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美于学,得言习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
《读不完的大书》说课设计
一、多个视角解教材
1.文本视角:《读不完的大书》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乡村中缤纷多彩的事物,并融入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大自然的图画。章图文并茂,结构清晰,使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结构详略,情理交融,尽显童趣。全文围绕一个“玩”字来写,字里行间,仿佛让人看到一个幼稚可爱的孩童正在天地之间痴迷地欣赏与探究,极尽童趣,读来不禁使人会心一笑。大自然“好玩”,但同样富含奥秘,犹如一部看不完的大画册,永远读不完的大书,引人沉思和遐想。
2.单元统整视角:
从横向上看,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安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文章。《大自然的声音》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父亲、树林和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读不完的大书》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性。三篇课文,层层递进,通过各具特色的语言,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从纵向上看,纵观统编版教材小学各学段的阅读要素,语文要素的编排呈现的是一种序列化和梯度性。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着眼点都是生动的语言,前一个侧重感受,后一个侧重“体会”。因此这个单元不急于让学生一上来就去判断何谓生动的语言,而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语言材料,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3.学情视角: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对于大自然中出现的一些动物、植物都有一定的认知。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大自然里发生的事情,需要探索发现,对于他们来说极具乐趣。由于学生缺乏浓厚的生活阅历,文本背后所蕴涵的深刻道理难以完全体悟,情感共鸣会有一定难度。这是难点之一。第二个难处是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描写事物状态贴切、真实描摹事物的情态,让读者身临其境,或者包含作者情感的句子难以感受其生动之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由浅入深,层层解读。
三、有理有据定目标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自主认读学习,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观点辨析、梳理表格、对比感受、体会作者用列举方法写出植物“读不完”的丰富,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动物的好玩、有趣。
3.通过探究“我”是如何读懂大自然这本书的,体会作者的善于观察。
4.能用“事物+感受”的表达方式说说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自己读到了什么,仿照课文写下来。
语用目标:事物+感受
思维目标:
其中体会简洁而丰富的语言是重点,仿照课文写一写这本读不完的书是难点。
四、层层递进展过程
下面我将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板块一:设疑,引出自然之书
学习伊始,出示一系列学生熟知的书籍图片,询问学生这一学期阅读的书籍的数量,以及一本书阅读所需的时间。当学生情绪激昂之时,我便乘机向学生提出“小朋友们,这里有一本神奇的大书,这本书怎么读都读不完,你们想认识认识它吗?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预设此时学生会提问:书为什么读不完呢?这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
以询问聊天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借此引入课文。引入课文,更为自然,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问题设置之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到“自然之书”与“普通书籍”的不同之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了解自然之书
1.出示学习要求:作者一直在看大自然这本书,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呢?默读文章,圈一圈。
学生交流汇报:小麻雀、老鹰、蚂蚁、花儿、草、果树、竹子、棕榈。
2.提出问题: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基本就把大自然看完了,为什么又说大自然读不完呢?预设学生会说作者只是举了一些例子。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
3.拓展想象:你们说说看大自然中还有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分类展示:
空中有——鸟、云、太阳、月亮、雨……
水里有——螃蟹、蛇、鱼、虾、水草……
地上有——老虎、狼、狗、猫、松树……
并整理成语段:
空中有鸟、云、太阳、月亮、星星、雨……水里有螃蟹、蛇、鱼、虾、水草……地上有老虎、狼、狗、猫、蚂蚁、蜻蜓、松树、椰子树、菊花、喇叭花……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4.对比感受: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对比阅读两个语段,感受课文语言既丰富又简洁。引导学生聚焦四字词语“走兽昆虫”、“花草树木”、“虾蟹游鱼”,顺势小结: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形容一些事物,它不仅包含的意思多,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5.拓展积累:教师出示同类型的四字词语,学生朗读并积累。
风花雪月 江河湖海 日月星辰
虎豹豺狼 花鸟虫鱼 飞禽走兽
山川河流 风雨雷电 梅兰竹菊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文中有较多的四字词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四字词语的魅力,简洁而丰富。并且让学生充分融感受、展想象,在第一单元感知“新鲜感的词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生活的语言”,并积累下来。
板块三:聚焦植物,体会“读不完”的丰富
1.出示形态各异的花朵图片,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说一说。对照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请学生在语段中找出作者看到了花的哪些形状和颜色。
2.教师提问:作者看了半天才看到四种颜色、两种形状,作者不太会看大自然这本书。你同意这中理解吗?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举例。
3.出示学习要求:细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作者举例的句子,先说一说作者从哪个方面举例的,再比较发现作者每次举例方式有什么不同?填写表格。
举例的方面 举例的方法
花的颜色、形状 有( )的、有( )的、有( )的
叶子的形状 有( )有( ),有( )有( )
果树种类 有( )、有( )、有( )
学生交流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不仅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趣味,不同的写法也有不同的趣味。
迁移运用:它们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果子,味道格外鲜美。请你从这句话中选择1—2个方面,用举例的方法把作者家房子前后栽的果树写具体。
它们开不同的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结不同的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子的味道格外鲜美,各不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点拨:学生朗读句子:“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枯荣,有着不同的趣味。”提问:这趣味在哪里呢?学到此时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不同的趣味就在自然万物的各不相同、千姿百态里。我们也来读读这本有趣的书吧。学生再次朗读语段,读出趣味。
板块四:研读动物,感受自然之书的好玩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生齐读,教师提问:看植物作者主要看它的颜色和形状,作者是怎么看动物的?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相机总结三个方面:听声音、观察动作、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你觉得哪种动物最好玩?请从小麻雀、老鹰、蚂蚁三种动物的描写中选择一处,想象画面,讲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老师相机点拨“盘旋”、“滑翔”、“猛扑而下”、“井然有序”、“对垒”等词语。
4.播放相关动物活动场景的视频,让带着画面有有感情朗读语段。
5迁移运用:现在我们明白了,看“静态”的植物,要着重看颜色,看姿态。而看动态的动物,要着重听声音,看动作,想感受。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行为也非常有意思呢?模仿动物行为+感受的表达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说一说:
__________,给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描写动物的段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合作内容为抓手,让学生头脑中想象画面,帮助他们在更加全面细致地理解文章内容。在发现表达特点后,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体现了课堂的梯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表达式生动的。
板块五:探究方法,如何读懂大自然之书
1.出示学习提示: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除了看颜色、看形状,除了听声音、看动作、想感受,作者看大自然这本书还用了什么方法?
2.交流反馈:
连续观察。从“一天”“没几天”这些词语,我们知道作者观察竹子观察了好几天。
展开想象。从“如同温柔的细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这些语句,我们知道观察时还可以展开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温柔的细语”的竹子可能在说什么呢?池塘边“超凡脱俗”的棕榈树什么时候它会表现得很亲切?亲密无间的感觉
3.师生合作朗读语段。感受大自然的好玩。
板块六:积累语言,作自然之书
1.课内练笔: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总结作者读懂大自然这本书的方法。看颜色、形状,听声音、看动作、想感受。还要连续观察、展开想象。借助课堂作业本的小练笔,让学生思考,选择大自然中,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仿照着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写几句话。将课堂的空间时间拓展延长,记录大自然。
2.课外作业:
(1)积累语言:抄写这篇文章中你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
(2)我写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五、梳理重点展板书
本课板书,我紧紧围绕“书”这一概念。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同时,带领学生品析语言发现写法。聚焦植物可以“看颜色、看形状”,研读动物可以“听声音,看动作,想感受”,观看竹子和棕榈还可以“连续观察,展开想象”。并让学生迁移运用,在言语实践中积累语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有不足之处,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