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核心必备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用中国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和物品:1405— 年;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3)地点: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沿岸。
(4)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 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 ”。
(2)概况:戚继光组建“ ”,在 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剿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 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倭寇、猖獗、戚继光、攫取
基础必练
知识点一 郑和下西洋
1.(2021·黄石中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2.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余里的明代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3.“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
A.规模较大 B.利润丰厚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4.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讲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
A.意在开发南洋,扩大明朝疆域
B.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D.加速人口迁移,导致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
知识点二 戚继光抗倭
5.元末明初,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倭寇”主要来自 ( )
A.日本 B.美国
C.葡萄牙 D.英国
6.他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的倭患,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这里描述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7.明朝时期中外关系呈现出交流与冲突、和平与战争相互交织的局面。其中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的性质是 ( )
A.侵略战争
B.反侵略战争
C.民族内部战争
D.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战争
知识点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8.(2021·济宁期末)1553年,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来自于 ( )
A.英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葡萄牙
综合练
9.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了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这说明郑和 ( )
A.七下西洋实践了“天朝上国”的理念
B.船队主要用于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
C.具有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
D.这一言论和日益严重的东南边患有关
10.(2021·广州模拟)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列诗词中,反映明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 )
A.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素养提升
11.明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带去中国的大黄、生姜、肉桂等药材;并从亚非各国带回乳香、龙涎香等特有的珍贵药材。郑和出使西洋时,从苏门答腊等岛带回苏泥、勃青、胭脂石等色种,对明代的瓷器制造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郑和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还曾到达印度等地。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布缎、棉布等产品,并从印度购回各种布类,各色手巾被面等物品。
——改编自《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在哪些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
材料二 戚继光为践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戚继光奉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3 000人组建新部队。他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哪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PAGE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核心必备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和物品:1405—1433年;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3)地点: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2)概况: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剿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易错字】倭寇、猖獗、戚继光、攫取
基础必练
知识点一 郑和下西洋
1.(2021·黄石中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示中国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2.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余里的明代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B )
A.规模较大 B.利润丰厚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解析】材料“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说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是技术先进;规模较大;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材料没有涉及郑和远航的利润问题。
4.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讲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B )
A.意在开发南洋,扩大明朝疆域
B.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D.加速人口迁移,导致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南洋的开发,这说明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
知识点二 戚继光抗倭
5.元末明初,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倭寇”主要来自 ( A )
A.日本 B.美国
C.葡萄牙 D.英国
【解析】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故“倭寇”主要来自日本。
6.他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的倭患,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这里描述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D )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解析】根据材料“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的倭患”可知与戚继光有关;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戚继光到浙东抗倭。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剿灭了福建和广东的倭寇。
7.明朝时期中外关系呈现出交流与冲突、和平与战争相互交织的局面。其中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的性质是 ( B )
A.侵略战争
B.反侵略战争
C.民族内部战争
D.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战争
【解析】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知识点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8.(2021·济宁期末)1553年,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来自于 ( D )
A.英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葡萄牙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综合练
9.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了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这说明郑和 ( C )
A.七下西洋实践了“天朝上国”的理念
B.船队主要用于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
C.具有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
D.这一言论和日益严重的东南边患有关
【解析】据“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可知,这说明郑和具有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
10.(2021·广州模拟)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列诗词中,反映明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 D )
A.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描绘的是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B反映的是南宋抗金,C反映的是抵御匈奴的南下。A、B、C反映的是政权分立或民族矛盾,与题意不符;D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戚继光抗倭是明代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素养提升
11.明朝的对外交往。
【和平的使者】
材料一 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带去中国的大黄、生姜、肉桂等药材;并从亚非各国带回乳香、龙涎香等特有的珍贵药材。郑和出使西洋时,从苏门答腊等岛带回苏泥、勃青、胭脂石等色种,对明代的瓷器制造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郑和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还曾到达印度等地。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布缎、棉布等产品,并从印度购回各种布类,各色手巾被面等物品。
——改编自《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在哪些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
答:医药学、制瓷业、纺织业。
【抗倭纪实】
材料二 戚继光为践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戚继光奉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3 000人组建新部队。他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答:戚继光立志灭倭,带兵有方,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改革军制,正确指挥,战术得力等。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哪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根本原因是明朝国力由盛转衰。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内容可知,郑和下西洋在医药学、制瓷业、纺织业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第(2)题,归纳材料二可知,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立志灭倭,带兵有方,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改革军制,正确指挥,战术得力等。第(3)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两种方式是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第二问,这两种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明朝国力由盛转衰。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