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核心必备
1.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 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发动叛乱,史称“ ”,公元763年被平定。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逐渐形成 的局面。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①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日趋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②过程:起义军在 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最终被联合镇压。
③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灭亡:907年, 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五代十国”政权分立的局面。
(2)历史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 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易错字】节度使、藩镇割据、黄巢
基础必练
知识点一 安史之乱
1.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逐渐加深。材料说明 (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
C.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D.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
2.“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 (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3.(2021·武汉江岸月考)“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知识点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在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 )
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③连年的灾荒
④统治者实行暴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21·孝感月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6.他原是农民起义军将领,后因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并于907年建立政权,唐朝灭亡。他和他建立的政权分别是 ( )
A.朱温、后梁 B.朱温、后唐
C.黄巢、后梁 D.黄巢、后唐
知识点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
A.十国 B.南北朝
C.十六国 D.五代
8.(2021·济宁期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上是 (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9.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在于 ( )
A.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
B.所有统治者都希望建立大一统王朝
C.农民起义的推动
D.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综合练
10.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11.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四年。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
A.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B.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C.统一必是大势所趋
D.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12.下表是某同学在复习时归纳的,请你帮他总结出最合适的教训 (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事件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朱温篡唐
原因 分封诸侯 外重内轻 节度使权势加大
影响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A.国家是否稳固统一完全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必须预防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唐朝末年
D.中央与地方永远是对立的关系
素养提升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 ”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
材料二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作为及影响。
(2)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所作所为带同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3)由材料二看出,唐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状况 由此带来了什么后果
PAGE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核心必备
1.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公元763年被平定。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①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日趋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②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最终被联合镇压。
③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五代十国”政权分立的局面。
(2)历史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易错字】节度使、藩镇割据、黄巢
基础必练
知识点一 安史之乱
1.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逐渐加深。材料说明 ( C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
C.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D.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
【解析】材料说明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2.“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 ( B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解析】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2021·武汉江岸月考)“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解析】题干中的“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反映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材料中没有体现宦官专权;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无法生存,引发了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节度使的权势增大,逐渐形成材料所述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在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 B )
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③连年的灾荒
④统治者实行暴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④不是唐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
5.(2021·孝感月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解析】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6.他原是农民起义军将领,后因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并于907年建立政权,唐朝灭亡。他和他建立的政权分别是 ( A )
A.朱温、后梁 B.朱温、后唐
C.黄巢、后梁 D.黄巢、后唐
【解析】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D )
A.十国 B.南北朝
C.十六国 D.五代
【解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2021·济宁期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上是 ( B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9.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在于 ( D )
A.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
B.所有统治者都希望建立大一统王朝
C.农民起义的推动
D.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A、B不是主要原因,C农民起义与统一无关。
综合练
10.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D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解析】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安史之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④②③①。
11.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四年。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B )
A.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B.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C.统一必是大势所趋
D.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解析】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经53年,每个政权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12.下表是某同学在复习时归纳的,请你帮他总结出最合适的教训 ( B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事件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朱温篡唐
原因 分封诸侯 外重内轻 节度使权势加大
影响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A.国家是否稳固统一完全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必须预防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唐朝末年
D.中央与地方永远是对立的关系
【解析】西汉初期的地方王国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唐朝中叶爆发了安史之乱,后来出现长期的藩镇割据。唐朝末年,节度使朱温把持朝政,废掉了末代皇帝,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期。综上可知,这里最主要的教训,就是必须预防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故B符合题意;国家是否稳固统一,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皇帝的素质,排除A;C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主要的教训;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是永远对立的。
素养提升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 ”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
材料二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作为及影响。
答:作为: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影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2)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所作所为带同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启示:亲贤臣,远小人,则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反之,则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王朝衰亡。
(3)由材料二看出,唐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状况 由此带来了什么后果
答:状况: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果:严重削弱唐朝的实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问作为,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第二问影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第(2)题,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所作所为带来的不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亲贤臣,远小人,则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反之,则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王朝衰亡。第(3)题第一问状况,由材料二内容可知,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第二问后果,严重削弱唐朝的实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