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潭,浅浅地读
——《日月潭》教学预案
教材及学情分析:
《日月潭》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课 通过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名称的由来,描绘日月潭晨午时分、晴雨天气的 不同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课文虽然简短,但对二年级上册的学生来说,仍有不少字词及内容理解上的 难点。比如,在课前预学单上,孩子们提出的比较难认的字有“潭、茂、盛、 绕”等,提出的不懂问题有字词理解方面的,如:“茂盛”“名胜古迹”“隐 隐约约”“朦胧”是什么意思?也有内容理解方面的,如: 日月潭的小岛是什 么样子的? (孩子对这个小岛很感兴趣。) 我不知道日月潭在哪里? (文中虽 然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但孩子的地理概念还没有形成,需要具象的地图 帮助理解。) “ 日月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日月潭很深? (这两个问题揭示 的其实是学生不知道“潭”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学生未知内容的分析,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关 键字词,采用看图、动手操作、朗读、完成学习单等策略,让学生在具象可感 的情境中理解词句意思,形成地理概念,感受日月潭的美好。
设计思考:
真正的学习是将学生的未知引向已知。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定教”“学 为中心”的理念,由学生的未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为 依据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动手操作、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重点认识 “潭”“湾”“湖”“绕”“茂”“盛”等生字,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 盛”“名胜古迹”“隐隐约约”“朦胧”等词语,写好“名”“丽”“胜”“现” 等字。
2. 借由地图和绘图了解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由来,通过朗读感受日月 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4 自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在老师及家长的协助下按预学单要求预习课文,提出识字、学文方面不 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策 略与流程,制作学习单和 PPT 课件。
教学预设:
板块一:辨析“潭”“湖” ,初识“日月潭”
1. 由学生暑期旅游生活引出课题“日月潭”。
导语:屏幕上是什么? (中国地图) 五角星的地方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风景名胜。你去过哪些地方,欣赏过哪些风景名胜 呢?但是,有一个地方你们大概都没有去过,那就是台湾的日月潭。
2.借助地图,师生一起理清“中国— 台湾— 日月潭”三者地理关系,读通句 子“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 ”
3.借助图片,结合形声字特点,认识“潭、
湖、湾”三个生字;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一),
准确理解“溪、河、江、湖、海、洋、潭、
湾”8 个带有三点水旁的字;请同桌同学上黑
板合作给“溪河江湖海洋”五个字按一定顺序排队。 (老师为什么没有把“潭”
和“湾”和它们放一起排队?)
4. 出示句子“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提出质疑:日月潭既然 是“潭”,为什么又说它是“湖”呢?与西湖比较,了解日月潭深、广的特点。
5.通过字簇识记“绕” ,请学生上黑板板贴群山图片,理解“群山环绕”; 图片比较,理解词语“树木茂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名胜古迹”。
6.通过朗读、找词、说词等方式感受文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这类四 字词的构词方式。
7.指导写字:根据课前预学情况重点指导书写“名”“丽”“展”“现”字。
板块二:绘画“ 日 ”“月”潭,再识日月潭
1. (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通过这段文字你能在脑海中想像出 日月潭的样子吗?
2.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单 (二) :
绘出日月潭的形状图。
3.小组展示绘图,并对照文字做简单说
明。
4.欣赏日月潭和中央小岛图片,形象感
知、确认日月潭形状。
5.齐读第二自然段,借助关键词尝试背诵。
板块三:品读晨午晴雨美景,欣赏日月潭
1.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清晨、中午、晴、雨” 。)
2. 出示日月潭的三幅图片,学生选择对应的文字,并说出理由,初步感知理 解日月潭美景。
3. 比较品读清晨与雨后美景: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隐隐约约” “朦胧”。
4. 品读中午美景:结合“隐隐约约”“朦胧”理解“清晰”的意思。 5.借助关键词背诵三、四自然段。 (看得清晰是一种美,看不清楚也是一种
美,要欣赏美景,就得有一份美好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试着背一背三、 四自然段。 )
板块四:发现写法,迁移运用
1.教师引导梳理总结课文介绍风景名胜的写法。
2.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搜集阅读的资料,仿照课文的写法, 口头介绍家乡风 景名胜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