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名著】
《朝花夕拾》导读
教学目标
1.掌握关于鲁迅先生的基本文学常识;
2.学习《朝花夕拾》中重要篇目,掌握其思想内涵;
3.分析《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形象,体会鲁迅先生作品的讽刺性和对现实的批判意义。
须发直立
横眉怒目
严肃
呆板
无趣
......
有 趣 的 人
四条
时 尚 达 人
剪辫子前
剪辫子后
铁刷一般整齐的平头
隶书“一”字胡子
鲁迅家的菜谱
顶尖设计师
顶尖设计师
《朝花夕拾》的封面
(一)鲁迅的个人简介
原 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生卒年:1881—1936年
出生地:浙江绍兴
身 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成 就: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东渡日本学医
目睹国人的愚昧、麻木不仁,弃医从文
鲁迅生平
作品简介
小说集:
杂文集:
散文诗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华盖集
而已集
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早晨盛开的鲜花
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
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共10篇
(1) 1925在京支持学生运动遭受排挤
(2) 1926
①支持学生斗争(三一八惨案)遭受通缉避难厦门
②厦门任教期间认识到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
(3)“朝花夕拾”
①回忆旧事——温情
②服务现实——批判
《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
共10篇
口诀:父亲藤野范爱农,阿狗常记二百五
父亲:《父亲的病》
藤野:《藤野先生》
范爱农:《范爱农》
阿:《阿长与<山海经>》
狗:《狗·猫·鼠》
常:《无常》
记:《琐记》
二:《二十四孝图》
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五猖会》
较多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6篇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较多描写鲁迅青少年生活的4篇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练习
1.“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 罗汉豆、 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 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
《朝花夕拾》和《旧事重提》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一些 为什么
【答案示例】我觉得《朝花夕拾》更好。
理由:
1.这个题目更富有文采和意蕴,让人有一种淡淡的伤感;
2.《朝花夕拾》既含有旧事重提的意思,又暗含了作者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之情。
2.鲁迅(1881—1936年),原名___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出身破落封建家庭,幼年接受传统的私塾式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当目睹国人愚昧和麻木不仁时弃医从文,用犀利的文笔唤醒国人灵魂。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创作了小说集《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____________,杂文集《而已集》、_____________等。
3.《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性的________(体裁)集,共____篇,基本按照_________顺序安排。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1927年编辑成集时改为《朝花夕拾》。
练习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狂人日记》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华盖集》
散文
10
时间
重点片段精读
回忆童年:童趣温情与教育批判
回忆少年:家道中落与世态炎凉
回忆青年:纷乱世界与人性之光
回忆童年:童趣温情与教育批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思考:百草园作为“我的乐园”有哪些好玩之处
菜畦
石井栏
油蛉
鸣蝉
皂荚树
桑葚
黄蜂
叫天子
蟋蟀们
蜈蚣
何首乌
斑蝥
覆盆子
木莲
鲁迅在这个乐园当中的“乐”体现在哪里?
思考:三味书屋有没有好玩之处 有什么好玩之处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思考:三味书屋有没有好玩之处 有什么好玩之处
百草园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园中玩耍
偷偷画画
以下哪项不是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 )
A.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B.体现了“我”对百草园,对童年的眷恋
C.对封建私塾教育和先生的大力抨击
D.表现了儿童自由、天真、活泼的个性
C
思考:你怎样评价寿镜吾先生呢
他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有戒尺却不用说明他严而不厉;
读书的时候十分入神,说明他酷爱读书;
上课的时候可以“做戏”“画画”表现先生的开明。
文本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要内容
教书先生及特点
作品主题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自己在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启蒙学习生活。
寿镜吾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厉不乏、慈爱、开明。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练习题
1.第②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分)
2.第②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对百草园进行描写 请结合文章列举两个句子进行分析。(3分)
【答案】两个“不必说”与后面“单是”呼应,用重点突出局部景物的方法写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中心。
【答案】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的。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从听觉上写的。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练习题
3.第③段中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请把一系列动词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他的名字是___________,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课”就是拟对联。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内容拟写出下联。(2分)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答案】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这些字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写出了当时作者的活泼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捕鸟的热爱之情。
寿怀鉴(寿镜吾)
他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答案】下联:三味书屋读书习字拟对联别有情趣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地位卑微,身世不幸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阿长乐天知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淳朴善良、仁厚慈爱
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抗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
——《狗·猫·鼠》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五猖会》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对阿长是怎样的情感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思念与感激
同情与愧疚
文本总结——《阿长与<山海经>》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写了“我”和家中的保姆阿长的相处点滴。
阿长(长妈妈)愚昧迷信、朴实善良、关爱儿童。
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思念与感激,同情与愧疚。
练习题
1.作者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与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3分)
2.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了她对“我”的①____________,而“我”认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当时对阿长③________的心理,这些都为下文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下了伏笔。当“我”看到梦寐以求的宝书时,“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霹雳”表现了“我”⑤____________的心情。(5分)
【答案】阿长的热心同叔祖与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借其他人的言行衬托出阿长的热心与对我的关爱。
关心、疼爱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轻视
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
震惊、惊喜
练习题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分)
【答案】因为阿长发现作者非常喜爱《山海经》这套书,于是在别人都不关心的情况下,为作者买了这套书,体现了她对作者的疼爱、关心,反映出她是一个善良、热情、关爱孩子的人。
《五猖会》
思考:阅读《五猖会》选段,从中能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去拿你的书来。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粤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
......
不错,去吧!
......
【答案】严肃,对孩子管教严。
文本总结——《五猖会》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
“父亲”
严肃,对孩子管教严。
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束缚和封建教育思想的腐朽。
练习题
1.《五猖会》记述了作者) 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①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父亲却强迫“我”背②《_________》,让“我”感到很痛苦。(2分)
2.请从文中A、B两段画线的文字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
【A】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B】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急切、兴奋
鉴略
练习题
【A】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B】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背书的痛苦和无奈。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要快点背完书去看迎神赛会的紧张、急切而又无助无奈的心情,引人无比同情。
练习题
3.从选文内容来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3分)
【答案】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答案】文章主要写“我”对五猖会的神往,而父亲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
《狗·猫·鼠》
童年悬案——《狗·猫·鼠》
思考:《狗·猫·鼠》童年悬案:害死隐鼠的真凶是谁 ( )
A.狗 B.猫 C.阿长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狗·猫·鼠》
C
童年悬案——《狗·猫·鼠》
1.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总是尽情折磨猎物才吃下去;
2.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
3.到处嗷叫,闹得别人心烦;
4.以为它吃了自己饲养的可爱的隐鼠;
5.伤害了兔的儿女们。
猫象征着欺负弱小的施暴者
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童年悬案——《二十四孝图》
思考:看了《二十四孝图》,为什么作者不敢做孝子了呢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意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二十四孝图》
童年悬案——《无常》
思考:无常究竟是好鬼还是坏鬼 请找出证据。
他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可惜我记不清楚了,其中有一段大概是这样:“......大王出了牌票,叫我去拿隔璧的癞子。……我道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
【答案】好鬼,无常——爽直、公正、有人情味的鬼。
回忆少年:家道中落与世态炎凉
《父亲的病》
《琐记》
《父亲的病》
案件:
父亲不是病死的,而是医死的,这是一场医疗事故,请阅读文章,从父亲的药方开始寻找证据。
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
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
“我有一种丹,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 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
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请你给文中的两位“名医”定罪。
故弄玄虚
名不副实
草菅人命
文本总结——《父亲的病》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回忆了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名医”
巫医不分、
故弄玄虚、
勒索钱财、
草菅人命。
揭露庸医害人的龌龊和作者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练习题
1.选出恰当的形容词来形容文中的名医。(3 分)
妙手回春 处方独到 江湖庸医 童叟无欺
巫医不分 故弄玄虚 草菅人命 名不副实
2.选文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答案】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开。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琐记》
思考:鲁迅是小偷吗?
不是
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 ”
母亲没有钱
可以拿首饰去变卖
没有首饰
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衍太太——
表里不一、自私自利、心术不正、奸诈
回忆青年:纷乱世界与人性之光
《藤野先生》
《范爱农》
《藤野先生》
思考:选文写了关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添改讲义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纠正解剖图
文本总结——《藤野先生》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鲁迅回忆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讲述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藤野先生
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
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练习题
1.请你结合选段的【A】【B】两处的画线句,分析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B】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答案】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
练习题
2.仔细揣摩“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内涵 (3分)
【答案】“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却抱着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压迫下和落后封闭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练习题
3.《藤野先生》一文中说“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说一说这次的“幻灯片”事件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和影响。 (2分)
4.从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 (2分)
【答案】伤害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无知,意识到了要拯救落后的中国,就必须先改造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答案】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练习题
5.“正人君子”这个短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指的是哪些人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采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指那些为封建军阀政客张目(张目:助长某人的声势叫为某人张目。此处也可用为虎作伥等)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憎恶之情。
《范爱农》
思考:选文写了关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事件梳理:
东京争执——故乡邂逅——学校共事——落魄沉水
人物形象:
范爱农——耿直、倔强、不趋炎附势、对革命充满热情
总结
内容总结
《朝花夕拾》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叙述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2.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
3.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巩固练习
1.下面是某同学关于鲁迅散文的读书笔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一个“黄胖而矮”“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她记得“我”的心愿,给“我”买了《山海经》。
B.《五猖会》一文写的是童年的“我”回忆儿时参加迎神赛会的场景,描写细致生动,再现了浙东风俗一片欢乐的景象,抒发了“我”参加五猖会高兴激动的心情。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D.“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B
巩固练习
1.下面是某同学关于鲁迅散文的读书笔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一个“黄胖而矮”“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她记得“我”的心愿,给“我”买了《山海经》。
B.《五猖会》一文写的是童年的“我”回忆儿时参加迎神赛会的场景,描写细致生动,再现了浙东风俗一片欢乐的景象,抒发了“我”参加五猖会高兴激动的心情。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D.“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B
巩固练习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2分)
【答案】温馨的回忆:
【示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写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示例2】《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示例3】《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片刻。
理性的批判:
【示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示例2】《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示例3】《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巩固练习
3.阅读《朝花夕拾》之后,同学们在读书交流会上展开讨论,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词。请你任选一个,结合这部书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3分)
温情 理性 率真 批判
【答案】
【示例一】选词:温情
认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充满温情,作者追忆了淳朴善良的保姆阿长为自己买《山海经》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她诚挚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选词:批判
认识:作者在《五猖会》这篇文章中,写自己去看赛会前,因被父亲强迫背书而感到扫兴和痛苦,对错误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
巩固练习
4.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些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从下面任选一篇,分析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50字以上) (3分)
《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藤野先生》
【答案】
示例1:《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示例2: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他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示例3:《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文言积累
神情状态
现代汉语 文言文 文言例句
欣然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雪》
笑 两小儿笑曰《两小儿辩日》
五十步笑百步
怒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
愠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忿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惊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惧 屠惧,投以骨《狼》
暇 目似瞑,意暇甚《狼》
高兴的样子
笑,嘲笑
生气,愤怒
惊讶
害怕
从容,悠闲
级别程度 文言文 文言例句 解读
稍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略 略有耳闻
少 少益嗜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益 香远益清《爱莲说》
愈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弥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尤 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加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甚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绝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最 最爱湖东行不足《钱塘湖春行》
初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良 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
颇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过小孤山大孤山》
程度轻
程度
进一步
最高程度
副词,逐渐,略微
副词,逐渐,略微
副词,稍,略微
副词,更加,愈加
副词,更加,越发
副词,越,更加
副词,特别,更
副词,更,更加
副词,很,非常
副词,极,最
副词,极,非常
副词,极其,尤
副词,最,非常,极其
副词,很,甚
副词,很,甚
迁移练习
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
2.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雪》)
谢太傅______________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
3.香远益清。(《爱莲说》)
莲花香气传得越远就______________清芬。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开心/高兴
越加/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