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01 12:2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谈《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
倪克俭
山川之美.读景品情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本文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全文只有SE字,却描写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1.学习本文要注重朗读先自读,找生字,读准音;再断句,明节奏;对照注释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弄清词句含义,体会文章的意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分析本文缜密的结构,品味本文凝练的语言,从而领悟文中的优美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只有在了解了作者隐居句曲山,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在了解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人理解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陶醉之美,知音共谈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优美的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所以学习本文一是反复读,二是在读中师生交流品析。以下教学设计即围绕这两点展开。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由郦道元的《三峡》说起,请同学们欣赏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由一学生具体描绘.下眼前的这幅画面。
(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从是否使用修辞,描绘是否具体等方面进行点评。为下面语言品析做好铺垫。)
再由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导人这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的小短文。
简介题自: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穿插作者、背景简介
师:学生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强调:夕日欲颓(tu()
与(y0)其奇者。本意是“参与,’,引申为“欣赏”。
师: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课文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再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师:(读)边听边思考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和大家不一样。(突出最后两句,读得慢而且声音提高。)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
“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的感情?
生:赞美。
师:“能与其奇者”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师:“康乐”是谁?
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生:有。陶弘景。
师: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
生:自豪。
师:自豪之情。这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
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师: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生齐读)
师:作者陶弘景又是何许人呢?
生:简介作者。(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师:当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
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的小品名作。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位“山中宰相”的文章。
(生齐读)
师:(点评,从情感上要求。)请一位同学再读一遍。
生:(互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生:(比较再评)
师:大家再读。(读后,师评。)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学生翻译后,老师在多媒体上
出示译文,对比评析o
师:男女生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所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
三、美点品析
示例:
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视线有什么变化?
生:“高峰人云”,往上,仰视;“清流见底”,往下,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往左右两边,平视。
师:再读的时候加上动作,“高峰人云”,视线往上;“清流见底”,视线往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眼睛平视。体会视觉变化之美。
(生齐读)
师: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说说自己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六个方面品析。)
1.色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做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2.视觉变化之美。先仰视,再俯视,再平视。
3.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
4.动静结合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5.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
6.意境修辞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和谐优美。
学生交流品析感受。
四、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篇文章在短短的一个段落中写了这么多的美,其实它可以变成两段、三段甚至更多的段落,你能把它分成几段,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
师:从结构上看,是总一J3}-总。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第一层(第1句);总说山川之美。
第二层(第2一5句):具体叙述
山川之美。
第2一4句:静景
仰视:云
俯视:水
平看:林、竹
第5句:动景
晓:猿鸟乱鸣
夕:沉鳞竞跃
第三层(第6-7句):感慨自然
之美景。
师: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小组讨论:
生1: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生2:热爱大自然。
生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最后,请同学们再深情地读一遍这篇美文,让我们在感受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