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 综合同步练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 综合同步练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16 23:21:24

文档简介

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 综合同步练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
一、单选题
1.如图为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内的情景,他们在天宫二号内可以直接通话,但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通话.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
C.空间站外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2.(2020八上·淮安期末)如图所示,手放在喉咙处,持续不断地说话,听到声音的同时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此事实说明声音是(  )
A.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C.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D.不能通过真空传播
3.(2020八上·天津月考)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B.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C.超声波具用较大的能量
D.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4.(2017八上·沭阳月考)在敲响寺庙的大钟后,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未止”,其原因(  )
A.大钟仍继续振动
B.钟声的回声
C.人的听觉“延长”
D.大钟停止了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5.(2017八上·沭阳月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6.人在小房间里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在小房间里说话时没有回声
B.小房间里说话时“分贝”数太小
C.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秒以上
D.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
7.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一声 B.最多2声 C.3声 D.4声
8.(2020八上·运城月考)对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月球上宇航员鼓掌相互间能听到掌声
B.声音能靠固体和气体传播而不能靠液体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米/秒
D.巡道员一般是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
二、填空题
9.(2017八上·沭阳月考)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指轻敲桌面,我们能听到清晰的敲击声,这个现象表明   可以传声.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   也能传声.我们在教室听老师讲课,老师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10.(2018八上·和平期中)有一根长为L的钢管,当在一端打击一下时,某人在它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时间间隔为△t。先听到的那次响声是从   传来的;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气,则声音在钢中的速度v钢=   。
三、实验探究题
11.(2019八上·慈利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蔽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12.(2017八上·东台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
四、计算题
13.(2019八上·昌图期中)一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1=40m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已知气温是15℃).求:
(1)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2)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3)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14.(2018八上·呼和浩特期中)一辆火车以3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驶向一座高山,在山前某处鸣笛,火车鸣笛后2s司机听到回声,则司机鸣笛时距离上有多远?
五、简答题
15.大雪过后,感觉周围变得寂静起来,从物理角度解释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航天员在宇宙飞船内可以直接通话,在空间站外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因为太空是真空的,声音不能传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当用手按住喉咙,手会感到振动。
故答案为:A。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3.【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 此实验无法验证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
B.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大,B不符合题意;
C. 音叉发出的不是超声波,所以此实验不能说明超声波是否具有能量,C不符合题意;
D.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A、虽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在振动,故出现“余音不止”现象,A符合题意;
B、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障碍物反射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人的听觉不会发生“延长”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不能立即停止振动(如同敲击音叉实验一样)激起的空气的振动是声波传播时导致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5.【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析】【解答】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A 不符合题意;
B、人说话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B不符合题意;
C、物体在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音调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还要有传声介质人耳才能听到声音,C不符合题意;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人说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C、人耳能听到声音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声音要有一定的强度,音调的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还要有传声介质;D、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6.【答案】D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秒以上时,人才可以分辨出回声。
A. 在小房间里说话时声音经墙壁的反射也有回声,只不过时间差别太小,人分辨不出,A不符合题意;
B. 小房间里说话时听不回声,并不是因为“分贝”数太小,而是房间小,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B不符合题意;
C.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秒以上时,人可以分辨出回声,C不符合题意;
D. 人在小房间里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房间小,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秒以上时,人才可以分辨出回声,房间小,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
7.【答案】C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甲在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引起水管振动发出声音.声音沿三个途径传播,一是在空气中,一是在水中,一是铁管中,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铁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水中,最慢的是在空气中,所以,最先听到的一声是沿铁管传播来的,第二声是从水中传播来的,第三声是从空气中传播来的,故选C。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8.【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宇航员鼓掌相互间不能听到掌声,故A错误;
B、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可传播,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误;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能更早发现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9.【答案】固体;液体;气体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故答案为:固体,液体,气体。
【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0.【答案】钢管;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 ;在钢管中传播的时间为t2= ;时间间隔△t=t1 t2= ;所以声音在钢中的速度v钢= .
【分析】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由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由两次声响相隔1.87s,求出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时间,再根据速度计算公式即可以求出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
11.【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1)如图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如砂粒),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或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如图3,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铃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空气;(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可以通过乒乓球被弹开反应;
(2)利用微小物体的振动,可以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3)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2.【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
(2)撒小纸屑
(3)空气;不能
(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2)撒小纸屑;(3)空气;不能;(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3.【答案】(1)解:声音传播的距离:s2=2s﹣s1=2×700m﹣40m=1360m
答: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360m
(2)解:由v= 可得,声音传播时间即为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t= = =4s
答: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是4s
(3)解:由v= 可得,汽车行驶的速度v汽车= = =10m/s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1)利用路程差计算声音的路程;
(2)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3)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14.【答案】解:
汽车行驶的速度:
v1=30m/s,
由v= 可得,
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30m/s×2s=6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2s=680m,
设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s= (s1+s2)= ×(60m+680m)=370m.
答:汽车鸣笛时距离山有370m.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分析】利用 s1=v1t 和 s2=v2t ,再根据s、 s1、s2、之间的关系 2s=s1+s2, 代入已知量,求出 汽车鸣笛时距离山有多远.
15.【答案】答:雪堆中含有数不清的小孔,多次反射、吸收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分析】由于松软积雪中的孔隙很多,声音进入后,多次反射、吸收,很难再反射出来。因此刚下的雪能很好地吸收声音,大雪过后,感觉周围变得寂静起来.
1 / 1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 综合同步练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
一、单选题
1.如图为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内的情景,他们在天宫二号内可以直接通话,但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通话.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
C.空间站外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航天员在宇宙飞船内可以直接通话,在空间站外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因为太空是真空的,声音不能传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2020八上·淮安期末)如图所示,手放在喉咙处,持续不断地说话,听到声音的同时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此事实说明声音是(  )
A.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C.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D.不能通过真空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当用手按住喉咙,手会感到振动。
故答案为:A。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3.(2020八上·天津月考)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B.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C.超声波具用较大的能量
D.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 此实验无法验证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
B.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大,B不符合题意;
C. 音叉发出的不是超声波,所以此实验不能说明超声波是否具有能量,C不符合题意;
D.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
4.(2017八上·沭阳月考)在敲响寺庙的大钟后,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未止”,其原因(  )
A.大钟仍继续振动
B.钟声的回声
C.人的听觉“延长”
D.大钟停止了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A、虽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在振动,故出现“余音不止”现象,A符合题意;
B、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障碍物反射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人的听觉不会发生“延长”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不能立即停止振动(如同敲击音叉实验一样)激起的空气的振动是声波传播时导致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5.(2017八上·沭阳月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析】【解答】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A 不符合题意;
B、人说话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B不符合题意;
C、物体在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音调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还要有传声介质人耳才能听到声音,C不符合题意;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人说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C、人耳能听到声音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声音要有一定的强度,音调的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还要有传声介质;D、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6.人在小房间里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在小房间里说话时没有回声
B.小房间里说话时“分贝”数太小
C.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秒以上
D.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
【答案】D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秒以上时,人才可以分辨出回声。
A. 在小房间里说话时声音经墙壁的反射也有回声,只不过时间差别太小,人分辨不出,A不符合题意;
B. 小房间里说话时听不回声,并不是因为“分贝”数太小,而是房间小,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B不符合题意;
C.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秒以上时,人可以分辨出回声,C不符合题意;
D. 人在小房间里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房间小,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秒以上时,人才可以分辨出回声,房间小,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
7.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一声 B.最多2声 C.3声 D.4声
【答案】C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甲在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引起水管振动发出声音.声音沿三个途径传播,一是在空气中,一是在水中,一是铁管中,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铁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水中,最慢的是在空气中,所以,最先听到的一声是沿铁管传播来的,第二声是从水中传播来的,第三声是从空气中传播来的,故选C。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8.(2020八上·运城月考)对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月球上宇航员鼓掌相互间能听到掌声
B.声音能靠固体和气体传播而不能靠液体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米/秒
D.巡道员一般是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宇航员鼓掌相互间不能听到掌声,故A错误;
B、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可传播,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误;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能更早发现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二、填空题
9.(2017八上·沭阳月考)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指轻敲桌面,我们能听到清晰的敲击声,这个现象表明   可以传声.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   也能传声.我们在教室听老师讲课,老师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答案】固体;液体;气体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故答案为:固体,液体,气体。
【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0.(2018八上·和平期中)有一根长为L的钢管,当在一端打击一下时,某人在它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时间间隔为△t。先听到的那次响声是从   传来的;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气,则声音在钢中的速度v钢=   。
【答案】钢管;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 ;在钢管中传播的时间为t2= ;时间间隔△t=t1 t2= ;所以声音在钢中的速度v钢= .
【分析】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由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由两次声响相隔1.87s,求出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时间,再根据速度计算公式即可以求出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探究题
11.(2019八上·慈利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蔽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1)如图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如砂粒),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或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如图3,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铃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空气;(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可以通过乒乓球被弹开反应;
(2)利用微小物体的振动,可以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3)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2.(2017八上·东台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
(2)撒小纸屑
(3)空气;不能
(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2)撒小纸屑;(3)空气;不能;(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四、计算题
13.(2019八上·昌图期中)一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1=40m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已知气温是15℃).求:
(1)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2)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3)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答案】(1)解:声音传播的距离:s2=2s﹣s1=2×700m﹣40m=1360m
答: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360m
(2)解:由v= 可得,声音传播时间即为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t= = =4s
答: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是4s
(3)解:由v= 可得,汽车行驶的速度v汽车= = =10m/s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1)利用路程差计算声音的路程;
(2)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3)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14.(2018八上·呼和浩特期中)一辆火车以3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驶向一座高山,在山前某处鸣笛,火车鸣笛后2s司机听到回声,则司机鸣笛时距离上有多远?
【答案】解:
汽车行驶的速度:
v1=30m/s,
由v= 可得,
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30m/s×2s=6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2s=680m,
设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s= (s1+s2)= ×(60m+680m)=370m.
答:汽车鸣笛时距离山有370m.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分析】利用 s1=v1t 和 s2=v2t ,再根据s、 s1、s2、之间的关系 2s=s1+s2, 代入已知量,求出 汽车鸣笛时距离山有多远.
五、简答题
15.大雪过后,感觉周围变得寂静起来,从物理角度解释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答:雪堆中含有数不清的小孔,多次反射、吸收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分析】由于松软积雪中的孔隙很多,声音进入后,多次反射、吸收,很难再反射出来。因此刚下的雪能很好地吸收声音,大雪过后,感觉周围变得寂静起来.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