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模式介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理解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动调节的特性。
生态系统概念的精髓是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至少已经认识到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但是上一节的内容还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怎样才能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呢?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情境:有人在做人工种草试验时,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儿,把种草实验区用大网罩起来,结果却适得其反,草长得并不好。鸟吃不到草籽儿,牧草应该长很茂盛,为什么反而不如在任由鸟类活动的草地上长得好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对于习惯性思维,缺少整体性思维的初中学生来说,能够引发认知冲突,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人类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为地分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里应当指出,对一种生物来说,所谓环境既包括它周围的无机环境,也包括影响它生存的其他生物。
本节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特性。 可见这四部分内容实质上依次是:概念一组成一结构一一特性,解决的问题依次是:什么是生态系统(含为什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组成和结构是怎样的(即怎样组成一个整体)?它如何维持这种整体性(具有怎样的内在机制)?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探讨“3W(What、Why、How)”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从呈现方式上说,本节主要采取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类活动来建构知识的写法。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资料分析”来建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相互关系的概念。通过“观察与思考”来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通过“资料分析”来理解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进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本节最后安排了“技能训练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个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解释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着生位置的不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收集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环境的实例。
教学过程
【教师】打开课件,给出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教师也会给予适当的指点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以及教师的启发下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播放一段生态系统视频、生态系统图片。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出示思考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教师】点评,鼓励,点拨,拓展。
【设计意图】 分析实例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并过渡到 “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
【教师】 课件展示:河流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一幅图中有什么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图1中有水、水中有石头、水中有鱼虾、水草、河边有草、草丛中有虫、河边有树,还有太阳。图2中有牧草、有老鼠、野兔、牛、羊、鹰、狼、土壤。图3有珊瑚、鱼、鲸、海带、海水、海豚、海龟。
【教师】 有哪位同学还有补充的?在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以外,还有哪些组成成分?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还有温度、空气,是生物生长发育必须的生存条件。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整理、表达,让学生从实例中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概念。
【教师】 对了,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即包括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个部分。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
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无机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 阳光空气等。
【教师】动植物遗体都到哪里去了?
【学生】被细菌分解了。
【教师】细菌,真菌将树桩和苹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给植物重新利用,所以树桩和苹果最终会消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对于“生态系统三角色”的关系有提醒作用。
【教师】分析P20的资料,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树桩腐烂是由哪些生物引起的? 腐烂的树桩和苹果最终会消失吗?
【学生】捕食关系;细菌、真菌引起的;腐烂的树桩和苹果最终会消失。
【教师】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教师】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吃与被吃的(或捕食)关系。请用箭头把它们连起来,组织活动“尝试正确书写食物链”。
【学生】在教材上勾画概念,观察图,尝试写出一条食物链,并将自己画出的食物链同其他人比较,展示了不同的连接方向的。
【设计意图】 在摸索中准确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方式。
【教师】引导讨论,(1)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3)通常怎样书写食物链? (4)可以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
【学生】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它们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一乙一丙......”的形式。不能,因为箭头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其方向总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设计意图】加强对食物链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正确书写食物链,并引导分析食物链。板书展示正确的草原生态系统食物链,引导进一步讨论。(1)你数出了几条食物链?你是怎样数出的?(2)这些食物链为什么会出现交叉?过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人类是否也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活动是否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呢?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思考。
【学生】尝试连接“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数出食物链的条数;逐一说出各条食物链。数食物链的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食草动物的食物,而一种食草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食肉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
【设计意图】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吗?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后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狐的数量会增加。不会,随着天敌数量的增加与食物的缺乏,兔的数量会相应减少;兔的数量减少又导致狐的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增多······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加。
【设计意图】加强理解: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能够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食物链不断积累,认同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补充事例“水俣病”,这个事例给大家怎样的启示?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以食物链:草一兔一狐为例,4人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有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也不易排出,会作生物体内积累。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人类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随意将有毒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如某一种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者会先增加后减少,捕食者会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达到新的平衡。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设计意图】明确在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数量的增减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增减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怎样的变化,理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
【教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你们知道有哪些实例?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凡事随心所欲后果是什么?
【学生】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你们知道有哪些实例?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凡事随心所欲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设计意图】相互展示课前收集的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交流自己的看法 观点总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发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
生物部分
) (
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 各种动物
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
非生物部分:阳光、热能、 水、 空气、 土壤等
)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绿色植物一食草动物一食肉动物一......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并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比如在讲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要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并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后,都有了更多更丰满的见解。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决新问题。
对于食物链概念的形成,列举谚语,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些生物彼此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联系,形成这样的矛盾冲突呢?不言而喻,是为了食物,人们就把生物彼此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显得非常自然。在"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一条单链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是对怎么能正确连接食物链却有些找不准方向,尤其是注意事项:连接一条食物链要连到此食物链的最高消费者,食物链开始与生产者。
设计了活动,请五个同学上台演示食物链的写法,让学生拿着图片进行排列,从中更正他们的错误。然后再拿“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句谚语让学生去分析,这两条谚语是否能组成食物链呢?学生通过分析,最终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关于食物链本质的教学也同样,为什么螳螂要捕蝉?透过现象看本质,无非螳螂要从蝉中获得自己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黄雀也一样,从中概括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以食物链为渠道进行的,食物链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物质能量传递的关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