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弹力弹簧测力计》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37)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限时13分钟满分56分1.(8分)08奥运3米跳板冠军难度王-何冲当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因发生了______形变后会产生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会产生弹力。2.(4分)弹簧测力计主要由指针、弹簧、刻度盘等组成。它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原理制成的。3.(14分)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1)测量前要了解弹簧测力计的______,要明确________,还必须要_________。(2)在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___________方向一致。(3)读数时,眼睛观察指针的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线__________________。(4)在记录结果时,既要记录_______________,还要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4.(3分)(多选)下列事例中,应用弹力工作的是( )A、撑杆跳高 B、跳远C、玩具弹簧枪射击子弹 D、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5.(2分)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把它的挂钩轻轻来回拉动几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试试弹簧的弹性 C.可避免弹簧被卡壳 C.是无意识的随便拉拉 D.看看能测多大的拉力,以便确定量程6.(2分)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力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7.(2分)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 ) A.量程10N,分度值0.2N B.量程5N,分度值0.1N C.量程30N,分度值3N 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8.(3分)(多选)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前,发现指针指在0.1N的位置上,为了使测量准确,他提出了以下调整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必须将指针拨到“0”刻度线,若不能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B.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然后再减去0.1N。C.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数值,因为实验时误差不可避免。D. 必须换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9.(2分)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用这个测力计测出一个力是4N,则该力的大小实际是( )A、大于4N B、等于4N C、小于4N D、无法确定10.(14分)你回答:(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3)用这个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用4.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11.(2分)在下图中,A、B两球相互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图是 ( ) 11题 10题12.(2分)十佳球星姚明身高226cm和举重冠军占旭刚身高170cm,他们俩都把同一弹簧测力计拉直了,则 ( ) A. 姚明用的臂力大 . B.占旭刚用臂力大C.姚明和占旭刚用臂力一样大 D.无法比较用的臂力大小训练反思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A B C D《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问题导读--评价单 (25 )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根据生活中的各种镜子能判断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方法。??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难点分析: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中考的考点所以探究和熟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如何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在生活中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3 课型 问题生成课 问题解决课 问题拓展课
知识链接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没什么起色。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结果却收获很少。” 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 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文学,我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为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这时,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做了一个“小实验”: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点的时候,很快就将这张纸点燃了。 接着,法布尔对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问题导读1. 初二16班学生王强利透过一块透镜看一只蚂蚁,他神奇的发现透过透镜看到的蚂蚁变胖,变长了,通过阅读课本65页到66页回答下列问题。 .(1)王强拿的这块镜子是什么镜子?(2)这块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3)想想如何测量这块透镜的焦距?2.竞业园学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室的教学的教学设施配备都是最先进的,教室的投影仪正在生动播放着各种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请阅读课本66页到67页回答以下问题、(1)这个投影仪的镜头是什么镜,生活中还有哪些仪器是用这种仪器制成的? (2).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3).通过阅读课本68页,请仿照课本68页分析和论证写出凸透镜的成像特点?3.认真阅读课本68页信息窗的内容,仔细观察图4—45和4—46 说出.(1)什么是凹透镜?生活中哪些仪器用到凹透镜?(2)凹透镜对光有什么样的作用?(3)什么是凹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还是虚焦点?(4)凹透镜对光有什么样的作用?4.你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光具做上依次放哪些仪器,放这些仪器时应注意什么?请你写下来?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拓展训练--评价单(27)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熟记凸透镜成像的的规律。2.会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3.感受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问 题 引 领
1.我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如何摆放,小东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课本67页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第7条说:“改变物距,重复几次上面的实验操作”你认为多次改变物距重复几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3.在课本作业第3题中当蜡烛靠近凸透镜,要在光屏上的到清晰的像,光屏该如何操作,你知道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以外时成什么像,生活中什么仪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拓 展 训 练
本次检测共10分钟。总分30分1.(4分)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有人用磨成饼形的冰对着太阳光来“取火”,这个冰饼当于一个 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2.(8分)张静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如图):(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整.(2)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使烛焰向右移动2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3.(6分)如图4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4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4.(2分)以下徐倩同学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B平面镜和凸透镜所成虚像的大小都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5.(4分)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起来,然后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置在透镜的两侧,但他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烛焰的像。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请写出两个)(1) (2) 6.(16分)张昊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要调整______和______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____ __的中心大致在 。 (2)若透镜的焦距是15厘米,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距离是40cm,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______的______的______像。像距的范围是 。(3)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像 (填"变高"、"变矮"),是因为 。(4)实验时发现有个蚂蚁爬上了凸透镜的镜头,此时在光屏上 (填"会"、"不会")有蚂蚁的像。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乙
丙
甲
图4《第三节快与慢》拓展训练--评价单(序号7)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会正确使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长度和时间,会正确地用速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3.通过训练,感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问 题 引 领
1.小东和小强暑假返校时坐在汽车上,小强说小东是静止的,然而小东说小强是运动的,小强说他的座位是静止的,小东说他的座位是运动的,他们不同的观点分别是以什么做为参照物的?2.毛泽东说过一句话“坐地日行千万里”说明人坐着也是运动的,你知道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吗?3.一个合理长度的测量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小强用mm刻度尺测得物理书的宽是17.8cm,小东一看没测量就说小强是错误的,错误在什么地方?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速度是如何定义的,小明的步行速度是1.2m/s,小强的速度是4km/h,你认为小强快还是小明走的快?5.摩托车用90km/h的平均速度追赶在它前面120km的卡车。追了270km才赶上,求卡车的平均速度。
拓 展 训 练
(此测试题共需18分钟,总分50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公式v = ,单位: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 两者换算关系 1m/s = Km/h。1 m/s的物理意义是 。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所通过的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运动物体在这段路程中或这段时间内的 。3.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名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机旁有条“小虫”正以同样的速度同行,他伸手抓来一看,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此时飞机与子弹彼此间保持了相对 在这瞬间以 做为参照物子弹保持不动4.如下图是用刻度尺测量物块长度时的读数示意图,刻度尺上数字为cm,那么物体的长度是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5.(多选)有甲、乙两辆汽车从济南开往济阳,它们的平均速度相等,那么( )A.它们从济南到济阳的行车时间一定相等 B、它们在途中的行车速度一定保持不变C、行驶途中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D、它们在途中某一段路程上行驶的快慢程度可能相同6.(多选)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的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可能是( 〕A、可能上升 B、可能下降 C、可能静止 D、无法判断7.做匀速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3,通过路程之比为4: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A、12:1 B、1:12 C、3:4 D、4:38.一辆雪橇沿山坡下来,第1s内通过3m,第2s内通过6m,第3s内通过9m……,则有( )A、雪橇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3m/sB、雪橇做变速在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都是3m/sC、雪橇前2s的平均速度是4.5m/s D、雪橇的平均速度是4.5m/s三.计算题(第9题9分、第10题9分共18分)9.一列车长160m,匀速通过一条长200m的隧道用了0.01h。若该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040m的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10.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96cm长的导火线来使炸药爆炸,导火线燃烧速度是0.8cm/s。在点火者点燃导火线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距爆炸点500m远的安全区?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39)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限时15分钟满分62分1 .(8分)飞流之下三千尺是由于水受到 的作用,重力是由于 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2. (8分)重力的大小可以用____ ____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 。物重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式子表示 。 3.(6分)建筑工人常用悬挂重锤的细线来检查墙是否 、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 。4.(6分).重力的作用点叫_______,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 。但 (填“一定”或“不一定”)在物体上。5. (3分)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与斜面垂直B. 沿斜面下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下C. 竖直上升的氢气球不受重力 D. 以上说法都不对6. (3分) g=9.8N/kg的正确理解是 ( )A. 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力是9.8N B. 1Kg=9.8NC. 在地球上,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D. 以上说法都可以7. (3分)物体的重心在( )A、一定在物体上 B、一定不在物体上 C.有的在物体上,有的不在物体上D.以上说法都不对8(3分).假如地球失去引力,下列设想不正确的是 ( )A. 人跳起后,将不再落回地面 B.各种球类活动将无法进行C. 即使杯口向下,杯中水也不会自动流出 D.物体将没有质量9. (10分)同学在研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时,分别把钩码依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算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质量m/kg重力G/N重力跟质量的比值/(N·kg-1)0.1010.20 20.303(1)在上表中填上所缺的数值。(2)实验和计算表明: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________;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________10. (4分) 2012年6月神舟九号成功返回地面的消息,一直让我们感奋不已。在欢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我们也被参加这次任务的众多科研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诚团结、宇航员等8大系统的密切配合所深深折服。试想,如果哪一个系统配合不好、哪一个细节出现故障,其危害都将是致命的,后果不堪设想。神舟九号的成功返回,再一次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已知女航天员刘洋质量为50千克,求刘洋的重力,刘洋飞向太空质量发生改变吗?11、(8分)2025年初二16班全体学生将把自己精心研制的“张强一号”人造卫星送上月球,起飞时,张强一号质量是2350kg,卫星几次变轨后,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km的圆形轨道上绕月飞行,在工作中,卫星上的激光高度计向月球不断发射和接收发射回来的激光,并不断精确计算,最终得到各处海拔,2025年元宵节,“张强一号”将遭到5个半的月食,不能通过太阳能供电(g=10N/kg)1.计算张强一号飞行时的重力?2.计算绕月飞行时激光从卫星到月球表面再返回卫星的时间?3.月食形成的原因?4.张强一号飞上月球质量和重力如何变化?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三节 力的平衡》问题导读--评价单 (47)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明确什么是平衡状态。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分析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时所处的状态。3.通过对平衡力的学习体会到一个人的心态要时时刻刻处于平衡的状态。
重难点分析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求合力和研究力学问题有涉及,所以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力平衡的准确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型 问题生成课 问题解决课
知识链接力学平衡原理最成功的一个应用石拱桥的拱券结构。拱券结构是古代工匠的一种创举,我国河北省的赵州桥就是拱券结构的典型建筑。当人站在桥顶时,人对桥的压力和桥顶锲形块受到的重力被相邻的锲形块的压力平衡,而其重力被右侧的锲形块的压力平衡,这两个锲形块的重力与支柱的支持力平衡。
问题导读认真阅读课本110页观察停泊的充气船,“人像大战”中的绳,匀速飞行的客机都处于什么状态?由此你得出物体受怎样的两个力时,才可以处于平衡状态?夏天张超同学和爷爷在院子乘凉,细心的张超发现壁虎的爸爸和壁虎的妈妈静静的趴在的墙壁上不动,他想,壁虎的爸爸和妈妈为什么能静静的趴在墙上呢,他马上联系到刚预习的力的平衡这节课,提出以下问题壁虎的爸爸和妈妈为什么能静静的趴在墙上处于什么状态?壁虎的爸爸和妈妈爬在竖直的墙壁上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分析壁虎的爸爸和妈妈爬在竖直的墙壁上受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突然一阵风吹来,不料壁虎的爸爸从墙壁上摔在地下,分析壁虎的爸爸摔在地下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壁虎爸爸和妈妈的分析,请你回答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4.认真阅读课本112页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把玩具小车转动一小角度的目的是什么?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右盘中的砝码个数比左盘中的砝码个数多一个玩具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呢?还会平衡吗?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至少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三节快与慢》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 5)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能对速度的两种单位进行互换;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有关计算,学会用角标来区分相同的物理量。2.了解几种测量速度的方法,会用刻度尺及计时器测速度;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通过学习感受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我们在小学就学习了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能用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计算,但在物理上,用物理公式来计算与其有很大不同,因此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是重点;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或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的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但不是说,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直线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难点。
课时安排 3 课型 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拓展课
知识链接有四个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当物体具有每秒7.9km的速度运动时所需要的力,就和地球的的引力相平衡,就不落回地面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因此又叫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当物体具有每秒11.2km时的速度运动就可有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饶地球运动;因此该速度又叫脱离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当物体具有每秒16.7km时的速度就可脱离太阳的引力不再饶太阳运动.
第四宇宙速度:当物体具有每秒110~120km时的速度就可以脱离银河系的引力到外星系.
问题导读1.百米赛跑中,观众和裁判判定运动员的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那么你能说出他们各自判断的方法吗?请写出来。2.跑万米的冠军与我们跑200米时哪一个快呢?如何比较呢?3.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说物体运动快有几种说法?你步行的速度是1.2m/s,其物理意义说明什么?4.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是m/s与km/h,你知道1m/s和1km/h哪个大吗?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多少 请写出来。5.课本P26从例题和例如两解题过程中得到解题的步骤是什么?(即注意的事项)6.认真看课本P27怎样用刻度尺及计时器侧物体运动的速度?你还知道哪些测量速度的方法?请写出来。7.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分别是什么?计算出P28图2—25及图2—26中的速度来,分别说明了小汽车和天鹅做了什么直线运动?8.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的知识框架。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学习目标提出5个联系生活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一节光的传播》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16)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光源及实例;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真空中的光速。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光沿直线传播所产生的现象;会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通过学习各种光现象,特别是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认识光与生活和自然的联系。
重难点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对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观察到的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些问题;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学的难点是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尽量多的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光现象的例子,来加深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1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知识链接光速是指光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采用的光速值c=299792.458±0.001千米/秒。这是指光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因为介质对于光的传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速度的影响很大,在折射率不同的透明介质中,只要以真空中的光速除以该介质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即可。例如假设玻璃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为1.4,则玻璃中的光速=299792.458±0.001千米/秒/1.4=214137.470±0.001千米/秒。折射率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交角)的正弦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与折射角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交角)的正弦值的比值。
问题导读1.在课本41页加油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通过课本41页实验探究,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3.在课本42页加油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光源能发出光线来吗?光线的引入,这在物理上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你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吗? 4.那些物理现象能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5.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在水和玻璃中呢?6.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知识框架。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26 )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共11分钟,总分40分1.(2分)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有人用磨成饼形的冰对着太阳光来“取火”,这个冰饼相当于一个 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2.(4分)张强拿着他爷爷的老花镜太阳下玩,结果他神奇的发现在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光斑就是凸透镜的 ,若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是10㎝,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3.(9分)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 (填“能”或“不能”)呈在光屏上;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 (填“能”或 “不能”)呈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物体从远处逐渐靠近焦点的过程中,所成像越来越 (填“大”或“小”或“不变”),像距越来越 (填“大”或“小”)。(记忆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正大;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4.(3分)王晶手面有一个焦距为10厘米凸透镜,他将一点燃的蜡烛放到距凸透镜15厘米处,那么他在光屏上看到的像应该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5.(4分)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起来,然后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置在透镜的两侧,但他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烛焰的像。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请写出两个)(1) (2) 6.(6分)作图(画出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7(4分)王杰同学要挑选一块焦距小于6cm的凸透镜。他用实验对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不变,实验结果记录于表格凸透镜像的性质甲倒立放大实像乙倒立缩小实像丙正立放大虚像中。则可判断,_______凸透镜是王杰所需要的。(选填“甲”、“乙”或“丙”)8、(8分)张静组在做观察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将_______、______ 、 ______由左向右依次放置在光聚座上,并且要调整______________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__ 。若得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先把蜡烛放在A、B、C、D各点如图所示,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1)把蜡烛放在 点时,光屏上出现的像最大。(2)把蜡烛放在 点时,光屏上出现的像最小。(需画图)(3 把蜡烛放在 点时,光屏上没有像,而在与物体同侧成放大虚像。把蜡烛从A点逐渐向D点移动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不变”) 训练反思错题序号及正确分析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F F F F F F《第一节光的传播》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17)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___张士强__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此测试题共需19分钟,总分 40分)1.光在 均匀物质中沿 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 的区域便产生了影子 。2.你排纵队时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个人挡住了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因为光 ;下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由于 的缘故。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太阳距地球1.5X1011m,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 s才能到达地球。4.月食的形成 在中间,日食的形成 在中间,它们都是由于 形成的.5.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而信息是以真空中的光速传播的,其速度为 m/s;若北京到南通市的传输距离约为1.5 XlO6m,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南通市接收到从北京发出的信息需 S。6.阳光经过茂密树叶的缝隙,在路面上形成了许多 形光斑,这是太阳的 ,是由于 而形成的。二.选择(每题2分共18分)7.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老鹰,发现它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它的方向一致.然后,他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老鹰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C.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C.光的传播需要时间 D.光的传播速度是3XlO8m/s9.剪去易拉罐的上部,并在上面蒙上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观察物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B.物体做顺时针转动时,像做逆时针转动 C.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大 D.在物体与小孔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 10.百米赛跑终点记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就开始记时,而不能听到枪声才记时,这是因为 ( ) A.看枪冒烟记时准确 B.声音嘈杂听不清枪声 C.听枪声才记时不够准确,使成绩偏低 D.都不对11.光在下列几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 A.空气 B.水 C.玻璃 D.真空12.下列现象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 A.影子的形成 B.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C .水中筷子弯曲了 D. 小孔成像13.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下面的光速大小排列中,正确的是 ( ) A.V空气>V真空>V水>V玻璃 B. V玻璃< V空气< V水< V真空 C.V真空> V空气> V玻璃> V水 D.V玻璃< V水< V空气< V真空14.王派晚自习下课回家的路上,她发现某行人在路灯下经过时,行人影子的变化情况应该是 (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1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的是( )
A.小孔成像 B.手影游戏
C.日食、月食现象 D.隔着火看东西在晃动三.计算与论述(7分)16.用激光发射器向月球发射信号,第一次发信号后经2.7s接收到返回信号;隔一些日子后,第二次发出信号经2.6s接收到返回信号.据此请你算一算,月球这两个位置到地球的距离相差大约多少千米 选作题17.李明同学想测一下广场一个路灯距地面的高度,晚饭后路灯亮了,他拿了一根2.8m长的直杆和皮尺与小军来到路灯下,从灯柱向前走出7m把杆立成与地面垂直,然后由小军测了一下杆的影长为3.5m,最后他们算出了路灯的高度。你能计算出路灯的高度吗?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一节动与静》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 1)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运动形式,知道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能根据所选择的参照物来判定物体的动与静并能解释其相对性。 3.通过学习,体会处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情境中的乐趣,逐步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重难点分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即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因此,根据参照物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涉及到多个运动物体时,选择参照物就很困难,因此如何选择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型 问题生成课 、 问题解决课
知识链接当你坐在停在站台上的车厢内时,从左侧车窗向外看,见有一列火车停着。看着看着,你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动了。但是,扭过头来,从右侧车窗向外看是站台,你发现自己所乘的列车并没有动。这动和不动就是由于参考物的不同。对于站台这个参考物,你乘坐的列车确实没有动,因为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对于另一列车这个参考物,你乘坐的列车确实动了,因为你乘坐的列车对另一列车的位置变动了。
问题导读1.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那么在物理学上,科学家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在这个概念中另一个物体叫什么? 2.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它取决于什么?若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常常也会不一样,因此一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请举出你身边处于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三个实例来。3.请解答“交流与讨论”中的问题。4.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巧妙地应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为人们服务的?举例说明。5.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知识框架来。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三节 力的平衡》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48)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训练用时12分钟,满分32分1.(3分)教室里的课桌处于静止状态,这是因为课桌受到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作用;这两个力是__________力。2.(1分)王强用水平力推停在地面上的汽车,但没有推动。这时推力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3.(2分)李静以lm/s的速度匀速地竖直向上提起重50N的物体,这时人对物体施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N,如果以2m/s的速度匀速向上提起这一物体,那么这个人对物体施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N。4.(2分)跳伞运动员从高空下落,开始速度不断增大,他受到的阻力 重力,后来运动员匀速下降,他受到的阻力 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1分)质量相同的物体甲、乙、丙,甲在拉力作用下以2m/s的速度匀速上升,乙在拉力作用下以1m/s的速度匀速下降,丙在拉力作用下恰好静止不动。不计空气阻力,则、、的大小关系是 。6.(3分)如图所示,哪个图中的两个力是平衡的( )7.(3分)直升机在空中悬停时,之所以相对地面静止不动:是因为直升机( )。 A.受到空气的举力 B.受到地球的重力 C.受平衡力的作用 D.受到的举力大于重力8.(3分)吴倩的爸爸开着一辆重4×105牛的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它受到的阻力是5 × 104牛,则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 ( ).A.4×105牛 B.5 ×104牛 C.4.5×105牛 D.3.5×105牛9.(6分)刘磊同学的体重是500N,他站在电梯中,求下列情况下电梯底面对刘磊的支持力大小和方向。(1)刘磊和电梯一起静止不动。(2)刘磊和电梯一起以1.5的速度匀速上升。(3)刘磊和电梯一起以2.0的速度匀速下降。 10.(8分)实验与探究活动二力平衡的条件(1)如右图所示,取一支架(或利用水平桌面),两端各装一滑轮,左边的滑轮可以上下调整,以便改变用力方向。(2)在支架上铺放一块玻璃板,玻璃板上放一硬纸板,纸板左、右两侧中心各装一拉环,并使拉环与右侧滑轮的上线处于同一高度。在两拉环上各系一根细绳,分别通过两侧滑轮,绳的另一端各做一小线环。(3)将钩码分别挂在左右两侧的线环上。先将左侧滑轮调到与右侧滑轮等高,使两拉线处于同一水平直线上。改变钩码重,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当__________时,二力才平衡,硬纸板才能停止滑动。(4)待硬纸板平衡后,再调节左侧滑轮,使其与右侧滑轮不等高。这时,滑块两侧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破坏了原来的平衡状态,滑块开始向一方滑动。这说明__________。(5)将硬纸板转动一定的角度,使二力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反思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5N
D
5N
5N
C
5N
5N
A
5N
5N
B
5N《第二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3)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2.会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能利用生活中已知物体的长度进行长度的估测。3.通过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分析我们已有了用刻度尺和表测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和技能,但不够全面和严谨,甚至是错误,因此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表及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在长度的精确测量中,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此估读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型 问题生成课、 问题解决课
知识链接我国是自行车王国,常见的自行车有“28”、“26”和“24”等型号,这些型号是按车轮直径的尺寸命名的,如“26”自行车轮的直径是26英寸。1英寸=2.45cm。那么“26”型号车轮的直径是 m,周长是 m,此自行车绕操场跑道骑一圈,车轮转过100圈,跑道的长是 m。
问题导读1.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需要一般测量,有时需要精确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你知道叫什么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什么?各自的常用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怎样?2.请你把长度和时间的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写下来。3.在我们的生活中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有哪些?请把你了解的写下来。4.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写出你知道的步骤来。5.写出你知道的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6.如何在长度的测量中减小误差?写出误差与错误的区别。7.张明测得自己的文具盒长度是12.57cm,你知道他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准确值是多少?估读值是多少?若长度是12.60cm呢,再回答以上问题。8.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知识框架来。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一节力》问题导读--评价单 (32 )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并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3.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4.体会人际交往与力的概念的联系
重难点分析能准确的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并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进行分析的作用效果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知识链接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平衡规律及其应用的。力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静力学是以讨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为主。运动学是撇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而不涉及引起运动的原因。动力学是讨论质点系统所受的力和压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16世纪到17世纪间,力学开始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伽利略通过对抛体和落体的研究,提出惯性定律并用以解释地面上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17世纪末牛顿提出力学运动的三条基本定律,使经典力学形成系统的理论。根据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的落体运动规律和行星的运动轨道。此后两个世纪中在很多科学家的研究与推广下,终于成为一门具有完善理论的经典力学.
1.认真阅读课本78页图5—1中生活中的插图分析什么是力?用字母 表示 举出生活中的推力,拉力,压力,提力,吸引力,排斥力。2.从课本78页图5—1中生活中的插图可以看出要产生力必须需要几个物体,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吗?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例证?
3.认真阅读课本79页图5—2中用力压桌子时,有哪几个力?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谁? 4.认真阅读课本80页图5—3图5—4图说明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呢?并列举生生活中的实例至少两例。5.认真阅读课本80页加油站的内容列举生活中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至少四例)。6.通过第五个问题的分析,你总结到产生力的条件是什么?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吗?举例说明。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提出至少5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8)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能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会用刻度尺和计时器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以此来判定物体的运动形式;能进一步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能进一步应用v=s/t进行有关计算。2.通过探究实验会设计实验表格,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通过学习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本节课是在探究运动物体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实验过程中,能通过实验会设计实验表格,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结论,这是本节课重点;而对整段路程或总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的理解极其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型 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
知识链接运行于上海郊外的磁悬浮列车于2003年9月30日重新面向公众开始试运营。(图2-11)列车起动后,加速相当迅速。车内安装了速度计,出发后不到1分钟时速就已超过200km.之后,虽然感觉加速的速度稍有放缓,不停增长的速度计的数字则告诉人们速度仍在持续增加。到底要加速到多快呀?正这么想着,此时显示出时速的速度计数字终于停止变动(图2-12)。到了这么快的速度,身体上已经根本无法感受出时速到底有多少,只有快极了的感觉。不过,在与高速公路并列行驶过程中看到汽车迅速向后逝去时,才体会到磁悬浮列车的实力。时速在最大处保持近1分钟后,开始减速到200km的时速时,感觉到周围景色的流动也开始放慢。但如果看到列车近旁的话,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还是像飞一样向后滑去。就在于这种感觉中,慢慢地看到了上海的空中大门——浦东国际机场。轨道全长约为30km,仅仅8分钟时间就穿越了这段距离,让人感觉只是一瞬。
问题导读1.甲同学参加百米赛跑,乙同学说他由于体能消耗速度是越来越慢的,甲同学却认为自己跑的越来越快,那么你的观点呢?据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需要寻找怎样的证据来证明哪?2.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就要通过亲自实验收集证据进行证明。要设计怎样的实验呢,写出你的实验方案来?(包括:实验的原理、测量的物理量、所用的测量仪器、实验装置所需器材、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出实验表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讨论并进行评估等。)3.若第二题不好回答时,请试着做本节作业题第三题。4.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完成本节作业题第二题。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三节光的折射》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22)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__张士强__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此测试题共需17分钟,总分48分)1.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O 的点,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则入射光线是____,入射角是____;反射光线是_____,反射角是_____;折射光线是____;折射角是______.2.当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_____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____________.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当入射角逐渐减小时,折射角________;当入射角减小到零度时,折射角_______.3."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一定发生偏折".这句话对不对及原因是 。4.将筷子斜插入水中,从上方看水面下的部分,会发现水下部分向 偏折,这是由于光从 射向 中时发生了 的缘故。5.有经验的渔民在用叉子叉鱼时,常常将叉子对准所看到的鱼的 方扔叉子,因为看到的鱼只是鱼的 像,位于实际鱼的 方。6.潜入水下的潜水员观看岸上的景物,看到的也只是景物的 像。像要比实际的景物要 。这是由于光从 斜射入 中时发生了 的缘故。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7.一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在水面上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此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夹角的大小一定( ) A. 小于30° B. 大于30°小于60° C. 大于60°小于120° D. 大于120°小于150° 8.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的大小将( ) A. 不变 B. 逐渐减小 C. 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 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的“月亮” C.立竿见影 D.凸透镜成像 10.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传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后,光的传播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11.下列各图中,哪个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 ( ) A. B. C. D. 12.如图所示,是我们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13.光由空气斜射向水面上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下图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 14.如右上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空水杯底部,在M处形成一个光斑.当向水杯中慢慢注入水时,光斑的实际位置( ) A.慢慢向M左边移动 B.慢慢向M右边移动 C.在M处不动 D.在M的上方三.多选题(每题3分共9分)15.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是:( )a.小孔成像 b.水中的倒影 c.海市蜃楼 d.繁星闪烁.16.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中,哪些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 A.筷子插到水里,看到它在水面以下的一段向上翘起 B.岸边的树在湖水中形成的倒影 C.注满水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D.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看到树的影子17.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中,哪些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 A.筷子插到水里,看到它在水面以下的一段向上翘起 B.岸边的树在湖水中形成的倒影 C.注满水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D.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看到树的影子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A
B
O
C
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3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5
6
空气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水
空气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水
空气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水
空气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水
A
B
C
D《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35)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限时12分钟,满分38分1.(2分) 一辆正在运动的玩具汽车,如果向前推,它会运动得更快,但若向后拉,它运动的速度就会慢下来,这说明力的 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2分)人类的文明是从使用机械开始,建筑工人用木棒撬石头时,手握在木棒的末端比握在木棒的中间更容易把石头撬起来,这说明力的 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3.(2分)人坐在沙发上,沙发会向下凹陷,但大人和小孩坐同样的沙发时,沙发的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4.(4分)小丽同学先后两次用同样的力推门,一次离门轴较近的A点推,一次离门轴较远的B点推,问在______(填“A”或“B”)点推更容易把门推开,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5.(3分)下述几个力中,最接近1N的是( )
A.托起2个鸡蛋所用的力 B.提起20个鸡蛋所用的力
C.抱起一只小牛所用的力 D.抓起一只鸡所用的力6.(3分) 在画力的示意图时,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 )
A.施力物体上 B.受力物体上 C.施力 或受力物体都行 D.以上说法都不对7. (4分)(多选)下列说法中与力的作用效果有关的是 ( )
A. 力的单位; B. 力的方向;
C. 力的大小; D. 力的作用点。
8. (3分)茶杯放在桌面上时,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中相同的是 ( )
A. 作用点 B. 大小 C. 方向 D. 都相同。
9. (3分)张明用力向上提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了一个提力, 同时水桶对张明的手也施加了一个拉力,那么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A、完全相同 B、大小、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D、作用点相同,大小和方向都不同10.(3分)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如图5-1所示,物体受到的斜面的支持力为8N,请在图中作出支持力的示意图。11.(3分)如图所示,小球被斜挂在竖直墙上,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所受拉力大小为10N,请画出拉力的的示意图。12.(3分)10N重的石块竖直向下压桌面,画出压力的示意图。(提示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生活拓展13.(3分)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说明。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二节 乐音与噪声》 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12)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三要素;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2.通过做“响度与振幅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要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通过学习,树立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难点分析响度、音调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它们容易混淆,辨认错误,不易区分,因此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辨别是本节课的重点;而能用音色区别不同声音及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两个因素(响度和音调)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型 问题生成课 、 问题解决课
知识链接噪声除草 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家发现,不同的植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这种噪声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问题导读1.通过通读本节全文,写出乐音与噪声的区别?2.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或拨动琴弦,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一样吗?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尺子,声音有什么不同?这都说明了什么问题?3. 写出课本41页图3—20所示装置是研究什么的? 4.你是如何区分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把你的总结写下来。5.你能解答课本42页图3—22迷你实验室中的问题吗? 6.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声来源于什么?噪声的等级用什么来表示?7.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可以从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环节考虑) 8.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知识框架。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四节光的色散》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23)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色散实验,知道白色光是由七色光组成;记住光的三基色和染料的三原色。2.能区别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的不同。3.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和感受五光十色的世界。
重难点分析:本节重点为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做好本节的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白光的色散可以在课前完成,而颜料的混合可以留在课后完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当他们亲自将白光分解成色光时,必将激发起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 1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知识链接彩虹的形成: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型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造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造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蓝光的折射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 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出现。这时空气内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而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而可见阳光,这样彩虹便会较容易被看到。另一个经常可见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气下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亦可以人工制造彩虹。
问题导读1.通过对课本62页实验探究光的色散的学习,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时候见到过七色光?把你的经历说出来。3.光的三基色是哪三色?颜料的三原色呢?利用光的三基色能混合成什么色?利用颜料的三原色能调出什么色彩呢?4.如果我们手中有一块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你通过玻璃来看白色粉笔写的字,你认为会是什么颜色?这说明了透明体的颜色有谁来决定? 5.你穿一件红色的衣服走进一间黑屋子里,有一束红光照射到你的身上,你认为你的衣服会呈现出什么颜色?若有一束绿光照射到你的身上,你认为你的衣服会呈现出什么颜色?这说明了不透明体的颜色有谁来决定?6.为什么电影幕布的颜色都是白色的?各种色光照到黑色物体上,无题呈现什么颜色?7. 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知识框架。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三节 弹力弹簧测力计》问题导读--评价单 (36 )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认识生活中的弹簧测力计。3.了解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对周围生活中的弹力应用的实例产生关注,体会科学技术的应用的价值。
重难点分析 1.因为弹力的产生需要发生弹性形变,而形变的程度反应弹力的大小,所以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2.因为测量力的大小要用到弹簧测力计,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知识链接认识弹力 1.弹性: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恢复到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时候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例如:被压弯的弹簧,在力撤消后会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就是弹性形变,使物体具有这种形变的特性就是弹性。2.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两个物体间要产生弹力,必须要互相接触,并且互相挤压,而发生弹性形变才行。平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问题导读:认真阅读课本85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分析什么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生活中哪些现象产生了弹力?2.认真阅读课本85页弹簧测力计这一栏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是什么?其中“伸长量”与“长度”是一回事吗 3.认真阅读课本86页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谈谈你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想想跳板的弹力是如何把08奥运3米跳板冠军难度王-何冲弹起的?5.试着利用手中的弹簧测力计测一下教材86页的小实验。6.试着将课后作业做完。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至少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41)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限时13分钟满分48分1. (3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 时所受到的 物体间 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产生滑动摩擦力时两个物体 (填“一定接触”或“可以不接触”)2. (6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接触面越_________,摩擦力________;________越大,摩擦力_______。3. (6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采用了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探究方法,叫做 法。即: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保持 不变,只改变 ,测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保持 不变,只改变 ,测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的关系。4 (2分).当用弹簧测力计缓缓的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做_________滑动时,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一物体在水平木板上向左做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则物体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______N。5.上课时,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笔头与黑板产生的摩擦属于________摩擦,人推儿童车带着小孩行进,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属于_________摩擦。6. (1分)气垫船利用压缩气体在接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摩擦明显_________(增大或减小)。7. (2分)塑料瓶盖的边缘常有一些竖直纹路,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沙发椅底部装有滚轮,这是为了________。8. (3分)(多选)在下列作法中,增大摩擦的是( )A.在农用机械的皮带轮上涂皮带油 B.在冰雪道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轮上缠铁链 C.结冰天气,在路面上撒砂子或铺煤渣 D.自行车车轮的转动轴承安装滚珠 9. (3分)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一定有摩擦力;B.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C.一个物体质量越大,它受到的摩擦力越大;D.一切摩擦力都是有害的。10. (4分)(多选)下列情况中产生的摩擦是有益的是( )A.缝纫机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 B.火车头的车轮与钢轨间的摩擦 C.滑雪时滑雪板与雪地间的摩擦 D.我们走路时,鞋底和地面间的摩擦11. (4分)(多选)在下列事例中,是靠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来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是( )A.克丝钳口刻有花纹 B.自行车的脚踏板上有花纹C.在寒冬积雪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轮上缠有铁链D.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握紧把手。13. (4分).(多选)下列关于摩擦力说法正确的是( )A.缝衣针表面做得很光滑是为了减少摩擦力;B.自行车刹车,利用了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摩擦;C.鞋底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D.用铅笔写字,笔尖与纸间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14.(10分).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明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他用一个带钩的木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质量相同 的砝码,分别在木板、棉布和毛巾表面上进行了实验,如图所示。(1)拉木块时,要使木块所受的拉力在 方向,并使木块做 直线运动。(2)①②③三次实验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是否有关的。
(3)如果在①④⑤三次实验中,测力计的示数关系为F1(4)能用②③④三次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 答:_________。理由: 。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三节 弹力弹簧测力计》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37)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限时13分钟满分56分1.(8分)08奥运3米跳板冠军难度王-何冲当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因发生了______形变后会产生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会产生弹力。2.(4分)弹簧测力计主要由指针、弹簧、刻度盘等组成。它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原理制成的。3.(14分)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1)测量前要了解弹簧测力计的______,要明确________,还必须要_________。(2)在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___________方向一致。(3)读数时,眼睛观察指针的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线__________________。(4)在记录结果时,既要记录_______________,还要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4.(3分)(多选)下列事例中,应用弹力工作的是( )A、撑杆跳高 B、跳远C、玩具弹簧枪射击子弹 D、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5.(2分)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把它的挂钩轻轻来回拉动几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试试弹簧的弹性 C.可避免弹簧被卡壳 C.是无意识的随便拉拉 D.看看能测多大的拉力,以便确定量程6.(2分)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力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7.(2分)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 ) A.量程10N,分度值0.2N B.量程5N,分度值0.1N C.量程30N,分度值3N 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8.(3分)(多选)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前,发现指针指在0.1N的位置上,为了使测量准确,他提出了以下调整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必须将指针拨到“0”刻度线,若不能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B.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然后再减去0.1N。C.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数值,因为实验时误差不可避免。D. 必须换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9.(2分)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用这个测力计测出一个力是4N,则该力的大小实际是( )A、大于4N B、等于4N C、小于4N D、无法确定10.(14分)你回答:(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3)用这个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用4.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11.(2分)在下图中,A、B两球相互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图是 ( ) 11题 10题12.(2分)十佳球星姚明身高226cm和举重冠军占旭刚身高170cm,他们俩都把同一弹簧测力计拉直了,则 ( ) A. 姚明用的臂力大 . B.占旭刚用臂力大C.姚明和占旭刚用臂力一样大 D.无法比较用的臂力大小训练反思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A B C D《第二节 力的合成》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46)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测试限时14分钟满分47分1.(3分)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5牛水平向左的拉力作用和8牛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而运动,其效果可用一个大小为 牛,方向 的力来代替,这个力是它们的 .2.(4分)图中,甲同学用力100牛,乙同学用力200牛(二力在同一直线上),则:在(1)图中,合力为 牛,方向 ;在图(2)中,合力为 牛,方向 .3.(1分)初二16班全体同学和一头大象拔河.设在拔河过程中大象和同学们的拉力都是2×104N,则绳所受的合力是 N.4.(2分)王帅和刘东用向上的力共同提起一桶水,已知桶和水共重200牛,王帅的拉力为120牛,刘东的拉力为90牛,那么这桶水所受的合力大小为 牛,方向 .5.(2分)张思帅同学用8牛竖直向下的力把重5牛的木块紧紧压在地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力是 牛;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把同样重的木块紧紧压在天花板上,天花板受到木块的压力是 牛.6.(3分)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改变物体的状态 C 改变物体的形状 D.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7.(3分)关于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这两个力越大,合力就越大 B.这两个力越大,合力就越小 C.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关 D.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一分力 8.(3分)某物体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它们分别是5N和7N,则这个物体受到的合力的大小是( ) A .可能是2N B.一定是2N C.可能是12N D.一定是12N9.(3分)关于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分力 D.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变 C. 合力为零时,二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 合力一定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分力10.(3分)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两个人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的方向拉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9N,两人用力的大小是 ( ) A.每个人拉力都是9N B.每个人的拉力是4.5N C.一个人用4N力,另一个人用519力 D. 一人用力6N,另一个用力3N11.(3分)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辆小车,沿水平方向向右小明拉,小红推,如图7—47所示,拉力和推力分别是200N和150N,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力相同( ) A.350N,方向向右 B.200N,方向向右 C.150N,方向向右 D 50N,方向向右12.(3分)力F1和F2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合力大小为30N,方向向左,已知FI的大小为40N,关于F2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F2的大小一定是70N B.F2的大小一定是10N C.F2的方向一定向右 D.F2的方向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 13.(3分)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在同— 物体上, 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600N,合力的大小是1000N,则另一个力的大小是( ) A 一定等于400N B、一定小于400N C、可能等于1600N D、一定大于1600N 14.(3分)郑伟同学将重为4N的足球竖直向上踢出,足球在竖直向上运动过程中,如果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为1N,则足球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 A、1N B、3N C、4N D、5N15.(4分)张凯同学的质量为50千克的,站在水平地面上张凯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合力多大?16.(4分)张强的书包的质量是1千克,他想测出其受到的重力,现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每个的量程都是5牛,能利用它们来测量这书包受到的重力吗?说出你的办法.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15 )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___张士强___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此测试题共需18分钟,总分 45分)1.人耳能听到在_______Hz~_________Hz范围内的声音,高于_________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低于________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2.蝙蝠的视力很差,他们只在夜间活动和觅食,它们是利用 来绕开障碍物并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3.医院里的“B超”实际上是利用了 波来观察人体内部,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强的 波中,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会受到破坏,从而产生恶心、眩晕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危及生命。4.在工业方面,超声的典型应用是对金属的无损探伤和超声测厚两种。过去,许多技术因为无法探测到物体组织内部而阻碍其发展,超声传感技术的发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只要将超声传感器固定在装置上,它就能“悄无声息”地探测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这里的“悄无声息”是指 。5.次声波穿透力________,振动频率________,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次声波不易_____________,不易被空气吸收。次声波的危害性很大,一般次声波会伴随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比如在地震时会有次声波产生,次声波会震伤人体的内脏,严重时会与人体的内部器官发生共振,危害生命。在自然界中,海上风暴、火山爆发、海啸等都有可能伴随次声波的产生。
6.在电闪雷鸣的天气或者发生龙卷风时,我们人体会感觉很不舒服,是因为这样的天气里产生了_________的原因。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会产生次声波,扩音喇叭有时让人感觉很刺耳,是因为产生的次声波与人体内脏____________相近的原因。
二.选择题(每个选择题3分共24分)7.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8.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的是 ( ) A. 用声纳测海底深度 B. 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C. 预报台风和地震 D. 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9.昆虫飞行是翅膀都要振动,蝴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蜜蜂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当他们都从你身旁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 A. 能感到蝴蝶从你身旁飞过 B. 能感到蜜蜂从你身旁飞过C. 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旁飞过 D. 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旁飞过10.小猫、小狗等动物比人对声音更敏感,这是因为( )A.这些动物的发生频率范围大 B.这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大C.这些动物的耳朵比较大 D.这些动物比人更专心听声音11.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的手臂;乙:蝙蝠的嘴发出频率为105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Hz的音叉。对以上这些物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不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C.甲、乙、丙都是声源,但人耳只能听丙发出的声音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都不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12.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其实质是( )A.大象语言对人类来说是次声,人听不见,大象却能听见B.大象语言对人类来说是超声,人听不见C.大象没有发出声波,是根据感觉、眼神进行信息交流的D.听觉好一些的人可以听到大象的语言13.大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A.超声是清洁剂 B.超声发生反射C.超声传递去污的信息 D.超声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14.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度大,这是因为( )A.屋子里有回声,旷野里没有回声B.屋里声音会被反射,旷野里声音不会被反射C.屋子比较安静,旷野里比较喧闹D.屋子里的回声加强了原声,旷野里回声不能加强原声三.计算题(共5分)15.科学家们根据蝙蝠超声导航的原理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1450m/s,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并测得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求海底的深度。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一节力》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33)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限时12分钟满分71分1.(6分)物理老师站在教室他对地面有 力同时地面对他有 力 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2.(8分)一组物理学科长将物理课本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 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 ,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____ ____. 3.(6分)齐校长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非常喜欢齐校长,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齐校长来班级听课,顿时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在鼓掌的过程中左手给右手施加一个力,同时左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左手受到了______ ______的作用力.大量的事实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 ____的.4.(4分)一代伟人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1936年2月)中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5.(4分)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与桌面之间存在_____个力,它们各为______、_____。它们的施力物体各是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必然是________。6.(8分)物体由_____ ___变为______ __,由______ __变为______ __,或者____ ____,都是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7.(6分)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球被打出,这时施力物体是__ 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扣球时,手会感到疼,这是由于手受到______的作用,此时施力物体是______,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的。8.(4分)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发生了___ ____;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假设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___ ____。.9.(3分)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 B.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C.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10.(3分)下列关于力的看法,正确的是 ( )A.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B.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存在力C.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可以产生力的作用D.两个物体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就一定不存在力11.(3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可能使物体发生形变C.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D.一定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改变同时发生12.(3分)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汽车起动 B.汽车拐弯C.汽车减速上坡 D.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 13.(3分)下列叙述中手作为受力物体的是( )A.用手将排球打出去。 B.手击拍桌子,手感到疼。C.手将石块举高。 D.手将铁丝弄弯。 14.(3分)磁铁在吸引铁片时( )A.铁片不吸引磁铁。 B.磁铁吸引铁片的力比铁片吸引磁铁的力要大一些。C.磁铁与铁片相互吸引,而且力大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3分)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D.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16.(4分)用船桨向后划水时能使船向前运动,试从力的作用上解释船为什么会向前运动。 训练反思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二节 力的合成》问题导读--评价单 (45)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能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认识合力与分力。2.通过自学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体会等效的方法。3.会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4.通过对力的合成的学习,体会小组团结与互助的作用。
重难点分析:因为准确求力的合成贯穿力学的始终,所以二力的合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在求力的合成时用到一种物理研究方法等效法,所以对等效法的应用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知识链接英国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开始,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迎难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蚁酸。可一只蚂蚁喷射的蚁酸量究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他们前仆后继,不到一分钟,终于将火扑灭。一月后,这位动物学家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原来那个蚁巢进行观察。尽管这次“火灾”更大,但蚂蚁这次却有了经验,调兵遣将迅速,协同作战有条不紊。不到一分钟,烛火即被扑灭,而蚂蚁无一遇难。科学家认为蚂蚁创造了灭火的奇迹。蚂蚁面临灭顶之灾的非凡表现,尤其令人震动。在野火烧起的时候,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靠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那噼里啪啦的烧焦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时的呐喊,是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在洪水暴虐的时候,聚的堤坝上的人们凝望着凶猛的波涛。忽然有人惊呼;“看,那是什么?”一个好象人头的黑点顺着波浪漂过来,大家正预备再靠近些时营救。“那是蚁球。”一位老者说;“蚂蚁这东西,很有灵性。有一年发大水,我也见过一个蚁球,有篮球那么大。洪水到来时,蚂蚁迅速抱成团,随波漂流。蚁球外层的蚂蚁,有些会被波浪打入水中。但只要蚁球能上岸,或能碰到一个大的漂流物,蚂蚁就得救了。”不长时间,蚁球靠岸了,蚁群像靠岸登陆艇上的战士,一层一层地打开,迅速而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岸边的水中留下了一团不小的蚁球。那是蚁球里层的英勇牺牲者。他们再也爬不上岸了,但他们的尸体仍然紧紧地抱在一起
问题导读1.认真看课本106页图6—14多个船帆对航船的作用效果与一台发动机多航船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2.读课本106页图6—15数只蚂蚁挪动了树叶,而一只甲虫也能挪动同一片树叶,说明甲虫的力是数只蚂蚁的什么力 数只蚂蚁叫一只甲虫的什么力?3.以上两个问题中,一台发动机和一只甲虫产生力的作用效果与多个船帆和数只蚂蚁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可以用一台发动机产生的力代替多个船帆产生的力,像这种研究物理的方法叫什么法? 4.认真阅读课本107页,你认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两个力如何求合力,合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5.你是否想过,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情况会怎么样呢?写写你的看法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至少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问题导读--评价单 (30 )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能说出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和应用方法。2.会对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成像大小调节。3.通过了解本节课所介绍的光学仪器,认识科技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因为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于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所以对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原理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成像大小的调节不容易理解,所以对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成像大小的调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知识链接“傻瓜相机”是袖珍相机的俗称,原是这类相机操作非常简单,似乎连傻瓜都能利用它拍摄出曝光准确、影像清晰的照片来。除了操作简单的特性外,“傻瓜相机”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等特点,所以“傻瓜相机”也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家用摄影工具。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神秘山和空间星云。
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体在2f以外,成什么样的像,本节课中有哪些仪器用到了这个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体在f到2f之间,成什么样的像,本节课中有哪些仪器用到了这个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体在f以内,成什么样的像,本节课中有哪些仪器用到了这些规律?竞业园学校初三毕业班照集体照时,发现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摄影师应该怎么调节相机?科考队员在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时候,想使看到的石头放大一些,他该怎样操作?如教材图4—63所示的投影仪,如果想让屏幕上的像放大一些,应该怎样调节透镜和屏幕?平面镜有什么样的作用?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提出4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的矫正》问题导读--评价单 (28)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眼睛的构造,明确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2.学会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方法。3.通过学习增强眼保健意识,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因为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非常相似,所以知道眼睛的构造,明确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因为能准确的判断近视眼、远视眼及近视眼与远视眼矫正方法是中考的的考点所以对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知识链接 近视的发生率存在着家族发病的倾向,近视眼病人的家庭成员,患有近视眼的百分率明显高于非近视眼的人群。成因主要有:1.视距近的因素:青少年眼睛生理功能的特点,使8-9岁的儿童可以将书本拿到眼前很近,基至7-8厘米处也可以看得清楚,这是他们的生理体能。眼睛有极度的调节和极度的辐辏(cou;集合)作用。因为他们调节力强,大多数习以为常,主观上就不自觉地在读书写字的时候,使眼距离书本很近,养成过近距离用眼的不良习惯。因此,读写时往往喜欢扭着身字,歪着头,不但姿势歪斜、视距过近,而且眼与书本的视线角度也不正。有的写起字来,练习簿放得歪斜,手握笔杆离笔芯削得又尖又长,字体写得又细又小,这些都致使眼睛调节异常紧张,从而促使近视形成。 2.连续用眼时间过长的因素:看小说很入迷,一看就几个小时,也不休息;甚至走路或在乘车时也看,有的吃饭时也看,躺在床上也看,到深夜11-12点钟才睡觉;这样眼睛疲劳不堪,不但眼睛负担过重,视力也受到了影响,容易发生近视;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德、智、体全面发展。 3.学习环境不良的因素: 4.观看电视方法不当的因素: 5.其它因素:偏食、多吃零食会使体内铬元素和维生素B的贮存量减少,形成体内缺铬和缺钙而易诱发近视。缺锌对近视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关系。
问题导读1.认真看课本69页图4—49写出眼睛的构造,并说明晶状体相当于什么?视网膜相当于什么?2.读课本69页最后一段话,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人眼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3.认真观察课本图4—50说说人的眼睛既能看到近处的物体,又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看看你的同伴是否有带近视眼镜的,通过读课本71页,帮其分析近视的原因,你的同伴带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镜子矫正视力? 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你是否观察过你的奶奶在为你缝补衣服时页带着一个眼镜,这个眼镜的特点是中间厚两边薄,认真读课本71页,分析你的奶奶患了什么眼,这样眼睛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用这样的透镜来纠正?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问题导读--评价单(序号10)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得到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自己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和乐趣,体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自己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重难点分析声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但不知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因此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现象,认真分析现象的原因,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型 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
知识链接在看电影《铁道游击队》时,你是否注意到游击队员趴在铁轨上听一听远方有没有火车到来。看电视剧《成吉思汗》时看到士兵把耳朵贴在地上听一听有没有远方来袭的骑兵的马蹄声。这些都说明固体不但能够传声,而且传声能力比较强。
问题导读⒈每天我们都在享受着大自然天籁之声,感受着幸福温暖,那么你对声音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呢?2.观察课本35页图3-6,3-7两幅图片,它说明了什么问题?3.你能回答课本36页实验探究中的问题吗?该实验探究说明了什么问题?4.课本图3-10、3-11所示情景,它们在声音传播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5.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虽然相隔很近,但也需要通过无线电交谈,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6.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7.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大?8.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的知识框架。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问题导读--评价单 (40)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2.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3.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通过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探究感受实事求地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引导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意义和方法。
课时安排 3 课型 问题生成课 问题解决课 问题拓展课
知识链接教室里的摩擦 :课堂上,我们握住笔写字时,手与笔竿间存在静摩擦;学生用圆珠笔、钢笔或者铅笔写字,老师用粉笔写字,这些笔与纸(黑板)间就存在摩擦,而且圆珠笔尖与纸间的是滚动摩擦,另外的是滑动摩擦;当写了错字用橡皮或粉擦擦去时,橡皮(粉擦)与纸(黑板)间存在滑动摩擦;是滚动摩擦;用铅笔刨刨铅笔时铅笔与铅笔刨间的摩擦属于滑动摩擦;吸在磁性黑板上的各种图标与黑板间也有摩擦,而且是一种静摩擦。(两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而又相对静止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只具有相对滑动趋势,而又未发生相对滑动,则它们接触面之间出现的阻碍发生相对滑动的力,谓之“静摩擦力”。)打扫卫生时,卫生用具与地面墙面窗户等的接触面上也存在摩擦。
问题导读1.2012年4月竞业园学校迎来了教学现场会,师生们都非常关注这次活动,王浩同学满头大汗的用拖把拖地,认真阅读课本93页说说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地面与拖把之间的是否存在摩擦力?2.认真阅读课本93页实验探究,谈谈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3.认真阅读课本94页图5—30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中弹簧测力计应该如何拉动?实验探究得出什么结论?4.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时要增大摩擦,有时要设法减小摩擦力,在足球场上,守门员要抓稳足球,想想看摩擦力在足球场上还有哪些出色的表现? 5.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滑动摩擦力,还有其他的摩擦力吗?(提示:为什么有时候对一面墙用力,墙却没动?其他的自己想。)6.你有没有设想过,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将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写50字左右的小品文)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至少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的矫正》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29)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13分钟满分34分1.(3分)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 ) A.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3分)不正确用眼等原因都会导致患上近视眼,有近视眼的人大多数是采用戴近视眼镜进行矫正,现取一块近视眼镜片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镜片的中央比边缘薄 B.对光有发散作用 C.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是一块凹透镜 3. (3分)近视眼的晶状体变厚,相当于凸透镜的 ( )A.物距变大 B.焦距变大 C.物距变小 D.焦距变小4. (3分)关于近视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是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 B.来自远处物体的光将会聚于视网膜的后方C.需要配戴会聚透镜进行矫正D.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5.(3分)有些老年人在看书或看报时,需带上老花镜,而他们看较远处的物体时却要将老花镜摘下来,这是因为( )A、不习惯 B、为了爱护眼睛 C、远处景物通过老花镜更看不清 D、以上说法都不对6.(3分)有的人患有远视眼,有远视眼的人大多数是采用戴远视眼镜进行矫正,现取一块远视眼镜片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片的中央比边缘薄 B.对光有发散作用C.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是一块凹透镜7. (4分)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眼球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物体通过眼球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并同时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从而形成视觉. 8.(5分)下图是视力存在缺陷眼睛的模型示意图.图中的眼睛是 _________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眼睛发生这种病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这种眼睛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预防眼睛产生这种病变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条即可)。 9. (3分)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__镜,如图所示,_________图是远视眼的模型,应配戴________镜矫正。 A图 B图10.(4分)小明的父亲是近视眼,母亲是远视眼,他们的眼镜放在了一起,小明有许多办法帮父母分辨是谁的眼镜,你知道他用了哪些办法进行分辨的吗 (至少写两种方法) 训练反思错题序号和正确分析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44)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限时13分钟,满分30分 1.(3分)亚里士多德对于力和运动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或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你能列举两例支撑这一观点(1) :(2) 。(可模仿课本100页图6-1到图6-4)2.(5分)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 作用时,总保持 或者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许多科学家在大量的 基础上,通过 而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的。3.我们把物体保持 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________物体都具有惯性。4.(2分)董延彬返校的途中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左侧的窗口旁,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自己一下,是由于 ;当汽车刹车时,他的身体将向 倾(填“前”或“后”)。5 . (3分)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6.(3分) 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静止时才有惯性,运动起来就没有了。 B、物体只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C、物体由于有惯性的作用,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都有惯性
7.(3分)如图3所示实验中,每次必须使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处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滑行时具有 ,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小车受到的 越小,它的运动距离越 ,它的速度 得越慢。进一步分析推理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物体将作 。8.(3分)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A、汽车加速 B、汽车速度过快 C、紧急刹车 D、汽车突然启动9.(3分)“神州九号”飞出地球后,如果飞船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飞船将:( )A、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沿原路径返回地球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10.(5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会静止。这个结论是亚里士多德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出来的。人们确实看到,用力推一个木箱它就运动,停止用力,木箱就静止。因为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两千多年里被人们普遍接受,直到后来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你认为亚里士多德错在了什么地方?怎样解释上述“推木箱”的现象?训练反思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图3《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9)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___张士强 _____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此测试题共需21分钟,总分 50分)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2.某同学参加投铅球比赛,他的最后成绩是6.5m,那么铅球在空中运动的路程是( )A、等于6.5 m B、小于6.5 m C、大于6.5 m D、无法判断3.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A、3 m/s B、6 m/s C、6.3 m/s D、04.甲、乙两人同时从跑道的一端跑到另一端,其中甲在前一半时间内跑步,后一半时间内走;而乙在前一半路程内跑步,后一半路程内走。假设甲、乙两人跑步的速度相等,走的速度也相等,则( )A、甲先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 ,是否正确还需寻找 来证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收集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 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 ,纠正错误。6.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路程s/m10203040时间t/s3.25.36.89.2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2)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3)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7.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2-9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运动,速度大小是 m/s。8.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三.实验题(8分)9.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2—10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 (2)请设计出符合此题的实验数据表格,再根据公式计算小球的速度,判断小球的速度是否变化。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8分)上海磁悬浮列车试乘记运行于上海郊外的磁悬浮列车于2003年9月30日重新面向公众开始试运营。(图2-11)列车起动后,加速相当迅速。车内安装了速度计,出发后不到1分钟时速就已超过200km.之后,虽然感觉加速的速度稍有放缓,不停增长的速度计的数字则告诉人们速度仍在持续增加。到底要加速到多快呀?正这么想着,此时显示出时速的速度计数字终于停止变动(图2-12)。到了这么快的速度,身体上已经根本无法感受出时速到底有多少,只有快极了的感觉。不过,在与高速公路并列行驶过程中看到汽车迅速向后逝去时,才体会到磁悬浮列车的实力。时速在最大处保持近1分钟后,开始减速到200km的时速时,感觉到周围景色的流动也开始放慢。但如果看到列车近旁的话,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还是像飞一样向后滑去。就在于这种感觉中,慢慢地看到了上海的空中大门——浦东国际机场。轨道全长约为30km,仅仅8分钟时间就穿越了这段距离,让人感觉只是一瞬。图2-1⑴.加点部分的文字,使作者体会到磁悬浮列车的实力。而实际上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是以 为参照物, 是运动的。⑵.根据图2-12所示,速度计上的最大速度是 km/h,若磁悬浮列车在这个速度保持近1min,则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行驶了 km。⑶.磁悬浮列车在全程运行中做 运动,请根据文中的画曲线的文字,计算出它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16:31:44 430km/h 图2-12《第二节光的反射》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 18)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在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知道光的反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3.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让我们具有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受生活中视觉的影响,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安排 3 课型 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拓展课
知识链接平面镜成像与人的“视角”(视角是观察物体时,从物体两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物体的尺寸越小,离观察者越远,则视角越小。)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不少学生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从日常的观察经验来看,站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时,如果离平面镜越远,观察到的像越小;另一方面,实验探究的结果是,不管物体离平面镜远近如何,像都跟物体等大。到底是相信生活经验还是相信实验呢 一方面,科学要求我们相信实验事实;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观察得到的经验却与实验的结论大相径庭。
问题导读1.你试过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传到室内吗?你是否见过,在宁静的水面会出现与图4-14的现象吗?它们是哪一光现象?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光现象?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可折转光屏”有何作用?根据图4-15光发生反射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有何异同 在不同位置我们是如何看到黑板上的字的?在某一位置我们看不到黑板上的字的原因是什么?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玻璃板”有何作用?根据图4-17和(a)(b)(c)(d)四步你能得出哪些结论?5.实像与虚像有何区别?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生活与生产中有哪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好与坏)7.你从P57信息窗中可以了解哪些知识?8.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的知识框架。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二节光的反射》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19)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__张士强__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共26分)(此测试题共需20分钟,总分 59分)1.一束光线以 30°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____. 2.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平滑的表面上,反射光线也是_____的,这种反射叫_________.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_________;这种反射叫________,黑板、桌面等对光的反射,属于_________,平静水面的反射属于_________. 3.晚上,在桌面上铺上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白纸是 的,平面镜是 的。4.如图,两平面镜MP、PN相交,夹角为60°,一束光线AO斜射到MP上,经两平面镜反射后与入射光线AO重合,但方向相反,则AO与MP夹角a为________. 5.如图2-2-3所示是观察平面镜成像的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一实验步骤可以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成的像的__________,同时还可以确定__________。6.在2010年的气象日,《海口报刊》刊登了一则气象资料:“由于空气污染的影响,地球上的阳光越来越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如今达到地表的太阳光平均减少了10%左右……”请你依据光的传播知识分析,影响地表日照的原因可能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7.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A.减小20° B.减小40° C.增大20° D.增大40° 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C.背着月光走,地上明亮是积水 D.迎着月光走,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是积水 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立竿见影 B.在岸边观看水中游动的鱼C.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 D.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时,在地面上出现光斑10.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在平面镜中不能成像 B.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物体的实像C.人离平面镜越远,在镜中成的像越小 D.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总是相等的11.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造型美观 B.减少外界噪音干扰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12.小明的书桌上铺有一块玻璃板,晚上小明在台灯下学习的时候,桌面上 的玻璃会”发出”刺眼的亮光,为了保护眼睛,采用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方法是( )A.把台灯换为吊灯 B.把台灯放在正前面C.换一个功率小一点的灯泡 D.把台灯移到左臂外侧三.实验题(13题4分、14题3分、15题4分、16题6分、17题4分共21分)1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与物体的_______关系,并比较___ __的位置关系。 14.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m;现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__(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自己的像.15.小明和母亲一块到商店买服装,他在平面镜前0.4m处试穿衣服,则在镜中的像离他___________m,当他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的高度将__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16.某发光点S所发出的两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光线如下图所示,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2)在右上图中根据入射光和反射光的位置,确定反射面的位置.(3)自行车尾灯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夜里,用手电筒照射尾灯,可观察到它的反光效果很好.试在图中方框内画出其中一条入射光线的完整的反射光路图.17.新学期小华班搬到一间新课室,但是上课时小华却感到黑板因“反光”而刺眼,请你帮他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说明理由。 (1)办法: 。 (2)理由: 。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一节 科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问题导读--评价单 (43)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2.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在生活中认识惯性,能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3.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分析重点:因为牛顿第一地率比较抽象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因为惯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能用惯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型 问题生成课 问题解决课
知识链接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 就越慢,它的运动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法国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的结论,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后来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 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定律。但是,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问题导读1.认真看课本100页仔细分析图6—1到图6—3说说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2.读课本101页第二三短话,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 你认为他的观点对吗?3.认真观察课本信息窗的内容,这个理想实验驳斥了谁的观点,被驳斥观点的内容是什么?4.认真阅读课本102页实验探究,提出这样的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这一问题是如何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通过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5.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该定律是直接通过实验验证的吗?6.认真阅读课本103页内容,说说什么是惯性,惯性是力吗?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至少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 14)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 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2.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3.通过搜集有关超声与次声的信息、资料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4.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保持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本节是了解和知道内容,因此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利用和次声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锻炼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引发自己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知识链接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在工农业生产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包括超声波检测、超声波探伤、功率超声、超声波处理、超声波诊断、超声波治疗等。超声波在工业中可用来对材料进行检测和探伤,可以测量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物理参数,可以测量厚度、液面高度、流量、粘度和硬度等,还可以对材料的焊缝、粘接等进行检查。超声波清洗和加工处理可以应用于切割、焊接、喷雾、乳化、电镀等工艺过程中。超声波清洗是一种高效率的方法,已经用于尖端和精密工业。大功率超声可用于机械加工,使超声波在拉管、拉丝、挤压和铆接等工艺中得到应用。应用在医学中的超声波诊断发展甚快,已经成为医学上三大影象诊断方法之一,与X线、同位素分别应用于不同场合,例如超声波理疗、超声波诊断、肿瘤治疗和结石粉碎等。在农业中,可以用超声波对有机体细胞的杀伤的特性来进行消毒灭菌,对作物种子进行超声波处理,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增产。此外超声波的液体处理和净化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例如超声波水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燃油乳化、大气除尘等。微波超声的重点放在微波电子器件,已经制成了超声波延迟线、声电放大器、声电滤波器、脉冲压缩滤波器等。
问题导读:1.声波的频率领域是多少 正常人耳朵听到声音的频率领域是多少 2.什么样的声音称为超声和次声 3.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举出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4. 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并说出其危害性?5.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知识框架。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11)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__张士强__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此测试题共需17分钟,总分 50分)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 ___能够传声。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 _不能传声。5.声音在在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10.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小明同学在闪电过后5s的时刻听到雷声,此时温度约为25℃,你认为雷鸣之处离小明同学的距离约为:( )A.1.7km B。1.73km C。1.66km D。17km 11.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三.表格信息题(6分)12.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空气(15℃)340海水(25℃)1531空气(25℃)346铜(棒)3750煤油1324大理石3810蒸馏水1497铁(棒)5200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出2个):(1)___________________ _。(2)___________________ _。四.计算题(6分)13.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能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计算)五.实验题(12分)小明同学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进行了以下活动,请你帮他完成实验记录或归纳实验结论:(1)小明用手触摸发声的音叉时,感觉到音叉在____________,当他用手握紧音叉时,发声就停止了,这说明了__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2)小明轻敲桌子的一端,耳朵贴紧桌子的另一端能听到很响亮的声音,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四节光的色散》问题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24)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__张士强___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此测试题共需17分钟,总分50分)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照射到白墙上,在墙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色光是色光的三基色。小华调色板上如果有____________三种颜色的颜料,就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彩,这说明色光的混合规律跟颜料的混合规律是______(一样或不一样)的。3.一束红光透过白色玻璃呈现出______色,透过蓝玻璃时呈现______色,所以说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4.一束红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会呈现出______色,照射到绿色墙壁上呈现出______色,所以说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5.白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菠菜上,菠菜呈____色,照在白纸上,白纸呈_______色,照在红纸上,红纸呈_______色。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6.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色散现象 C、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7.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的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C.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D.黑字比白纸反射的本领强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早晨人们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太阳光色散了,故看到的太阳是不真实的B.颜料的三原色就是色光的三原色C.“海市蜃楼”的形成与光的混合有关D.彩虹形成时空气中的水珠形同于三棱镜。
9.在没有任何其它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绿上衣、白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红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C.上衣呈紫色,裙子呈红色 D.上衣呈黑色,裙子呈红色10.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的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C.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D.黑字比白纸反射的本领强11.放电影的荧幕,常用较粗的白色布料制成,这是因为( )A、它能吸收各种色光 B、它能使光发生折射C、它能反射各种色光且发生漫反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2.小红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她发现当黑白照片在暗室内进行冲洗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注是蓝色的,而不是通常的红色,于是她进行了探究,得出了下面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一切物体看来都微显红色,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易看清楚。 B.红色液注在红光下反射白光。C.温度计的蓝色液注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 D.蓝色液注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三.探索与实践。(9分)
13.园艺家为何失败
一个爱园艺的人,发现植物叶子多数呈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光的缘故,于是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绿色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可是园艺家失败了。因为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也就说明绿光正是植物不喜欢的,只给植物照绿光,植物就会缺少所需的其他色光而生长慢,甚至枯萎。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2)红花会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为什么看到叶子是绿色的?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问题导读--评价单 (38 )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的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及g = 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2.通过实验探究,明确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3.通过重垂线的广泛应用有科技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因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g的物理意义;探究“重力大小”的实验过程是中考要求的考点,所以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和探究重力的大小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好多同学写成垂直向下和坚直向下,所以准确说出重力的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型 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
知识链接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解释了(自然界中四种相互作用之一)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科学史上哈雷彗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海王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冥王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发现,都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开普勒第三定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等还可以计算太阳、地球等无法直接测量的天体的质量。牛顿还解释了月亮和太阳的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现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他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力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定律,对地球两极呈扁平形状的原因和地轴复杂的运动,也成功的做了说明。推翻了古代人类认为的神之引力。。
问题导读1.徐亮同学将足球踢在空中如果忽略空气的阻力,足球受哪个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这个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当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简称什么?3.g = 9.8N/kg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4.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利用其特点有何应用?5.重力的作用点一定在物体上吗?举例说明6.初二(16)班刘涛帮妈妈扛了一袋大米,到家放下大米叹了口气对妈妈说:“太沉了,50kg的压力压的我直不起腰”请指出刘涛话语中的错误。7.张昊同学的质量是50kg他的体重是多少牛,张文静同学的体重是392N,她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至少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二节 乐音与噪声 》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 13)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__张士强___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此测试题共需16分钟,总分 60分)1.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2.音调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_决定的,物体振动 ,音调就越高;响度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________越小,响度越小,除此之外,响度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音色也叫________,它取决于发声体______ ,反映了声音的 和 。3. 噪声是由发声体__________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用______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一般超过_________的声音人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声音超过__________会影响人的健康,在宁静的夜晚要求声音要控制在_________以下。4.摩托车加上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把门窗关上,是在__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掩耳盗铃”是在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5.人们常用“放声高歌”与“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主要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6.在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敲锣时用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8.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 B.上数学课时,听到音乐教室传来的歌声C.夜晚,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利的演讲声9.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噪声声源外加个外罩B.砍掉马路和住宅之间的树C.带耳塞D.使装有噪声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三.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0.下列哪些声音是噪声( ) A.教室里老师讲课的声音 B.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C.火车的鸣笛声 D.公园里悠扬的声音11.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马路旁或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C.在耳孔中塞上一小团棉花 D.关闭所有声源。12.下列哪种措施不可以减弱噪声(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B.科学家研制氟里昂的代用品C.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消音器D.为了推销商品,商场在门口安装高音喇叭13.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采用了不正确方法是(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生声音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14.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纺织工人使用防噪声耳罩 B.中心城区汽车禁止鸣笛
C.轻轨两旁安装隔音板 D.主干道面“刷黑”四.问答题(11分)15.如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此装置能减弱噪声吗?从图中你看出什么?这符合环保要求吗?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31)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共13分钟满分45分(9分)竞业园学校初三毕业班学生在照毕业照,照相师傅用的照相机所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竞业园学校教室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考古用的放大镜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5分)赵东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2分)刘倩清晨起床,看到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了 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 像.(3分)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 ___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镜的 ___位置。例如 ______就是应用这种镜的一种仪器。(3分)神九飞天牵动着亿万人的关注,航天员景海鹏用照相机拍下了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若景海鹏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5cm,那么被拍景物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是( ) A.超过30 cm B.在15 cm到30 cm之间 C.正好30 cm D.正好15 cm(3分)航天员景海鹏要观察月亮表面的面貌,可选用( )
A、发电机 B、显微镜 C、望远镜 D、都可以(3分)市场上出售的一种“人参”酒,一支人参浸在酒瓶中,你看到瓶中的人参实际上是( )
A、实物 B、等大的人参实像 C、放大的人参实像 D、放大的人参虚像(3分)小红同学为小刚同学拍了张半身照,接着小刚再拍张全身照,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小明离小刚距离再近一些 B、小明离小刚的距离再远一些
C、两者间的距离不要变 D、以上说法都不行(3分)工艺师傅用照相机给一个小工艺品拍照时,小工艺品距离照相机40cm,所得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则该照相机的镜头焦距可能是( )
A、20cm B、10cm C、28cm D、40cm(3分)竞业园学校初三(16)班毕业班照集体照时,发现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跟镜头不动,人站近一些(3分)课本75页图4—63教学中常用的投影器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关于投影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螺纹透镜对灯泡发出的光有发散作用
B.透明胶片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
C.在屏幕上可以观察到胶片上箭头的虚像
D.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分)要观察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应选用_______镜;要观察遥远的物体应选用______镜;纺织工人在检查纺织品的布纹是否有缺陷时,应选用_______。(2分)张忠同学用体温计量体温时发现体温计的刻度为三棱体,其正面呈弧形,这样就可以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读数。这是因为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_____(填“实像”或 “虚像”)。训练反思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三节光的折射》问题导读--评价单 (序号21)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张士强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通过生活现象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重难点分析光的折射现象是光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光发生偏折时有何规律需要探究,因此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及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型 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
知识链接海市蜃楼是晴朗、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光在折射率不均匀的空气中连续折射和全反射而产生的一种光学现象。由于空气折射率变化的不均匀,物像变形,再加微风的扰动,仙境随之消散,这就更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靠近海面的空气由于海水温度较低和潮湿的水蒸气的缘故,折射率较大,而上方的空气因受日照温度较高。亦即海面上空空气层的折射率是由下而上随高度逐渐减小的。光线穿过该空气层时,经连续折射向下弯曲。 海面远处的景物隐匿于地平线以下,人们不能直接看到。当这些景物射向空中的光线连续弯向地面而到达人眼时,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海面上空出现了从未见过的奇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似仙阁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凌空。1 815年6月18日早晨,英国、普鲁士联军与拿破仑的军队在滑铁卢进行战役。距此105千米远的比利时小城镇市民竟看到天空中战马奔驰、大炮无声地发射、密集的队伍冲杀的奇异幻景。1 920年夏,美国新墨西哥州巴格达车站居民看到天空中有一个干枯的湖,湖周散落着城镇,街道上的招牌和行人的衣着款式都清晰可辨。这却是远离该地800千米之遥的圣约瑟小城的实景。
问题导读1. 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光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2.认真阅读教材P59-P61的内容,写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①光的折射?②光的折射的特点?(并记忆) ③特别是光发生折射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3.在看教材的过程中, ①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来;②试着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来?(由空气斜射向水中)想一想如果光是垂直入射折射光线将怎样?4.查找你手边资料①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不同点?②大自然中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光的折射?试着解释。5.完成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的知识框架。
我的自学问题(根据目标提出至少6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我的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35)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王文江审核:_______使用时间:_____
本次检测限时12分钟,满分38分
1.(2分) 一辆正在运动的玩具汽车,如果向前推,它会运动得更快,但若向后拉,它运动的速度就会慢下来,这说明力的 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2分)人类的文明是从使用机械开始,建筑工人用木棒撬石头时,手握在木棒的末端比握在木棒的中间更容易把石头撬起来,这说明力的 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
3.(2分)人坐在沙发上,沙发会向下凹陷,但大人和小孩坐同样的沙发时,沙发的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4.(4分)小丽同学先后两次用同样的力推门,一次离门轴较近的A点推,一次离门轴较远的B点推,问在______(填“A ”或“B”)点推更容易把门推开,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
5.(3分)下述几个力中,最接近1N的是( )
A.托起2个鸡蛋所用的力 B.提起20个鸡蛋所用的力
C.抱起一只小牛所用的力 D.抓起一只鸡所用的力
6.(3分) 在画力的示意图时,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 )
A.施力物体上 B.受力物体上
C.施力 或受力物体都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 (4分)(多选)下列说法中与力的作用效果有关的是 ( )
A. 力的单位; B. 力的方向;
C. 力的大小; D. 力的作用点。
8. (3分)茶杯放在桌面上时,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中相同的是 ( )
A. 作用点 B. 大小 C. 方向 D. 都相同。
9. (3分)张明用力向上提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了一个提力, 同时水桶对张明的手也施加了一个拉力,那么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
A、完全相同
B、大小、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D、作用点相同,大小和方向都不同
10.(3分)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如图5-1所示,物体受到的斜面的 支持力为8N,请在图中作出支持力的示意图。
11.(3分)如图所示,小球被斜挂在竖直墙上,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所受拉力大小为10N,请画出拉力的的示意图。
12.(3分)10N重的石块竖直向下压桌面,画出压力的示意图。(提示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生活拓展
13.(3分)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说明。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