中“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我不告诉你,妈妈。”知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淘气、撒娇、精灵般的孩子)
朗读指导:“笑嘻嘻”、“跳舞”读得轻快,活泼;“暗暗”“悄悄”轻声,声音渐弱。体现“我”兴奋、得意的心情。
例2:我从文中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知道这是一个慈爱的妈妈。
【明确:焦急的语气。】
2、除了活泼,慈爱。孩子和妈妈还有没有别的特点?揣摩一个人的特征可以从他的行为和他人的描述入手。课文给我们展现了三幅“我”和妈妈嬉戏的场景,读一读,看看一天中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从中能看出人物什么特点。
a.首先请同学概括稳重描绘了哪三幅场景?
【明确:清晨,当妈妈沐浴后祷告时,“我”散发出花香;午后,当妈妈在窗前读书时,“我”投影在书页;黄昏,当妈妈执灯去牛棚时,“我”变回了孩子,缠着妈妈讲故事。】
b.先看前两个场景,妈妈在做什么?(沐浴、祷告)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虔诚)的妈妈,再读一读第4段,想象:清晨,刚沐浴完的妈妈一袭白衣,从金色的花荫下穿过,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照在身上。湿漉漉的头发细碎地反射着光线,看上去,妈妈好像笼罩着一层金光……你从树上看向妈妈,觉得她是那么……(美丽/圣洁)宁静的午后,妈妈捧着罗摩衍那坐在窗前细细品味,她那么陶醉,我把影子投在她的书页上,不知道她有没有察觉,妈妈十分……(沉静/安详/温柔)在妈妈祈祷、读书的时候“我”做了些什么事?
“我”给妈妈送去花香,把影子投在妈妈读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表现出“我”的什么特点?(给妈妈带来幸福,体贴、孝顺妈妈)
c.第三个场景,黄昏到了,我在树上躲了一天,终于要结束这个游戏,又出现在妈妈面前,求妈妈讲故事给我听,妈妈怎么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什么语气?(焦急、嗔怪,又惊又喜)我回答“我不告诉你,妈妈。”语气(撒娇。得意。俏皮。淘气)请同学读一读。
比较1,变换了语序和标点符号后,表达上与原句有什么区别?
(变换语序为:“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
【明确: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急切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这些情味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
比较2,变换标点为:“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明确: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他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他的杰作。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d、“我”为什么不告诉妈妈“我”到哪里去了?
【明确:正如妈妈也从未列举过她为我们做过什么奉献一样,“我”也不用特意告诉妈妈我所做的事,默默地为对方付出才是更加真诚和诚恳的爱。】
总结:妈妈的焦急、惊喜、嗔怪,“我”的撒娇、得意,俏皮,都体现出了“我”和妈妈的亲密和我们之间的爱。一样的意思,换一下语序、改一个标点,表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我们以后写作的时候也要所注意这种细节上的精雕细琢。
4、三幅场景刚好是一天的时间,这一整天里,看似“我”在躲着妈妈,其实“我”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妈妈,陪伴着妈妈,依偎在妈妈的身旁。可以看出“我”对妈妈的(依恋和爱),“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我”的幸福源自哪里?(沐浴母爱)
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分别为我们朗读三个场景,这是三幅宁静祥和的图画,徜徉其间,我们可以体会纯洁的爱,要读得舒缓深情,全班女生读第八段,男生读第九段。老师先起个头,读前面三段。希望我们合作愉快,读出诗的美感来。
【活动四:活动探究】
上课时大家对这首散文诗的理解更深了一步,你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作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才变作了金色花,母爱是无私的,孩子对母亲的爱也是无私的,不图妈妈的夸奖。】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比作金色花,有什么作用?
【 明确:金色花是印度最美丽的圣树上开的一种金黄色碎花,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作用:借物抒情。)
【活动五:课后训练】
妈妈,我想变成......
当你.......的时候,我......
当你.......的时候,我......
【板书】
“我” 金 妈妈
天真活泼 色 虔诚美丽
体贴孝顺 花 温柔慈爱

设计思路:《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全诗在宗教般圣洁的氛围中流淌着母子间的深深爱意。这种爱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过多地分析讲解文字,反而破坏了诗的美感和情感的传达。因此,我选择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次次朗读水平的提高,正是他们一步步情感体会的深入的体现。本堂课我用大量描述性的语言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意图渲染圣洁、温馨的氛围,将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近距离接触妈妈和孩子的活动,以期更深刻地体会妈妈与孩子的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爱。并且我将板书设计成一个大大的爱心,突出诗爱的主题。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品味感受力,但大多数学生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本课为散文诗,在这以前已学过部分诗歌,对诗歌已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理解诗歌的绘画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借助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朗读,把握诗文感情。2、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本课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亲情,品读语言,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点拨法
六、教学辅助工具
黑板、多媒体
七、授课时间
一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