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0 09: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步》教案
教材分析
《散步》 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描写了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作者以叙事为主,穿插景物描写,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这篇散文虽篇幅短小,全文仅600余字,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内涵极为丰富:对生命的珍惜与思考、一家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理解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连停,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学习和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为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着重解决如下问题:①抓关键语句感悟浓浓的亲情。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学会使用相关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进行初中学段的学习,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也大大提高了;同时,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学生对课文祖孙三代散步过程中表现的亲情,学生应该较为容易理解体会。本文故事情节简单, 语言清丽, 阅读不会有大的语言障碍。初一学生对生活、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入的思考, 对于文本延伸作者所想表达的生命与责任,学生可能不容易发现或体会,因而在本文教学中, 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态度,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生命的意义。
第二,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第三,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播放《family》公益广告,请同学谈谈观后感。
通过这个公益广告,我们看见了许多家庭的缩影,看见了家的温馨,家里的小摩擦,还有家中的责任,受疫情的影响我们基本上这几个月都是待在家里,陪伴着我们的更多是家人,大家在家里都在干什么呀?大家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呢?我们这次学习的课文就是《散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作者和家人的散步情景,感受亲情与责任在文中的体现。
2、知识积累
作者简介
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51年6月3日-2014年7月27日。1982年毕业于 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散文《散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了解散文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a.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b.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重点字词
词语解释: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速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两分钟,快速搜索有效信息:
⑴ 散步的人物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⑵ 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⑶ 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⑷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散步的结果怎样 分歧解决,走小路愉快散步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的故事。锻炼了大家快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故事的能力,老师想考考大家听的能力。
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两人交流)
(孝敬体贴、有责任感)的“我”
(爱护孙子、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儿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妻子
过渡: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一个相亲相爱、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在这浓浓亲情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种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崇高的传统美德的手法叫“以小见大”!
理解课文(一)
给课文分段,并思考段落大意。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 ~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 ~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理解课文(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以初春的生机来渲染生命的可贵与散步的愉快氛围)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衬托母亲在选择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2)哲理句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小结: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到了景美、人美、情美、构思美、尊老爱幼的美德之美,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优美散文,让我们看到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亲情将他们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同学们心中此刻也拨动了亲情的涟漪。
理解课文(三)
这篇短文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你能说说美在那里吗?(通过前面的分析进行总结)
人性美。文章只是选取一件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敬儿子,家庭融洽祥和;“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母亲疼爱孙子,满足孙子的愿望。在一波三折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诗意美。文中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在这轻描淡写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如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是生机,是生命,是希望。
语言美。本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乐的铿锵与连绵,在平实中见灵气,于浅易中见哲理,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慈母与孝子爱得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如一溪碧水缓缓的流入读者的心里。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 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
6、布置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课堂寄语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
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溢满了浓浓的亲情的文章,作者笔下一家四口的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如春阳般暖透人心。准备这堂课前,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能通过这篇文章触碰到孩子内心的柔软,让他们在品读课文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爱和亲情的温暖,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去爱自己的亲人,让亲情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
1、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2、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