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情况,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温情与童趣。
3.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掌握常用阅读方法,品味作品中的温情与美好。
教学过程
1.课前导言: 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童年时的百草园吗?那里有唱歌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还有蜈蚣、斑蝥等动物,给鲁迅带来了无限乐趣。今天,我们将要穿越到鲁迅先生的童年,去体会童年的味道。
(展示课题 明确目标)
2.揭秘课题:请同学来说说“朝花夕拾”的含义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晚上拾起早晨的花”,即“旧事重提”的意思。)
3.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梳理篇目重提旧事
著作发表也算是一件大事,所以假如鲁迅有朋友圈,那天他可能会这样发圈。“鲁迅:这样的10篇‘从记忆中抄出的’回忆文,朋友们知道我是怎么安排的吗?”
任务一:请大家翻开目录,回忆所读,将十篇散文按照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划分。(学生排序)
明确:
2.男女生合作朗读,重提鲁迅先生成长旧事。
小结:通过排序和回顾我们发现,这些篇目不仅是一条时间线,还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轨迹,串联起来就是一条鲁迅先生的成长线。 研读“朝花”探寻成长
成长不仅是年轮的推移,更是精神的蜕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沿着鲁迅的成长轨迹,追寻他的思想转变过程,删繁就简,再读经典。
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浏览相关篇目,圈画词句,并结合助读资料,完成表格。第一、二组研读童年的篇目,罗列童年读的书——选出爱读之书——发现共同特点——分析性格志趣。第三、四组:罗列就读学校——找出所学知识——思考选择或离开原因——分析心路历程。
童年鲁迅的爱读之书
读过的书 爱读的书 爱读之书共同特点 童年鲁迅的性格、志趣 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花镜》 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 文昌帝君阴骘图文说》 玉历钞传》… 山海经》 花镜》 图画丰富有趣 图文并茂 天真活泼 爱阅读 爱画画 爱自然
明确:儿时播下美术的兴趣种子,在以后长成了参天大树,结出了累累硕果。(展示鲁迅先生艺术领域的成就。)这是一个爱阅读、爱画画、对自然和民间文化兴趣浓厚的童年鲁迅。所以,童年是成长的底色,童年的兴趣对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鲁迅的求学之路
地点 就读学校 所学内容 选择原因 离开原因 家乡 三味书屋 四书五经 被动接受家里安排 父亲亡故,家乡流言 南京 雷电学堂 英文、汉文 走异路 主动寻求新学 “乌烟瘴气” 南京 矿路学堂 德文、汉文、格致、 地质、金石... 毕业 日本 仙台 仙台医专 医学 医学救国 弃医从文
助读资料:
①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南京)进K学堂(矿路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②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③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明确:青少年鲁迅正是在中西文化、新旧教育的冲突中,勇敢选择,不断探索,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的。所以,青少年鲁迅的求学之路也是思考人生选择、寻求理想方向、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童年味道
(1)阅读文段,赏析批注
回忆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回忆二:
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狗·猫·鼠》
回忆三: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阿长与<山海经>》
(2)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3)展示成果,师生共评
回忆一:
这一段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感官进行了描写,百草园中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孩子们的游戏,都快乐而有趣,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百草园不愧是“我的乐园”。恣意地在自然中玩乐,怎能不甜?
回忆二:
“我”的一“躺”,祖母的一“摇”,两个动词写出了夏夜祖孙的闲适,似乎让人看到鲁迅儿童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温馨而充满安全感,甜!
回忆三:
“霹雳”“震悚”等词语,看似夸张,却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阿长帮着找到心心念念的绘图的山海经》时的无比感动又惊喜的情态。这是“我”念念不忘的书,书中有“我”爱看的图画,别人都没给“我”找,或者没找到,但不识字的阿长却用休假的时间帮“我”找到了。看到作者面对喜欢的书以及爱自己的阿长,怎能不甜?
跨越时空对话鲁迅
阅读经典,既要读进去,走进鲁迅先生;还要读出来,联系自身和现实。七年级的同学,和离家到南京求学的鲁迅差不多大,读朝花夕拾》,就是体会成长的味道!知道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你,才能知道如何在明天成为更好的自己。
任务四:结合阅读体会和生活体会,请同学们完成自己的朋友圈,跨越时空,对话鲁迅先生。
课堂结语
师:有美景、趣事、有动物相伴是甜;温馨而充满安全感是甜;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是甜。美好的童年难以忘怀,甜蜜的味道回味无穷!当然,童年的味道不仅仅是甜,它还有什么味道呢?请同学们课外再读朝花夕拾》,继续品一品童年的不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