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核心必备
1.契丹族:
(1)建国: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2)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3.辽与北宋的和战:
(1)基本情况:辽太宗时,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关系友好;宋太宗时,采取防御政策。
(2)澶渊之盟。
①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至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②议和:辽与北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盟约称“澶渊之盟”。
③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率军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
(2)宋夏和议。
①背景: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惨重。
②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③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易错字】契丹、耶律阿保机、临潢府、元昊、寇准、澶渊之盟
基础必练
知识点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1.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上京遗址刻着一首诗:“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天,不知从何觅市声。”建立了诗中“辽国”的民族是 ( C )
A.汉族 B.党项族 C.契丹族 D.朝鲜族
【解析】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
2.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那么,最初建立西夏政权的西夏王是 ( B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寇准 D.朱温
【解析】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制作历史归纳简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解析】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4.(2021·武汉武昌期末)如图碑刻(复制品)展示的是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制而成,形体方正,笔画繁冗。从西夏文字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两宋时期 ( B )
A.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B.党项族与汉族文化交融
C.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D.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
【解析】根据材料“西夏文根据材料“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制而成,形体方正,笔画繁冗”可知,西夏文字受到汉字的影响,说明两宋时期党项族与汉族文化交融。
知识点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5.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当时劝说皇帝亲征打败辽军的宋朝宰相是 ( C )
A.魏征 B.岳飞 C.寇准 D.赵构
【解析】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6.(2021·扬州模拟)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C )
A.北宋建立 B.宋夏议和
C.澶渊之盟 D.西夏建立
【解析】依据题干中“辽与北宋”,排除B和D。题干中说辽与北宋关系很好,处于一种和平状态。回顾所学,“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
知识点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7.西夏立国之初,频频举兵攻宋,直至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C )
A.元昊多次进攻北宋
B.北宋节节败退
C.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D.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解析】“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数次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与西夏无关,C符合题意,A、B、D都是对北宋与西夏历史的正确表述。
8.(2021·孝感期中)宋夏和约签订以后,双方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 ( C )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
C.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使南方社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解析】宋与西夏的互市,即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边境贸易并不会削弱北宋的军事力量,所以A不能选;北宋每年给夏岁币,才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所以B不选;宋夏边界贸易在北方,所以D不选。
综合练
9.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交融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C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不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故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10.(2021·无锡期中)《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B )
①“送礼”指的是宋朝统治者给的岁币
②“送礼”客观上有利于边境互市贸易往来
③宋朝向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均是战场上的失利
④“送礼”成为宋朝政府的财政负担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北宋分别和辽、西夏议和,宋给辽、西夏岁币,维持了北宋和辽、西夏之间的和平局面,故①正确;宋朝的议和以及“送礼”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故②正确;北宋与辽的战争中,虽然北宋取得了胜利,但是双方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故③错误;“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致命弱点之一,故④正确。
11.(2021·黄石中考)“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C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解析】由材料“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可知,榷场的存在使北宋与辽、西夏在经济上交往密切,这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素养提升
12.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战后,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契丹出境》诗,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见右图)
(1)材料一中回銮碑是哪一盟约的历史见证 请概括这一盟约的内容。
答:“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材料二 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中,哪一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 “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
答:元昊向宋称臣。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三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边界贸易一直在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答: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民族政策软弱,民族矛盾突出。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战后,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可知回銮碑是“澶渊之盟”的历史见证,这一盟约的内容是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中,元昊向宋称臣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第二问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故“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重文轻武政策。第(3)题,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民族交融。第(4)题,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是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民族政策软弱,民族矛盾突出。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