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 细化知识点同步练习——测量平均速度
一、单选题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使斜面保持一个很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v
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的平均值
D.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
2.(2019八上·平遥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s1段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段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段的平均速度为v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可以用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
3.(2021八上·庐阳期中)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t=3s开始,vA>vB,t=5s时 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⑤t=3s时,A、B相距8m。
A.只有②④正确 B.只有②③⑤正确
C.只有①③⑤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4.(2019八上·黑龙江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
C.龟兔赛跑中乌龟获胜,说明赛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更大
D.刻舟求剑故事中楚国人没找到剑是因为他不懂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道理
5.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甩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已经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最后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6.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前50 m一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 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7.(2018八上·怀远期中)小明家距学校2.4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自行车车胎被扎破了,他只好停下来找修车师傅修车,补胎用了8min20s,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
A.4.8m/s. B.5m/s. C.2.4m/s. D.4.8km/h
二、填空题
8.(2020八上·沂源期中)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球;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 球运动快,(b)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这段时间内甲、乙两球的运动速度之比是 。
9.一艘轮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25 km/h,逆水行驶时速度为20 km/h,则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km/h.
10.(2019八上·潮阳月考)小华和妈妈在东山森林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 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公园东门和西门相距600m,他们从东门骑到西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5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11.(2020八上·韩城月考)如图是用闪频照相机拍摄的小球在空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竖直墙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10cm,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图可知,小球从位置A到E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小球通过E点时的速度为 m/s;小球在AE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12.(2019八上·潮阳月考)下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赫兹,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 s,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 cm,平均速度为 m/s。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1八上·长春月考)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 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 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C= m/s,vB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A. B.
C. D.
四、计算题
14.(2019八上·潮阳月考)从广州到厦门的D326次列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所示。
时间 广州 惠州 潮阳 厦门
到站时间
09:54 10:45 12:15
发车时间 09:15 09:57 10:48
里程/km 0 84
450
(1)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从惠州到潮阳的平均速度为130km/h,则广州到潮阳的里程为多少?
15.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路程为296 km,一辆小车以74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了一半路程后,又以10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完后一半路程。求:
(1)这辆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所需的时间是多少h
(2)这辆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A符合题意;由于小车在下滑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应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不符合题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C不符合题意;测量下半段平均速度时,也要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2.【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是加速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测量小车下半程的速度时,也要从顶端释放小车,B不符合题意;
C.计算平均速度,必须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C不符合题意;
D.测量上半程的路程和时间时, 必须从顶端释放,及时计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加速运动,计算平均速度必须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3.【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①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故①错误;
②由图像可知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的5m处,故②正确;
③由图像可知,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故③正确;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 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④错误;
⑤如图所示,B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 可知B物体的速度为
当t=3s,物体A仍在原地,而此时物体B已经运动路程
二者最开始相距5米,B又运动了3米,所以一共相距8米,故⑤正确。
综合上述分析,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路程和时间图像中,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结合出发的路程和时间,可以判断运动物体的时间差距和路程差。
4.【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B错误,符合题意;
C.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乌龟的平均速度更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船相对于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相对于河水是运动的,“刻舟求剑”是因为楚人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平均速度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判断物体如何运动,要选择合理的参照物。
5.【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故由公式v=s/t知道,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A符合题意, B不符合题意;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乌龟比兔子跑得快,C不符合题意;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因为兔子通过的路程等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计算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求解。
6.【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
小明越跑越快,说明小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
=8m/s,故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小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注意单位的正确代入。
7.【答案】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可将小明的此次运动分为3个阶段,由题意可知,第一段的路程是2.4km的一半,即s1=1.2km=1200m,由v= 得,所用时间为:t1= = =300s;第二段所用时间为:t2= = =200s;第三段所用时间(补胎用的时间):t3=8min20s=8×60s+20s=500s;总时间为:t=t1+t2+t3=300s+200s+500s=1000s;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v= = =2.4m/s;
故答案为:C。
【分析】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万万不可混淆。
8.【答案】甲;乙;甲;3∶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图(a)可知,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通过的相同路程,乙所用时间小于甲所用时间,因此乙的速度大,乙球运动得快。(b)图中,s与t成正比,因此图(b)描述的是甲的运动状态。由图知,甲球和乙球运动的路程相同,即路程之比是1∶1;甲球是5个时间间隔,乙球是3个时间间隔,所以甲球与乙球运动的时间之比为5∶3,则这段时间内甲、乙两球的运动速度之比
【分析】根据相同时间的路程大小,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再计算比值。
9.【答案】22.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设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s,船往返一次的路程是2s,船顺水行驶时的速度是v1,逆水行驶时的速度是v2;船顺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是:t1 =s/v1;船逆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是:t2 =s/v2;
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v= ≈22.2km/h。
故答案为:22.2.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注意路程是往返的总路程。
10.【答案】妈妈(或“双人自行车”);相对;12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说明小华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根据题意可知,以妈妈或自行车为参照物,小华与妈妈或自行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因此他是以妈妈或自行车为参照物;以爸爸自己或地面为参照物时,小华与爸爸或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公园东门和西门相距600m,前半程和后半程的路程都是:
前半程的时间为:
后半程的运动时间为: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小华和妈妈在东山森林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 说明小华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 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用平均速度的公式v=s/t进行计算即可.
11.【答案】变速;2;1.2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题知每0.1s小球运动的距离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做变速运动。
小球从D点到E点运动的时间为0.1s,运动的距离为s=2×10cm=20cm=0.2m
则小球通过E点的速度为
AE段的距离为5×10cm=50cm=0.5m
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经过的时间为4×0.1s=0.4s
则小球球在AE段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相同时间水滴通过的路程变长,水滴的速度越来越大;求解物体的速度,利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时间即可。
12.【答案】0.5;7.50(7.49-7.52);0.1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得,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出现了5次影像,则所用的时间: 左侧A点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B点与7.50cm对齐,所以AB段路程为7.50cm;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分析】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共出现了5次影像, 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赫兹 ,可求出所用的时间,从刻度尺读出AB段路程,运用速度公式v=s/t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13.【答案】(1)
(2)小
(3)0.3;0.5
(4)大
(5)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SAC=0.9m,tAC=3s,所以速度,SBC=0.5m,tBC=1s,所以速度。
(4)所测时间偏小,根据,可得速度偏大。
(5)小车是加速,所以是C。
【分析】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使斜面保持较小坡度,便于测量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会进行误差分析,分析结论。
14.【答案】(1)解:广州到厦门全程 ,所用时间 ,则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答: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50km/h
(2)解:惠州到潮阳的时间:
由 得惠州到潮阳的路程:
广州到潮阳的里程:
答:广州到潮阳的里程是188k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分析】运用速度公式v=s/t及变形公式,代入已知数据求出 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和 广州到潮阳的里程 .
15.【答案】(1)由题目知,前一半路程与后一半路程s1=s2=s=148km,由速度公式:v=得
t=t1+t2=+=+=2h+1.48h=3.48h
(2)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85.06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分析】(1)利用速度公式变形求时间,然后相加
(2)求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是两个速度相加再除以2
1 / 1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 细化知识点同步练习——测量平均速度
一、单选题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使斜面保持一个很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v
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的平均值
D.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
【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A符合题意;由于小车在下滑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应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不符合题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C不符合题意;测量下半段平均速度时,也要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2.(2019八上·平遥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s1段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段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段的平均速度为v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可以用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
【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是加速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测量小车下半程的速度时,也要从顶端释放小车,B不符合题意;
C.计算平均速度,必须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C不符合题意;
D.测量上半程的路程和时间时, 必须从顶端释放,及时计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加速运动,计算平均速度必须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3.(2021八上·庐阳期中)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t=3s开始,vA>vB,t=5s时 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⑤t=3s时,A、B相距8m。
A.只有②④正确 B.只有②③⑤正确
C.只有①③⑤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①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故①错误;
②由图像可知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的5m处,故②正确;
③由图像可知,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故③正确;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 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④错误;
⑤如图所示,B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 可知B物体的速度为
当t=3s,物体A仍在原地,而此时物体B已经运动路程
二者最开始相距5米,B又运动了3米,所以一共相距8米,故⑤正确。
综合上述分析,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路程和时间图像中,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结合出发的路程和时间,可以判断运动物体的时间差距和路程差。
4.(2019八上·黑龙江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
C.龟兔赛跑中乌龟获胜,说明赛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更大
D.刻舟求剑故事中楚国人没找到剑是因为他不懂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道理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B错误,符合题意;
C.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乌龟的平均速度更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船相对于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相对于河水是运动的,“刻舟求剑”是因为楚人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平均速度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判断物体如何运动,要选择合理的参照物。
5.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甩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已经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最后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故由公式v=s/t知道,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A符合题意, B不符合题意;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乌龟比兔子跑得快,C不符合题意;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因为兔子通过的路程等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计算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求解。
6.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前50 m一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 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
小明越跑越快,说明小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
=8m/s,故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小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注意单位的正确代入。
7.(2018八上·怀远期中)小明家距学校2.4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自行车车胎被扎破了,他只好停下来找修车师傅修车,补胎用了8min20s,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
A.4.8m/s. B.5m/s. C.2.4m/s. D.4.8km/h
【答案】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可将小明的此次运动分为3个阶段,由题意可知,第一段的路程是2.4km的一半,即s1=1.2km=1200m,由v= 得,所用时间为:t1= = =300s;第二段所用时间为:t2= = =200s;第三段所用时间(补胎用的时间):t3=8min20s=8×60s+20s=500s;总时间为:t=t1+t2+t3=300s+200s+500s=1000s;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v= = =2.4m/s;
故答案为:C。
【分析】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万万不可混淆。
二、填空题
8.(2020八上·沂源期中)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球;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 球运动快,(b)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这段时间内甲、乙两球的运动速度之比是 。
【答案】甲;乙;甲;3∶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图(a)可知,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通过的相同路程,乙所用时间小于甲所用时间,因此乙的速度大,乙球运动得快。(b)图中,s与t成正比,因此图(b)描述的是甲的运动状态。由图知,甲球和乙球运动的路程相同,即路程之比是1∶1;甲球是5个时间间隔,乙球是3个时间间隔,所以甲球与乙球运动的时间之比为5∶3,则这段时间内甲、乙两球的运动速度之比
【分析】根据相同时间的路程大小,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再计算比值。
9.一艘轮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25 km/h,逆水行驶时速度为20 km/h,则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km/h.
【答案】22.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设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s,船往返一次的路程是2s,船顺水行驶时的速度是v1,逆水行驶时的速度是v2;船顺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是:t1 =s/v1;船逆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是:t2 =s/v2;
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v= ≈22.2km/h。
故答案为:22.2.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注意路程是往返的总路程。
10.(2019八上·潮阳月考)小华和妈妈在东山森林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 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公园东门和西门相距600m,他们从东门骑到西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5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妈妈(或“双人自行车”);相对;12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说明小华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根据题意可知,以妈妈或自行车为参照物,小华与妈妈或自行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因此他是以妈妈或自行车为参照物;以爸爸自己或地面为参照物时,小华与爸爸或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公园东门和西门相距600m,前半程和后半程的路程都是:
前半程的时间为:
后半程的运动时间为: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小华和妈妈在东山森林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 说明小华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 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用平均速度的公式v=s/t进行计算即可.
11.(2020八上·韩城月考)如图是用闪频照相机拍摄的小球在空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竖直墙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10cm,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图可知,小球从位置A到E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小球通过E点时的速度为 m/s;小球在AE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变速;2;1.2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题知每0.1s小球运动的距离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做变速运动。
小球从D点到E点运动的时间为0.1s,运动的距离为s=2×10cm=20cm=0.2m
则小球通过E点的速度为
AE段的距离为5×10cm=50cm=0.5m
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经过的时间为4×0.1s=0.4s
则小球球在AE段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相同时间水滴通过的路程变长,水滴的速度越来越大;求解物体的速度,利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时间即可。
12.(2019八上·潮阳月考)下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赫兹,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 s,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 cm,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0.5;7.50(7.49-7.52);0.1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得,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出现了5次影像,则所用的时间: 左侧A点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B点与7.50cm对齐,所以AB段路程为7.50cm;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分析】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共出现了5次影像, 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赫兹 ,可求出所用的时间,从刻度尺读出AB段路程,运用速度公式v=s/t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1八上·长春月考)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 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 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C= m/s,vB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A. B.
C. D.
【答案】(1)
(2)小
(3)0.3;0.5
(4)大
(5)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SAC=0.9m,tAC=3s,所以速度,SBC=0.5m,tBC=1s,所以速度。
(4)所测时间偏小,根据,可得速度偏大。
(5)小车是加速,所以是C。
【分析】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使斜面保持较小坡度,便于测量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会进行误差分析,分析结论。
四、计算题
14.(2019八上·潮阳月考)从广州到厦门的D326次列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所示。
时间 广州 惠州 潮阳 厦门
到站时间
09:54 10:45 12:15
发车时间 09:15 09:57 10:48
里程/km 0 84
450
(1)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从惠州到潮阳的平均速度为130km/h,则广州到潮阳的里程为多少?
【答案】(1)解:广州到厦门全程 ,所用时间 ,则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答: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50km/h
(2)解:惠州到潮阳的时间:
由 得惠州到潮阳的路程:
广州到潮阳的里程:
答:广州到潮阳的里程是188k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分析】运用速度公式v=s/t及变形公式,代入已知数据求出 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和 广州到潮阳的里程 .
15.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路程为296 km,一辆小车以74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了一半路程后,又以10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完后一半路程。求:
(1)这辆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所需的时间是多少h
(2)这辆小车从遵义到重庆江北机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答案】(1)由题目知,前一半路程与后一半路程s1=s2=s=148km,由速度公式:v=得
t=t1+t2=+=+=2h+1.48h=3.48h
(2)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85.06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分析】(1)利用速度公式变形求时间,然后相加
(2)求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是两个速度相加再除以2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