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
模式介绍
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材分析
本节《细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的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3.知道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知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其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细菌的发现、细菌形态和结构特征、细菌的生殖。
【教学难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等素材。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图片,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提出相关问题:有时候家里的饭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是什么引起食物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
【学生】自由作答。
【设计意图】导入本节课题,带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教师】课件展示,细菌的发现历程的探究过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这就是当时人们信以为真理的——“自然发生说”。科学家巴斯德却推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请同学们从探究的环节分析,上面分别属于哪一环节?
【学生】自由作答。
【教师】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即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请同学们仔细看是如何设计的?
【学生】观察,自由作答。
【教师】讲解巴斯德的实验和实验结果。同学们能从这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他的假设成立不?
【学生】思考作答: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证明假设成立。
【设计意图】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板书一、细菌的发现。然后发问:从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较量的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大家知道巴斯德还有什么贡献吗?
【学生】思考,可同桌之间交流,试作答。
【教师】评价并修正,课件展示巴斯德的至理名言:“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成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地工作,必定有成功的一天。”,并幽默而严肃的告诫同学们:认知世界时,时刻保持置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介绍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他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学生】学习反思。
【设计意图】体会科学认知世界的方法,及唤醒为人类揭示真理的责任。
【教师】细菌有多小?肉眼可以看见吗?
【学生】观察课件,思考体验细菌的大小。
【教师】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将下列细菌按形状进行分类。
【学生】观察分类。
【教师】记录学生的分类,板书:二、细菌的形态,球形、杆状、螺旋状。
【设计意图】培养学习、归纳表达的能力。
【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对细菌的命名。许多细菌就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等特征来命名的。
【学生】观察学习。
【教师】不同类型的细菌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不是相同的呢?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讲解细菌的结构模式图,并说明,细菌的结构大致相同,但有些结构也不完全一样,如有些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生有荚膜,展示不同的图卡。
【学生】观察、听讲、学习。
【教师】细菌扮演生态系统中的什么角色?细菌自养?还是异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四、细菌的营养方式,绝大多数细菌异养。巴斯德的实验已经证明: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在生物学上这称为?
【学生】容易答出生殖。
【教师】细菌是怎样生殖的呢?课件展示细菌分裂过程,把这种生殖方式叫?
【学生】分裂生殖。
【教师】板书:五、细菌的生殖。展示电镜下细菌的分裂让学生形成体验。讲述:细菌的生殖速度极快,在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如果可以无限增殖的话,按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48小时后,细菌的重量就是地球的4000倍。但实际上营养温度等生存条件不会总满足细菌的需要。环境条件不好时细菌会全部死亡吗?为什么冬天冻不死全部的细菌?
【学生】思考表达。
【教师】讲述:芽孢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形式,当环境恶化时,细菌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而形成的休眠体。芽孢能抵抗恶劣的环境,能耐受高温、低温和干燥。当环境适宜时,又能萌发成细菌,大量繁殖。
【学生】听讲学习,体会芽孢能随空气飘散,无处不在。
【教师】思考:一般细菌在100 ℃的高温下煮10分钟就被杀死了,那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外科手术的消毒要将手术器械在140 ℃高温下,灭菌2~3小时呢?
【学生】芽孢能耐受高温,需要更高的温度持续一断时间才能杀死芽孢。
【设计意图】建立常识。
【教师】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做一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学生。
【学生】思考表达。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一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意识。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呢?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可让学生边讲教师边在板书的一级标题后补充写出。
【习题巩固】完成教材74页练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的特征、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细菌是怎样发现的,是从哪里来的,细菌的形态是什么样的,细菌怎样繁殖,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知道的,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迫切的期望。初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所提升,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问题,本节课会安排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推测、观察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发生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建立常识,培养讲究卫生的意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