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核心必备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2.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3.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考试答卷必须使用“八股文”。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者
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4.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易错字】朱元璋、丞相、锦衣卫、朱熹、禁锢思想、甘薯、徽商
基础必练
知识点一 明朝的建立
1.(2021·黄石期末)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 ( C )
A.忽必烈继承汗位 B.金灭北宋
C.朱元璋称帝 D.蒙古灭金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1260年继承了汗位;1127年金灭北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1234年,蒙古灭金。故C符合题意。
2.暑假将至,某同学想去北京旅行。在历史课上他听老师讲有个景点叫做“明十三陵”,但通过查资料却得知朱元璋的陵墓不在北京,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 )
A.南京 B.西安 C.洛阳 D.杭州
【解析】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都城,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后来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1421年迁都北京,故“明十三陵”在北京。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南京。
知识点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3.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司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C )
A.抑制地方藩王势力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4.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下面是各藩王封地分布统计表。据此可知,朱元璋分封藩王旨在 ( C )
所在省份 陕西 山西 河南 湖北 山东 湖南
数量 1 3 3 3 2 1
所在省份 四川 甘肃 辽宁 宁夏 河北 内蒙古
数量 1 3 2 1 1 1
A.维护边疆地区安宁 B.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C.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D.控制经济战略重心
【解析】由分封藩王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朱元璋把儿子分封到了全国各个地方,东西南北皆有,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监控地方,巩固皇室,稳定全国的统治秩序,故选C。
5.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 ( B )
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废行省,设三司
D.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
【解析】依据“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太祖“躬览庶政”,以杜绝大臣专权,故B正确。
6.《稗史汇编》中写道:“(明)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C )
A.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B.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政务繁忙难以应对
【解析】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同类机构东厂,合称“厂卫”,直接由皇帝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故出现题干材料中的现象。
知识点三 科举考试的变化
7.孔庙大成殿供奉有儒家十二位代表人物,其中只有朱子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朱子是南宋人,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以他的《四书集注》为答题标准。“朱子”是 ( B )
A.朱温 B.朱熹 C.朱棣 D.朱耷
【解析】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故“朱子”指的是朱熹。
8.(2021·深圳期末)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C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解析】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加强了皇权,壮大了官僚队伍的同时,考试范围狭窄、缺乏实用性,出现了“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的局面,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C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商业无关。A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四 经济的发展
9.(2021·永州中考)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B )
A.水稻、向日葵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10.(2021·苏州期末)明朝时期著名的丝织中心和制瓷中心分别是 ( C )
A.海南岛、定窑 B.开封、汝窑
C.苏州、景德镇 D.南京、哥窑
【解析】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综合练
11.(2021·北京模拟)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布政司、府、县。上交户部的黄册,收贮在都城南京的黄册库。黄册制度的作用是 ( D )
A.用八股考试禁锢思想
B.扩大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C.设立锦衣卫监督官民
D.统一管理全国户籍赋税
【解析】根据“诏天下编赋役黄册”可知,黄册是明朝用来记载、管理全国户口、土地、财粮和征收、核对赋税徭役的一种册籍和工具,“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布政司、府、县”可知,黄册的作用是统一管理全国户籍赋税。
12.(2021·汕头模拟)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C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解析】中国古代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素养提升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映明初政治改革的漫画
材料二 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 做了些什么菜 喝了什么酒 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材料三 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材料四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据材料一,图中“皇帝”哪一年称帝建立明朝 他对明朝中央官制做了什么重大改革
答:1368年;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
(2)请判断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机构 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答:锦衣卫;东厂。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对当前的反腐倡廉有何启示
答:重典治吏;要纯洁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依法反腐,要立德树人,要德法兼治。(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材料四主要批判了哪一制度
答:八股取士。
(5)请你为以上探究活动提炼一个合理的主题。
答:君权强化的明王朝。(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第(1)题,仔细观察材料一“反映明初政治改革的漫画”可知,图中“皇帝”是明太祖,在此基础上回答第一问即可;第二问在审题时注意抓住关键词“中央官制”,按要求回答即可。第(2)题,提取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重典治吏”,由此回答第一问;第二问是开性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要纯洁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依法反腐,要立德树人,要德法兼治。第(4)题,提取材料四的有效信息“八股文之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5)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PAGE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核心必备
1.明朝的建立:1368年, 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2.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 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 ,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3.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题目必须来自“ ”“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考试答卷必须使用“ ”。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 ;应试者
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4.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 是全国制瓷中心。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 。
朱元璋、丞相、锦衣卫、朱熹、禁锢思想、甘薯、徽商
基础必练
知识点一 明朝的建立
1.(2021·黄石期末)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 ( )
A.忽必烈继承汗位 B.金灭北宋
C.朱元璋称帝 D.蒙古灭金
2.暑假将至,某同学想去北京旅行。在历史课上他听老师讲有个景点叫做“明十三陵”,但通过查资料却得知朱元璋的陵墓不在北京,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
A.南京 B.西安 C.洛阳 D.杭州
知识点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3.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司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
A.抑制地方藩王势力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
4.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下面是各藩王封地分布统计表。据此可知,朱元璋分封藩王旨在 ( )
所在省份 陕西 山西 河南 湖北 山东 湖南
数量 1 3 3 3 2 1
所在省份 四川 甘肃 辽宁 宁夏 河北 内蒙古
数量 1 3 2 1 1 1
A.维护边疆地区安宁 B.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C.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D.控制经济战略重心
5.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 ( )
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废行省,设三司
D.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
6.《稗史汇编》中写道:“(明)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B.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政务繁忙难以应对
知识点三 科举考试的变化
7.孔庙大成殿供奉有儒家十二位代表人物,其中只有朱子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朱子是南宋人,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以他的《四书集注》为答题标准。“朱子”是 ( )
A.朱温 B.朱熹 C.朱棣 D.朱耷
8.(2021·深圳期末)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知识点四 经济的发展
9.(2021·永州中考)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
A.水稻、向日葵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10.(2021·苏州期末)明朝时期著名的丝织中心和制瓷中心分别是 ( )
A.海南岛、定窑 B.开封、汝窑
C.苏州、景德镇 D.南京、哥窑
综合练
11.(2021·北京模拟)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布政司、府、县。上交户部的黄册,收贮在都城南京的黄册库。黄册制度的作用是 ( )
A.用八股考试禁锢思想
B.扩大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C.设立锦衣卫监督官民
D.统一管理全国户籍赋税
12.(2021·汕头模拟)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素养提升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映明初政治改革的漫画
材料二 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 做了些什么菜 喝了什么酒 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材料三 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材料四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据材料一,图中“皇帝”哪一年称帝建立明朝 他对明朝中央官制做了什么重大改革
(2)请判断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机构 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对当前的反腐倡廉有何启示
(4)材料四主要批判了哪一制度
(5)请你为以上探究活动提炼一个合理的主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