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9 17:38:47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和平战胜了灾难。这是生命胜利的歌颂,和平胜利的歌颂。画中的女子是分明站在凤鸟一边的。因此我们可以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肯定的说,画的意义是一位好心肠的女子在幻想中祝祷着:经过斗争的生命的胜利、和平的胜利。
高一语文试卷
“画的枸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充分表现着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虽然规模有大小的不同,和
屈原的《离骚》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起《离骚》来,意义却还要积极一些:因为这里有斗争,而且有斗
注意事项:
争必然胜利的信念。画家无疑是有意识地构成这个画面的,不仅布置匀称,而且意象轩昂。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这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一幅画,透过两千年的岁月的铅幕,我们听出了古代画工的搏动着的心音。”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含义丰富的画,它的形象正是由线条组成的。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换句话说,它是凭借中国画的工具一笔墨而得到表现的。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注】:①绘事后素,语出《论语。八佾》。意为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②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英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英版者曰:“权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此荚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筴同。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以前讲过,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珙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
绘画材料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基础,是传递绘画全部内容和精神的唯一载体。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和工具的独
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
特性,使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中不断凝练出富有魅力的绘画表现技法,进而创造出丰富多样、具有时代特征的
使它疏通。中国的画,从《论语》“绘事后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英者”的故事来看,说明特
佳作。
别注意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中国戏曲的程式化
毛笔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能动性的绘画工具。绘画中大多数关键技法都是由执笔、运笔产生的。执笔端
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翁偶虹介
正,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是中锋,线条圆浑、厚重、含蓄而具有弹性,多用于勾勒物体轮廓:如果执笔倾
绍郝寿臣所说的表演艺中的“叠折儿”说:折儿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的意思。这个特点正可以借来表明中
斜,锋尖在线条一侧运行是侧锋,线条粗壮而又毛辣,变化丰富,适于描绘鸟羽、花瓣和叶子等景物。而随着
国画以至中国雕刻的特点。中国的“形”字旁就是三根毛,以三根毛来代表形体上的线条。这也说明中国艺术
画家运笔速度和力量不同,以及提按轻重、笔锋转换、行笔疾徐等的变化,便能够描绘出粗细不等、浓谈不一、
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
虚实各异的多种线条。
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
中国传统绘画起源于线,中国绘画的魅力在于对线的驾取,而墨的发明和运用更使得传统绘画具有了独特
画和敦煌壁画(飞天)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
的风格。墨的巧妙运用“不但能够表现出客观物象丰富的外在形式,更能传达物象世界的精神本质和画家从客
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
观事物中领悟到的独特的情感”。(张亮:《从中国传统绘画材质和技法的关系谈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墨可
形象表现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地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好比是舞台上的件奏音乐。伴奏音乐烘托和强化舞
用水调和而呈现出多层次的浓淡效果,即墨分焦、浓、重、淡、清等五色,而每一色又有千、湿的变化。毛笔
蹈动作,使之成为艺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
柔软程度和含水量的大小及画家持笔、运笔的速度、力量和方式的不同,会使留在纸上的墨线变幻无穷。如墨
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法
线飞白为枯线,能引起树干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给人一种惨淡凄清的景像;湿线为润线,能引起春天般滋涧
国大雕刻家罗丹的韵律也是光的韵律。中国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从中国画注重线条,可以
的视觉感受,给人一种层峦叠翠的生命气息等。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使得中国绘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得以
知道中国画的工具一笔墨的重要。笔墨,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极大提高。
我国现存的一幅时代古老的画,是一九四九年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对于这幅画,郭沫若作了这样极有诗意
(摘编自徐艳华《传统绘画材料的改进与绘画技法革新》)
的解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画中的凤与夔,毫无疑问是在斗争。夔的唯一的一只脚伸向凤颈抓拿,凤的前屈的一只脚也伸向要腹抓拿。
A.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作品虚实有致,在风格上与埃及、希腊的“团块”迥异,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堪称东方文
是死沓沓地绝塑地拖垂着的,凤却矫健鹰扬地显现者战胜者的神态。这是善灵战胜了恶灵,生命战胜了死亡,
化的典范。
B.中国的绘画乃至雕刻都极为重视线条的流动,尤其是绘画中非客观性存在的线条,使形象更美,能表现内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 2021-2022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堪称东方文化的典范”
错,中国古代艺术家并不是基于埃及、希腊创作的基础上的,因此不能称之为“创新”,且“堪称东方文化的典
范”于文无据。B项,根据第一段“中国雕刻也像画,……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可见二者在运用线条上是一
致的。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可知绘画上表现得更突
出,“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这使得“整个形象表现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的表现内容的内
部节奏”。由此可知,该项理解正确。C 项,根据材料一中郭沫若对这幅画的解释可知,这幅画中的形象“正是
由线条组成的”,而且“画的构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理解正确。D 项,该项是对材料二内容的提
炼,理解正确。
2.(3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项,根据材料一“中国戏曲的程式化,……把一整套行动,
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以及“叠折儿”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可知,
中国戏曲程式化就是“线条”式展开,而“叠折儿”更是使用了线条艺术来塑造形象。A 项,文中没有信息表
明“团块的雕刻”都是非线条构成,并且与选项后面米开朗基罗的观点并未构成因果关系。该项说法于文无据。
C项,根据材料一对于画像石上画家凭空加上的两根流动的线条,“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自然
主义”者只是不能理解为何这么做,并不是“否定”,他们认为这不符合艺术‘团块'造型特征。”于文无据,该
项理解错误。D 项,根据“执笔端正,……多用于勾勒物体轮廓;如果执笔倾斜,……适于描绘鸟羽、花瓣和
叶子等景物”以及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知,该项表达颠倒错位,应是“正笔勾轮廓,斜笔绘花叶”。
3.(3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D项,金缕玉衣是文物,现在可以列为艺术品
范畴,但是为帝王豪族丧葬之用,无法体现时代精神,只表现出帝王等生活的豪奢与腐朽。A项,司母戊大方
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是商周时期国势强盛的象征,其图案表达了对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
向往。B 项,《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
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C项,毛
泽东雕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体现了一个披荆斩棘、开拓精神、昂扬向上的时代的风貌。
4.(4分)
【答案】①材料一通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比较,主要阐明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以线
条的方式表现艺术美和时代精神,传达艺术家的心音。②材料二先介绍了中国绘画的材料主要是笔墨,接着阐
述了这些材料与以线为重要载体的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每点 2分,共 4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7 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通过中国古代艺术与埃及、希腊艺术品风格迥异
的阐述,表明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风格,阐述的重点是线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并用郭沫若解释晚
周帛画为例进一步阐明线条在中国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材料二则分别阐述了中国的笔墨与线条之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用笔墨、线条来创造艺术。通过梳理两则材料论证的思路就可以明确两则材料阐述的主要内容。
5.(6分)
【答案】①熟练执笔、运笔,巧妙用墨,娴熟驾驭线条;②在原始创作素材上打好底色;③了解时代精神
的丰富含意,将酝酿的心音表达出来。④故事目的:意在阐明线条的运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根据注释以及
作者的论述可知,要画好中国画就必须掌握驾驭线条的技巧,运用线条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意图。(答对①
②③中任意 2 点给 4分,答对第④点给 2 分,共 6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了解“绘事后素”的含意以及“客有为周君荚者”
的故事大意,或者根据前后文大致推断出其含义。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及提示:中国传统绘画过程。在两则材料
中,有相关信息,需要考生选择提炼。将提炼出来的内容形成简明要点即可。
6.(3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项,“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再结合
第三段的叙述可知,当时正是列强入侵的时候,沙子龙正是因为看到了西方列强的武器先进,传统武艺已经失
去了它的威力,因此才放弃了继续习武的想法,将自己隐藏起来。B项,“表明他内心的不甘”理解错误,根据
“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可知他没有不甘。根据原文对沙子龙“只是摸摸这凉、
滑、硬的杆子”等动作可知,沙子龙内心更多的是难过,以此达到心理平衡和自我安慰。C 项,“并且弘扬五虎
断魂枪法”于文无据,小说指描写了孙老者想学沙子龙的这套枪法,但没有信息表明他要弘扬这套枪法。D 项,
“沙子龙不为所动”过于武断,沙子龙拍掌叫好,表明他还是很欣赏孙老者的武功的。“表面奉承而内心已分高
下”理解错误,沙子龙并不是表面奉承,他内心其实已经非常平静,不虚浮,而且也不再争强好胜,故“已分
高下”属于无稽之谈。
7.(3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揭示了国民灵魂的麻木与冷酷”有过度解
读之嫌,这里主要是为了烘托沙子龙的形象特点的,王三胜和小顺们则是作为次要人物,以便于突显主人公沙
子龙的性格特征。A 项,小说开篇交代这一事实,尤其是“镖局”“客栈”这两个物象,能使读者很容易想到见
过的武侠影视,呈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由此产生一探究竟的期待。分析正确。B项,小说第五段主要是回
顾沙子龙辉煌的历史,但前后的内容已经表明当年的威名和高超的武艺都已经成为历史了,他将“镖局”改换
成“客栈”以及不愿谈武艺和过往就足以表明他当前的现状。分析正确。C项,孙老者要学艺,沙子龙借故推
脱,二人对话十分干脆利落,但却突显出二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一急一缓,一个崭露头角一个极其精明。作者
对他们的褒贬结合全文内容可以知晓,扬孙抑沙。
8.(4分)
【答案】①在人物形象方面,沙子龙常关起门来一个人独自练习枪法这一行为,表明他对昔日在江湖中红
极一时的枪法和名声的深深怀念,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②在情节结构方面,使前后照应,行文更加紧凑。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7 页)
③在思想主题方面,与他一而再、再而三拒绝向孙老者传授枪法的行为形成对比与反差,令人深思,深化小说
的主题。(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即可,共 4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考生首先要准确找出对两次练枪的描写,然后分析
沙子龙练枪的背景是什么,当时的心理如何。再分析这两次练枪之间的关系以及产生的表达效果。
9.(6分)
【答案】①“断魂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以沙子龙练枪、孙老者要学枪法、沙子龙不传枪法的顺序
组织材料;②“断魂”具有更深的悲剧意味,主人公沙子龙曾经叱咤风云,但如今只在狭小的天地里自我叹息
而又自我欣赏;③“断魂枪”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以“断魂枪”因“不传”而终将“失传” ,这是民族的悲哀,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消失的担忧。(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究作品主旨的能力。首先明确在结构上的作用,整篇小说
就是围绕断魂枪枪法展开的,它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就是要揭示“断魂枪”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尤
其要揭示其深层次的关系:断魂枪可以是一柄枪,可以是一套枪法,也可以是一种象征。“断魂”象征着沙子龙
的英武精神已断,象征着不屈的民族魂在某些人的身上已然消失,成为没有“灵魂”的存在。作者创作的目的
正是为了揭示这深层的悲剧意识。
10.(3 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魏国军队和赵国军队攻打韩国的华阳,而不是攻打韩国,只有
“华阳”这个地方的韩国人向秦国求救。因此,在“华阳”后面断开,排除 AD 两项。“相国谓陈筮曰”的“相
国”应该是韩国的相国,如果“相国”之前断开,那么该句紧承上句,变成了“秦国”的相国,与语意不符,
排除 B项。正确选项为 C。
11.(3 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部典籍。
12.(3 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韩国暴鸢只是参加了第一次救魏,后两次没有参加,
前两次次战败“割地”,第三次是被秦国直接攻占的。
13.(8 分)
【答案】(1)经过八天的紧急行军到达战场,在华阳城下击败魏军,赶跑芒卯,俘获敌人三名将领,斩首
十三万人。(“败”、“走”翻译正确各 1分,“于华阳之下”状语后置 1 分,句子通顺流畅 1 分)
(2)我听说物极必反,冬天、夏天的交替轮回就是这样。到了极端就会有危险,累积棋子就会有这样的后
果。(“致至”、“累棋”、“是”各 1分,句子通顺流畅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首先疏通句意,正确理解其中的实词含义和虚词用
法,然后关注句中有没有使用特殊句式,最后调整语序,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14.(3 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7 页)
【答案】①欲擒故纵,让秦救韩。穰侯明知故问,陈筮洞察了穰侯的心思,欲擒故纵,激穰侯发兵救韩。
②暗示穰侯韩国已经有了应对的策略。陈筮陈述不急的原因是韩国一旦真的无法自保就会依附他国,这会损害
秦国和韩国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第①点 2 分,第②点 1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陈筮临危受命,为了国家安危不惜以身犯险。
但他深知穰侯以及秦国的心理,所以故意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以言语激怒穰侯,然后从容陈述原因。其目的就
是让秦国发兵救韩。
【参考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七年(前 278 年),秦国的大良造白起率军进攻楚国,占领了郢都,火烧楚国夷陵。楚襄王的
部队溃散以后,楚国就再也不敢迎战,不得不将国都迁到东北的陈城,秦国将郢城设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周赧王延四十年(前 275 年),秦国丞相穰侯魏冉领兵攻打魏国,韩国派遣大将暴鸢率军营救魏国,穰侯魏冉大
破韩军,诛杀四万人。暴鸢逃到开封,魏国只好献出八座城池以求和解。穰侯继续攻打魏国,赶走魏将芒卯,
又攻进北宅,接着又围攻魏国的大梁城,魏国又割让温城求得和解。周赧王延四十一年(前 274 年),魏国又与
齐国结成联盟抗秦。秦国派魏冉率军攻打魏国,攻克四座城池,斩首四万人。
周赧王延四十二年(前 273 年),赵国、魏国联合共同进攻韩国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王不救。韩国相
国对陈筮说:“事情很急,您虽然有病在身,还望您辛苦连夜走一趟!”陈筮到了秦国,拜见穰侯魏冉。穰侯问:
“事情很危急了吗?所以派你来了。”陈筮却说:“不急。”穰侯生气地问:“那是为什么?”陈筮回答说:“如果
韩国形势真紧急的话,就会改变立场依附他国,因为还不危急,所以我才再次来秦国求援。”穰侯立即说:“发
兵救韩国。”于是便和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阳领兵救韩,经过八天的紧急行军到达战场,在华阳城下击败魏军,
赶跑芒卯,俘获敌人三名将领,斩首十三万人。武安君又与赵军大将贾偃作战,将赵军二万人淹死在黄河中。
魏国段干子提出割让南阳与秦国求和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秦国相印的是段干子,而想要得到魏国土地
的是秦国。现在大王让想得到土地的秦国来控制想得相印的,想得到相印的段干子来控制想得到的地,这样魏
国的土地就会被分割干净。以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干柴烧不尽,火也不会灭的。”
魏王说:“你说的有道理,可是割地的事已做了决定,不可更改了。”
韩国与魏国屈服于秦国后,秦王打算派武安君白起联合韩、魏两国的军队去攻打楚国,然而楚国使者黄歇
却来到秦国,听到这件事情后,担心秦国乘战胜韩、魏的有利时机而一举灭亡楚国,于是上书秦王说:“我听说
物极必反,冬天、夏天的交替轮回就是这样。到了极端就会有危险,累积棋子就会有这样的后果。现在,大王
如果能保功守威,减少攻取之心,广施仁义之政,不仅可以防止后患,而且您的功业绝不止三王之后的第四位,
五霸之后的第六位。大王如依仗兵将众多,武器坚锐,凭借摧毁魏国的兵威,借武力使天下列国君主臣服于您,
我担心您会后患无穷。《诗经》说:‘每件事情无不有良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令人满意的结束。’《周易》上说:
‘狐狸过河,尾部都会被浸湿。’这些说的都是开始容易结束难的道理。”
15.(3 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 项,“借以表达虽飘零不偶却依然旷达的情
怀”理解不当,诗人主要是为了借以表达对梅花傲雪斗霜精神的赞美。
16.(6 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7 页)
【答案】①恶劣的环境里依然保持本色,华丽绽放。虽然时值腊月寒冬、深处偏远之境,但依然“艳薄如
鹄羽”,粉色花瓣华丽绽放;②始终保持孤傲高洁的品格。梅花尽管极其艳丽,但不招蜂惹蝶,不在春暖花开时
与桃杏争宠;③诗人以梅花自况,借咏梅以抒怀,表达自己遗世独立的傲岸情怀。(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他答
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以及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先理解欧阳修这句话的含意,尤其要明确“真
味”一词在诗中的体现。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生长在荒僻之处的梅花是诗人的自况。诗人从梅花的生长
环境、形、神等方面描写梅花,旨在通过环境烘托、外在形象塑造来揭示其内在的可贵品质。因此在解题时,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逐条形成要点。
17.(6 分)
【答案】(1)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2)暴霜露,斩荆棘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东
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共 6 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溶”“暴”“荆棘”“壑”“嫠”。
18.(3 分)
【答案】①生生不息 ②披荆斩棘 ③欣欣向荣(或:日新月异)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共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该句中的“代代传承”以及“演绎了从……到……”
可以推知,该处填写的成语应该是表达“不断繁衍”之类的意思,可以使用“生生不息”。第②处,前有“建党
一百年来”,后有“不懈奋斗”“开辟”,此处应该是表达“党领导人民”艰苦卓绝地奋斗的意思,可以使用“披
荆斩棘”。第③处根据前面“新形态”“生动呈现”以及修饰的中心语“万千气象”,此处填写“欣欣向荣”。
19.(4 分)
【答案】我国的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资源,因为它们分别有着百万
年、一万年和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根底牢固、蕴藏丰富、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因果复句 2 分,强调了
原因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首先要理解原句表达的意思以及这几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审题,
根据题干要求改变这几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之符合要求,最后就是题干中特殊强调的内容,即不仅是因果
关系复句,而且需要强调原因,这就是考查特殊句式。因此,我们可以将原句中表示结果的放到前面,后面的
内容适当压缩或者简化,组合成符合要求的答案。
20.(4 分)
【答案】①比喻:将“中华文明”比喻成“纽带”,化抽象为具象,形象地揭示了中华文明在维系民族共同
体中的重要作用。②排比:用“凝聚了”“汇聚了”“形塑了”三个较为整齐的句式表达中华文明的作用,从三
个角度阐述,使内容更充实,气势更充沛,感情上更充沛。(每点 2 分,共 4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先找出划线句子中修辞的具体使用,明确这两种修辞的表
达效果,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喻这种修辞就是化抽象为具象,引发读者联想或者想象,使语言生动富有文
采。排比的作用是内容充实,增强文章气势和文采的作用。
21.(3 分)
【答案】D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5 页(共 7 页)
【解析】本题考查多义词的意义与用法。原句中的“对象”在用法上具有一定的限制,其特点是相关法律
界定的以服务提供方的行为,这个“对象”是集合名词且为非生命物质。D 项,该项指代的非生命物,是代码
及程序。A 项是单独的个体,B 项虽然有限制但也是具体某个人,C 项,同为特定生命群体。ABC 三项均是有生命
的存在,语法上是偏正短语的“中心语”,原句中及 D 项均为介宾短语的“中心语”。
22.(6 分)
【答案】①变更 IP 地址属地行为 ②实施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 ③非法使用 IP 代理服务
(每句 2 分,共 6 分。主要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该段材料阐述的主要对象,可以推知此
处应该就是第一句中的“变更 IP 地址属地行为”。第②处,此处分为两类,第二类已经说出了,后面有“对于
前者需要加大打击力度”的信息,可以推知该处应该是通过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人。第③处,该处是在分
析“使用 IP 代理服务”与“为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防止”的应该是“非法行为”,由此可以推导该处填写
的主要内容。
23.(10 分)
【答案】【示例 1】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
珠仙草转世。她生得容貌清丽,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清高孤傲,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
她在宝玉与宝钗成婚之时孤独离世,令人痛惜。
【示例 2】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贾雨村,谐音“假语存”,没有“假儒存”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后来人提出来的。“假语存”这段话,出现在《红楼梦》通行本的第一回中,第一段:“何不用假语村
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故曰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也可以说“假语存焉”。”
(其他选项作答酌情给分)
【评分标准】总体原则:符合题干要求,针对自选项潜在文体特征较有深度的挖掘分析,或富有自己独到
的视角。
赋分要点:
①是否熟悉原著,是否紧扣原著,有原著相关情节。内容充实,紧密结合原著。第 1小题、第 2小题要从
原著撷取典型的事例或者语言,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分析、写作;第 3 小题是描述一个场景,使用一定的修辞;
第 4 小题是讲述一个故事情节,注意对人物肖像、服饰、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各小题脱离上述要求
的,一般不高于 6 分。
②是否有充实的“内核”。四个小题均需要记叙相关人、事、物,这些内容是否吻合原著风格,内容较为详
实,是否符合各个小题的具体要求。缺少具体内容,没有较为生动的描写,总分不超过 6分。
③语言是否通顺流畅,是否具有“红楼梦”的味儿。主要考察考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对原著语言风格的把
握能力。语言上的瑕疵以及对“红楼梦”语言风格把握不准确,对人物、事理认识不透彻,违背作者原意,酌
情扣 2-3 分。
【解析】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及专题探究能力。对其中的任何一个题目,都需要对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有一
定了解,再结合自己的认知,尽可能地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有深度、有内涵的见解。
24.(50 分)
【审题指导】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语言文字应用及思辨性思维能力。材料给出的是社会热点问题,在上海疫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6 页(共 7 页)
情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这些现象被别有用心的人放大、宣传,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
件事告诉我们,看待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有大局意识,要有主流意识,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与本质。所谓流
言止于智者。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尤其是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现象,一定要理性分
析,要分清事情的主次轻重,要甄别真相与谣言,要有大局意识。要坚定信念,切不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如此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大有前途,才能让我们的祖国行稳致远。
【参考立意】
立于心,践于行
不困于形,不惑于心
拂却障目叶,立马振山河
思想独立,不可盲从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类卷(42~50 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想象丰富合理、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以 46 分为基准分。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 48 分以上。
二类卷(33~41 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想象合理、语言通顺、表达基本得
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 37 分为基准分。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为突出的作文可得 39
分以上。
三类卷(25~32 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想象较合理、语言基本通
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 29 分为基准分。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
好的作文可得 31 分以上。
四类卷(0~24 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紊
乱以 24 分为基准分。
说明:
扣分项评定 缺标题的,扣 2 分;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
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给分;不足字数的,每少 40 字扣 1 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不给分。
残篇评定
1.350 字以上的作文,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 40 字扣 1 分;
2.350 字以下的作文,16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175 字以下的作文,8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作文,给 1 分或 2 分,不给 0 分;
5.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给 0 分;
6.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7 页(共 7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