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对称表格式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1对称表格式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19 21:5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3 图形的运动(一)对称
教 材 分 析
《对称》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 情 分 析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跟他们的年龄、生活经验和本身的知识水平密切相关的。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先通过生活跌具体形象实例让学生建立对称的表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对称的初步印象,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思维活动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从而了解对称的基本特点,形成对称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进一步从感性上了解对称的性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数学认识;最后,让学生自己动口说一说,拓展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学知识得到以内化。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识别轴对称图形。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出示不对称的眼镜图 师: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一幅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 师 :你们笑什么啊?帮我出个主意啊!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呢?可以说一说,画一画。 生:笑 生:各抒己见 生:画、说 1.通过不规则图形,引发学生的思考; 2.初步了解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
二、 新授 1、课件呈现图片:蜻蜓、树叶、梳子、紫荆花、小汽车 师:下面这些图片是不是对称的?如果是就打“√” ,认为不是的就打“×”,说不准的就打“?”。 师:大家可以拿出图片折一折,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小组交流一下。 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由学生一边演示一边介绍折法,说出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紫荆花图不是对称的。只有在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才叫对称。 4、课件展示各种图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蜻蜓图:以蜻蜓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房子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交流。 小组汇报,说出想法,其他同学补充想法和意见。 学生对折验证紫荆花是否对称,并在小组内说说想法。 学生动手画一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 议一议
三、课本29页 例1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 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剪出其它图案吗? 学生准备纸张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剪一剪 让全部学生参与活动中
小结 1.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3.像图中的蜻蜓、蝴蝶、房子 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
板 书 设 计
两边一样 对称 两边完全重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实践操作应该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所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教 学 反 思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