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课件(共30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课件(共30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0 08:47:11

文档简介

4.观仓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曹操,一代枭雄,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2.文体知识
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放声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词、节奏
4.用自己的话,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句,景物优美的句子,要说生动。
【点拨】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 壮观的大海。大海碧波荡漾,山岛高高挺立在海中,岛上树木很多,各样的草繁盛茂密。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日月东升西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银河星光灿烂,斜贯天空,它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心愿。
5.概括诗歌内容主旨
【点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品读诗歌,探究鉴赏
1.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点拨】 开篇点题,交代观察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展开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点拨】“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竦峙”高耸屹立的样子。动静结合从大处落笔渲染苍茫浑然气势。
3.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点拨】 以树木的无限生机点染烘托大海生机勃发,欣欣向荣气势,让人感觉大海浩瀚壮阔、美丽多姿。
4.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点拨】写了海被风吹动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用准确生动,不仅看到大海波涌连天形态,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5.赏析: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点拨】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用了夸张、互文的手法,写了大海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创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宏大抱负,建功立业愿望。
赏读诗歌,探究写法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对壮丽山河的热爱。融情于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将运行不息的日月和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蕴在沧海中,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这既是全诗的高潮,也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又给人雄浑苍劲的感受,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苍茫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动荡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巍峨 ,树木的茂盛 ,波浪的汹涌。
(6)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点拨】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点拨】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点拨】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
【点拨】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大意对即可)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
【点拨】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8.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那是乐曲的终了,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9.下例不正确一项( A )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10.对这首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D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PAGE
3(共30张PPT)
4. 观沧海
部编版 七年级上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曹操,一代枭雄,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
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
、曹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新知讲解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新知讲解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zāi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临:来到
以:连词,来。
何:副词,多么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耸立
丛生:杂生
萧瑟: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很,极
歌:歌唱。
以:介词,用
咏:表达。
志:思想感情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 壮观的大海。大海碧波荡漾,山岛高高挺立在海中,岛上树木很多,各样的草繁盛茂密。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日月东升西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银河星光灿烂,斜贯天空,它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心愿。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观察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展开写登山所见.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竦峙”高耸屹立的样子。动静结合从大处落笔渲染苍茫浑然气势。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以树木的无限生机点染烘托大海生机勃发,欣欣向荣气势,让人感觉大海浩瀚壮阔、美丽多姿。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写了海被风吹动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用准确生动,不仅看到大海波涌连天形态,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合作探究
5.赏析: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用了夸张、互文的手法,写了大海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创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宏大抱负,建功立业愿望。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对壮丽山河的热爱。融情于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将运行不息的日月和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蕴在沧海中,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这既是全诗的高潮,也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又给人雄浑苍劲的感受,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叙事(1-2句)
内容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诗句
情感
观海地点和目的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抱负
高潮,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虚写
实写
写景(3-12句)
抒怀(13-14句)
以歌咏志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观沧海
总领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实写
(壮丽景象)
虚写
(博大胸襟)
海水:水何澹澹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苍茫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动荡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巍峨 ,树木的茂盛 ,波浪的汹涌。
(6)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

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大意对即可)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

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D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8.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C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9.下例不正确一项( )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A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0.对这首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D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