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9 22: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积累词语。 背诵课文。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
授课人:渔亭初中倪敏
授课形式:全县七年级语文研讨会交流课
授课地点:渔中多媒体教室
班级:渔中七(2)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①感悟春之美景。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一.导入
温故知新,明确课时目标
二研读与赏析
1.用心听读课文,找出朱自清笔下你最喜爱的一幅春景图,反复品读,试找出喜爱的理由。
(提示: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讨论,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试析喜欢的理由:(要求:有感情的语段后试析)
(1)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质地:“嫩嫩的”;色:“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2)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3)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5)迎春图 21世纪教育网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结板书:如何赏读:1.从修辞的表达效果2.从字词的表现力
3.从文句的情韵4.从写作手法的效果
三. 师生悟读,探究写法
以春景图中学生最喜欢的一幅为例
如(春花图)
1.春花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花的特点?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正面描写
蜜蜂 闹 蝴蝶 飞,(为何要写呢?)
侧面描写
由高处写到低处。
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动与静结合
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
小结:
春花图: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2举一反三
本文春景图的异同比较
(温馨提示:学会讨论交流哟!)
名 称 特 征 角度(顺序) 写 法 修 辞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名 称 特 征 角度(顺序) 写 法 修 辞
春草图 柔软、嫩绿、旺盛 由物到人 正面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轻柔、温暖、和悦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绵长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3.如何写景(板书)
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从形、色、声、味等)
2、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写景。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增加文章的文采。
4、运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写法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描写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
四.作业设计:
1、迎春图和另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
2、搜集描写春天的名诗、名句。
3、根据今天所学的写景方法,写一处秋天特征性的景。(300字左右)
补充延伸:
1.春草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
生长状态: 钻 (生命力强)
数量:满是的 (旺盛)
色泽:绿绿的(浅绿)
质地:嫩嫩的 (鲜嫩)
软绵绵 (柔软)
正面描写
带给人欢乐
侧面描写
拟人、排比
2.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 轻风流水 ) (听觉)
(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
比喻,拟人
3. 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
绵长而细密,轻盈而润物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紧密,闪光,细长)
状:斜织 薄烟(轻盈 迷蒙)
——正面(动)
景:叶绿 草青 灯 人 房屋
(滋润万物,气氛和平安静)
——侧面(静)
对春雨的无比喜爱——可别恼
比喻 排比
春草图: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柔软、嫩绿、旺盛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风图 轻柔、温暖、和悦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雨图 细密,轻盈,绵长 由物及人,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21世纪教育网]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