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鼓:弹
伯牙鼓琴
情境导入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一词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同时“高山流水”也是一个典故,“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这个典故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大家被他们真挚的友情所感动,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60篇。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哉
巍
读一读 写一写
zāi
wēi
弦
xián
伯牙 鼓琴,锺子期 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锺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 世 无足 复为 鼓琴者。
听朗读 标停顿
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鼓:弹琴。 方:正,正在。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志:心志,情志。 若:像。
巍巍:高大的样子。
善哉:好啊,哉,语 气词,表示感叹。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认为。
少选:形容时间极短 ,一会儿,不久。
足:值得。 复:再。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弹琴,心里正想到泰山,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他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译文
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知音
俞伯牙 锺子期
国籍
身份
穿着
楚国
晋国
上大夫
樵夫
布艺
绸缎
了解人物
他们为什么能成为知音呢?
从哪些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弹琴,心里想着巍峨的泰山,锺子期说:“好啊!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一会儿又想着流水,锺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
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除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交流讨论
旭日东升
白雪纷纷而下
金黄的稻谷
丰收的景象
锺子期曰
小练笔
志在春花
志在秋月
志在红日
志在白雪
伯牙鼓琴
萋萋兮若百芳
皎皎兮若玉盘
圆圆兮若火球
皑皑兮若瑞玉
善哉乎鼓琴,
善哉乎鼓琴,
善哉乎鼓琴,
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痛失知音)
破琴绝弦祭知音
小组讨论: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一起回答)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还表达了什么?(1组)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的?(2组)
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3组)
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与 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 、 的情感。
概括主旨
伯牙
锺子期
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学力延伸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讲给他人听。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