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说课教案
教材分析
《散步》 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描写了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作者以叙事为主,穿插景物描写,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这篇散文虽篇幅短小,全文仅600余字,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内涵极为丰富:对生命的珍惜与思考、一家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理解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连停,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学习和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为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着重解决如下问题:①抓关键语句感悟浓浓的亲情。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学会使用相关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进行初中学段的学习,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也大大提高了;同时,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学生对课文祖孙三代散步过程中表现的亲情,学生应该较为容易理解体会。本文故事情节简单, 语言清丽, 阅读不会有大的语言障碍。初一学生对生活、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入的思考, 对于文本延伸作者所想表达的生命与责任,学生可能不容易发现或体会,因而在本文教学中, 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态度,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生命的意义。
第二,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第三,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取三种教学方法: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
首先通过问答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做好铺垫;接着以讲授和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播放公益广告,请同学谈谈观后感。初步感受亲情,引出课文《散步》。
2、知识积累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了解散文
重点字词
(了解作者,散文知识和字词,丰富知识,对课文有更多的了解,也更能把握课文。)
3、速读课文
默读课文两分钟,快速搜索有效信息:
⑴ 散步的人物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⑵ 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⑶ 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⑷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散步的结果怎样 分歧解决,走小路愉快散步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4、理解课文(一)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 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理解课文(二)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课文(三)
这篇短文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你能说说美在那里吗?(通过前面的分析进行总结)
人性美。文章只是选取一件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敬儿子,家庭融洽祥和;“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母亲疼爱孙子,满足孙子的愿望。在一波三折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诗意美。文中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在这轻描淡写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如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是生机,是生命,是希望。
语言美。本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乐的铿锵与连绵,在平实中见灵气,于浅易中见哲理,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慈母与孝子爱得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如一溪碧水缓缓的流入读者的心里。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5、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 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6、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课堂寄语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我爱我的家》,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