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0 08: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目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1)代表性遗址:
①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②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北京周口店)
③距今约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骨针)
(2)特点: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从事渔猎和采集
③过群居生活
④已经学会用火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
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砍砸器、刮削器等)
原始人的渔猎采集生活场景
山顶洞人的生活场景(使用火)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时代
(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早期:
②生产生活:
①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
磨制石器,使用陶器(陶纺轮),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出现村落(住宅、仓库、地窖、公共活动场所)。
本土产生,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③遗址:
(3)中期:
①时间: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②代表:
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③生产生活:
A、仰韶文化: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栗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B、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4)晚期:
①时间:距今约5000年
③生产生活:
②代表: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④社会发展: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组织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妇女主导,成果共享。
(1)社会分段: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3)母系氏族社会:
(4)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2)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北京人等)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山顶洞人、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等)
特征: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龙山、良渚文化等)
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
③文明的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
商业贸易产生(物物交换)
讨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分布广泛,靠近江河流域,平原核心
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合作探究:人类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黑陶,是一种无釉陶器,出现在史前文明时代……长江、黄河流域均有出土,以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为典型代表,蛋壳陶杯器壁十分薄,最薄处仅有0.2毫米。目前发现的蛋壳陶杯,绝大多数出于墓葬,在遗址中其他遗迹单位很少发现。而且用蛋壳陶杯随葬的这些墓葬,往往有较多的随葬品,属于大、中型墓葬,一般一座墓葬仅随葬一件蛋壳陶杯,有少数墓随葬多件。蛋壳黑陶杯是史前制陶技术积累的结晶,其制作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从选料、制坯、定型到烧造的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稍有差错都会前功尽弃。蛋壳陶杯的分解式制作思路,可称之为模块化制作。这种化繁为简的思路,对后世青铜器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思路,对于技术的革新至关重要。
——袁野、紫云《中国黑陶发展简史》,李彦英《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浅识》等
问题1: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哪些关于黑陶的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陶壁非常薄;
①说明能够用蛋壳陶杯进行随葬的人都是社会地位比较高或很高的人,有的甚至是王一级别的统治阶层,至于一般的氏族成员是没有资格享有的,有礼器的性质;
②反映了先民的智慧,具有是对史前制陶技术的创新。
信息:①分布广;
③大中型墓的随葬品;
④工艺极复杂;
⑤技术创新。
问题2:结合大汶口文化的“黑陶”的相关内容以及良渚时期考古成果,思考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何历史价值?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良渚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
在莫角山宫殿区东坡发现了大量碳化稻米堆积,约有三万斤;在池中寺台地区发现36万余斤碳化稻米的遗迹。
良渚莫角山遗址浮选出的碳化稻米
历史价值:①这些实物史料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农业的发展以及贫富分化的产生;
②这些实物史料是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等现象的主要依据。
③是人类珍贵的历史遗产,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小结:
文化阶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组织形态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经历了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再到父系族公社这几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原始社会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男性力量优势逐渐显现,生产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氏族间的联系也逐渐紧密,逐渐形成部落和部落联盟。中国也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
角度 内容
多源性的体现 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从文明起源区域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
从遗址分布看,有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遗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
多源性的特征 古人类遗址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交融、诞生的核心区域
解析:根据材料“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故A项正确。
1、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A
解析: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性别分工形成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项。故选A项。
2.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适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婚姻制度的进步使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最终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故只有D正确。A、B、C均不具体表现,不是原因,更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故选:D。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D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1、早期国家的基础: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炎黄部落联盟:炎帝与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标准:选贤与能
性质:公天下/天下为公
1、炎黄联盟
(1)三皇传说: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人文始祖: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尧舜禹时代
(1)尧舜时期: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2)“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3)国家的初始形态: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了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1、早期国家的基础:三皇五帝
2、早期国家的雏形
材料一:陶寺遗址墓葬里有极度奢华的极少数大墓、豪华中型墓及绝大多数几乎一无所有的小墓。居住形式上,国王住在宫殿区内;大贵族居住在宫殿区周围;下层贵族有独立的居住区,位于早期城址的西南部;平民则聚居在远离宫殿区的部位。
王级大墓中出土了龙盘、特謦、陶鼓、鼍鼓、漆柷、玉饰法衣等礼仪用品。大墓里随葬成组的精美的玉礼兵器钺、戚、弓、矢等。王权垄断了对于政治和宗教以及宫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手工业。王权也垄断了天文历法。
——摘编自何驽《从陶寺遗址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团结报》2012 年11 月1 日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全景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陶寺遗址有何历史价值?
信息:①贫富分化;②阶级出现,严格按照等级划分居住;③王权垄断祭祀权、兵权、手工业、天文历法等。
说明:国家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如王权、都城、阶级,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历史价值:可用于研究初始形态的国家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1、早期国家的基础:三皇五帝
2、早期国家的雏形
3、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
(1)存续时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
(2)历史地位: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统治措施: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3)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间接统治。(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4)文化成就:
历法—《夏小正》
(5)遗存: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公共权力
这说明大禹已经形成凌驾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
传说大禹王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
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1、早期国家的基础:三皇五帝
2、早期国家的雏形
3、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
4、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2)迁都:
(3)文化遗存:
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4)疆域: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5)统治: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2)统治方式:
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地方管理制度)
(1)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服
外服
商王对外控制力有限,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合作探究:商朝为什么实行内外服制?
①商朝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
②商王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方国和部族实行直接控制。
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6)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商朝灭亡。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诗经 商颂 玄鸟》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殷墟遗址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二重证据法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夏朝建立
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

商朝灭亡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2、西周
(1)兴亡
建立:
衰亡:
(2)政治制度
①宗法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分封制和宗法制,在西周时期更成熟、更典型,其意义和作用也更明显。
①分封制(封邦建国)(权力的分配)
分封对象为同姓亲族、功臣、姻亲以及殷商旧族等,天子把土地(原则上诸侯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或转让)连同土地上的人民以及部分殷商贵族一起分封给诸侯立国,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政治、经济、军事均有很大的独立性,自成一方之主,同时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分封卿大夫为下级贵族,也是分封制的重要内容。
①分封制(封邦建国)(权力的分配)
A、根据图片和材料,思考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与对象分别是什么?
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 《史记·周本纪》
目的:
分封对象:
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先代贵族、
功臣、
同姓贵族
B、西周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荀子·儒效》
特点:
③分封内容除土地外还有器物,人口等。
②同姓亲族封地多分布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C、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②分封对象多元化;
③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影响:
积极:
①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②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开发了边远地区。③扩大了周文化范围,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保持了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④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也推动了边远地区文化发展。
消极:
①各诸侯国相对独立,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②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形成以周王室为中心的、统一的地方分权制度。
小结:分封制(权力的分配)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结果: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核心:
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等级关系: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权利义务:
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②宗法制(权力的继承)
宗法制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各级贵族的嫡长子是第一合法继承人。用血缘关系解决继承问题,形成了贵族政治(简单地说即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商鞅变法否定贵族政治,代之以官僚政治。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官僚制度),非贵族阶层没有获取职位和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②宗法制(权力的继承)
含义:
以血缘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内容及特点:
A、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核心
B、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夫
大夫

嫡长子
其余诸子
小宗
大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影响:
对当时: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②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贵族政治)】
④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
积极:
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
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③礼乐制(权力的认同)
“礼乐”是从祭祀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祭祀中的祭仪便是“礼”,祭乐便是“乐”。后引伸为,礼就是道理,乐即为节制。
天子九鼎八簋(gui),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gui),元士三鼎一簋。
性质:
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3.礼乐制度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分封制
政治生活等级化
权力分配制度
宗法制
家庭生活政治化
权利继承制度
血缘纽带
政治体现
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礼乐制
等级观念生活化
是权利认同制度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④选官制度: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官僚不算是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人员,只是负责各级宗主家事的助手。不领俸禄,只有赏赐。
西周制度的基本特征: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政权与族权结合)。
城市: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分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
思想:
敬天保民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2、西周
(1)兴亡 (2)政治制度 ①宗法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
3、商周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
(1)表现:
(2)影响: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①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②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2、西周(1)兴亡 (2)政治制度
3、商周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
4、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土地制度:
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奴隶集体劳动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特点:
①奴隶制土地国有。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贵族只有使用权;
②使用奴隶集体耕作;③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
(2)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工商食官”。养蚕缫丝技术的发展
“青铜时代”代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生产工具“范”
(3)商业:
商朝出现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后期,出现铜铸币。
《周礼》记载借贷纠纷。
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与井田制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严格的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2)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3)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文明逐步被封建制文明取代。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最高统治集团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地方权力较大;维持着世官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贵族世代承袭;等级森严。
(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仍是木石工具;劳动方式为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
(3)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拓展提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③等级森严
④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⑥原始民主传统
距今约170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前
距今约1.8万年前
距今约5000年前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元谋人
距今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
山顶洞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世袭制;
二里头遗址
内外服制度;
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井田制;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犬戎破都
青铜时代
课堂小结(时间轴)
商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早期
新石器晚期


西周
8000 BC
3000 BC
2070BC
1600BC
1046BC
771BC
使用工具
人猿揖别
农业革命
走向定居
阶级分化
私制产生
内外服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王位世袭
松散、原始
多元一体
本课小结
解析:材料是在描述上古神话历史研究价值较大,可以与历史新时期晚期的考古遗址的发掘物互相验证,故此题选择B项。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说法错误,排除C项。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与材料主旨(表达上古神话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不符,排除D项
1、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亲”以及“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述,而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遗址中多有人骨凌乱叠放、身首异处、人骨散乱等景象的发现。由此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
B.上古神话传说可与历史遗迹相印证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B
解析:公天下代表了部落联盟,家天下代表了早期国家形态,王位世袭制的确立表明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形态发展,故C项正确;“大人世及……以为礼”中的“礼”意为道德规范,意思是王位世袭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礼仪制度是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制度,涉及饮食、住所、服装、音乐等各个方面,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宗法分封制,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指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由君主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的权力体系,官僚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秦朝时正式确立,排除D项。
2、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把“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确立了“大人世及(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以为礼”的制度。这表明( )
A.礼仪制度初步建立 B.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古代官僚政治萌芽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从夏朝开始,禹传位给其儿子启,表明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之后中国古代君位的继承,一般都会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进行,即“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血缘关系成为君位继承的纽带,故A正确。年龄、等级、德才只可能作为君位继承的参考项,不能作为原则,且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CD错误。
3、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开始,直到清王朝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
A.以血缘为纽带 B.以年龄为准则
C.以等级为核心 D.以德才为标准
A
解析: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君主和王室重臣重视国人的舆论,甚至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原始社会氏族首领重视氏族成员意见的形式在商周时期依然发挥着作用,体现了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重民思想,而不是民主色彩,故排除B;材料未体现舆论的决定性作用,故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4、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商周时期( )A.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B.政体中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三星堆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可知,当时蜀、夏两地存在文化双向互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手工制品的制造工艺高低,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故排除C项;仅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完善,故排除D项。
5、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蜀、夏两地( )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B
解析:根据材料“洛邑与宋则是两个支点”“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可知分封制的主观目的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通过镐与曲阜、洛邑与宋之间的平衡局面,以巩固王畿的特点,同时还借此加强对宋国的监督和控制,B项正确;扩大通知区域是分封制的客观影响,排除A项;宋国是殷商贵族后代,加强对宋国的监督,体现了分封制不仅笼络先代贵族,同时还加强了控制和监督,排除C项;传播礼乐文明主要是在部分王族封国,排除D项。故选B项。
6、有历史学者认为:总观周初立国分封大势,镐与曲阜为椭圆之两极,洛邑与宋则是两个支点,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由南北两面向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由此可见,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疆域 B.拱卫王畿安全
C.笼络先代贵族 D.传播礼乐文明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在礼乐制度下,等级森严,其中材料“牧牛状告他的上司行为”说明的是礼乐制度面临冲击,C项正确;材料与奴隶制度遭到破坏、司法体制漏洞的说法无关,故排除AD;在此之前就已经确立了贵族政治,故排除B。故选:C。
7、西周晚期,某青铜铭文记载,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侵吞他5个奴隶,司法官员伯扬父认为牧牛不y应当控告自己的上级,最终判决牧牛罚铜三百爰并鞭五百下。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
A.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B.贵族体制得到确立C.礼乐制度面临冲击 D.司法体制出现漏洞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拆散”“殷商遗民”、“嫡系姬姓贵族……分封到各地”等,这些做法可以巩固王朝的疆域,加强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从而扩大王朝政治势力的影响,C项正确;“打破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的是以后的按军功授爵制、郡县制为代表的官僚政治等,周公的做法对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维护作用,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且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且“摆脱”一词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
8、平定武庚之乱后,周公一方面把殷商遗民这类“比较危险”的群体拆散到各地去,另一方面把嫡系姬姓贵族可靠的成员,如文王武王、周公兄弟的后人分封到各地。周公的这一做法有助于( )
A.打破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 B.巩固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C.扩大周朝政治势力的影响 D.摆脱神权对王权政治控制
C
本节内容结束!
谢 谢 配 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