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核心必备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定都开封,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强化中央集权。
①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政治:
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立多重机构,削弱相权
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经济: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这样,武将统军的指挥权受到严重束缚。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王安石变法:
(1)目的: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时间、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主要措施:经济方面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等;军事方面实行保甲法。
(4)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易错字】赵匡胤、陈桥驿、禁军、通判、武将跋扈
基础必练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2021·天津期中)“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 ( D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2021·成都中考)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B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解析】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首先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匡胤为了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而采取的措施。
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宋朝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 ( C )
A.减少宰相人数
B.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C.分化事权
D.集中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解析】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4.(2021·武汉汉阳期末)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节度使辖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5.《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可以推断通判的主要作用是 ( C )
A.监察中央百官
B.监察地方诸侯
C.分散地方权力
D.转运地方财赋
【解析】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可知,宋初“始置诸州通判”的主要作用是监督地方官员,分散地方权力,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C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6.“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材料体现了宋朝政策的显著特点是 ( B )
A.文化专制 B.重文轻武
C.发展文教 D.分割相权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7.《中国古代文化史》叙述: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读书风气日盛,文明高度发展。这反映了宋代科举制 ( B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推动文学和教育的发展
C.打击了门阀贵族
D.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解析】根据题干“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读书风气日盛,文明高度发展”可知推动了文学和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8.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 )
A.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解析】“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反映的是中原农业发展的状况,而“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展现出的是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回顾所学知识,农田水利法的实施,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题意吻合;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收入;募役法使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B、C、D与题意不符,均不选。
9.(2021·孝感期中)“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每年九月,由县令、佐主持,分地计量,确定每一方田的地势形状和土质好坏,计其肥瘠,定其色号,分土地为五等,作为均税的依据”。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项 ( B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解析】“分地计量……分土地为五等,作为均税的依据”反映了核实土地,以土地的多少和好坏作为征税的依据,这反映的是方田均税法的内容。
10.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D )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解析】由“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得知这是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故D正确。
综合练
11.如表《北宋前四朝宰相人数统计表》,可用于说明宋代 ( D )
时期 宰相人数
太祖朝 6
太宗朝 9
真宗朝 11
仁宗朝 23
A.市民文化丰富 B.海外贸易发展
C.民族关系融洽 D.宰相权力削弱
【解析】依据表格可知,北宋时期宰相人数不断增加,这是因为宋初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所以宋初朝廷中宰相人数呈现增多的趋势。
12.《哈佛中国史》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D )
A.王安石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B.变法意在缓和社会矛盾
C.变法得到了所有社会阶层的支持
D.变法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北宋的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经济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让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根本目的是让国家富强,进而维护宋朝统治,故D正确。王安石代表着统治阶层的利益,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意在缓和社会矛盾,故B错误。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故C错误。
素养提升
13.(2021·黄冈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一个短命王朝,为此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过一首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之繁冗者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此,他为赵匡胤提出了什么解决办法
答: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材料二反映了宋初实行的什么政策 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弊端。
答:重文轻武政策。官员冗余,国家财政负担重。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是什么 他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吗 为什么
答:原因: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没有,因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对此,他为赵匡胤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第(2)题,根据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结合材料三可知,这一政策带来的弊端是官员冗余,国家财政负担重。第(3)题,根据材料四“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主要目的是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他的目的最终没有实现。因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PAGE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核心必备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 夺取后周政权,定都开封,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强化中央集权。
①军事:解除 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政治:
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立多重机构,削弱
地方 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经济: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逐渐形成 的格局。这样,武将统军的指挥权受到严重束缚。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 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作用:扭转了 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王安石变法:
(1)目的:通过变法摆脱 ,实现富国强兵。
(2)时间、人物:1069年,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主要措施:经济方面实行募役法、 和农田水利法等;军事方面实行保甲法。
(4)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 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 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易错字】赵匡胤、陈桥驿、禁军、通判、武将跋扈
基础必练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2021·天津期中)“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 (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2.(2021·成都中考)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宋朝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 ( )
A.减少宰相人数
B.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C.分化事权
D.集中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4.(2021·武汉汉阳期末)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5.《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可以推断通判的主要作用是 ( )
A.监察中央百官
B.监察地方诸侯
C.分散地方权力
D.转运地方财赋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6.“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材料体现了宋朝政策的显著特点是 ( )
A.文化专制 B.重文轻武
C.发展文教 D.分割相权
7.《中国古代文化史》叙述: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读书风气日盛,文明高度发展。这反映了宋代科举制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推动文学和教育的发展
C.打击了门阀贵族
D.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8.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
A.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9.(2021·孝感期中)“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每年九月,由县令、佐主持,分地计量,确定每一方田的地势形状和土质好坏,计其肥瘠,定其色号,分土地为五等,作为均税的依据”。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项 (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10.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综合练
11.如表《北宋前四朝宰相人数统计表》,可用于说明宋代 ( )
时期 宰相人数
太祖朝 6
太宗朝 9
真宗朝 11
仁宗朝 23
A.市民文化丰富 B.海外贸易发展
C.民族关系融洽 D.宰相权力削弱
12.《哈佛中国史》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王安石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B.变法意在缓和社会矛盾
C.变法得到了所有社会阶层的支持
D.变法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北宋的统治
素养提升
13.(2021·黄冈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一个短命王朝,为此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过一首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之繁冗者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此,他为赵匡胤提出了什么解决办法
(2)材料二反映了宋初实行的什么政策 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弊端。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是什么 他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吗 为什么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