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2 扬州慢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2 扬州慢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0 05:5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扬州慢》
学习任务
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序中说“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请你阅读这首词,说一说作品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的1。
任务一:何谓是“黍离之悲”?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稷:两种农作物。离离:禾苗成行的样子。靡靡:行步迟缓的样子。摇摇:形容心神不安。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任务一:
什么是“黍离之悲”?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诗作写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黍离之悲”:指家国残破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和今昔之感。
任务二:
词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黍离之悲”?
1.词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黍离之悲”?
“空城”,指空空荡荡,冷寂萧条之城,这两个字高度凝练地再现了战乱之后的扬州城的荒凉衰败之景,表达一种故国之思与今昔之感。
“空城”与开头的“名都”“佳处”形成强烈对比,而且由此生发下片词意,实为全篇枢纽所在。陈匪石以为“空城”二字是“全篇主眼”;吴世昌亦云“白石此词全首重点在“都在空城”。
任务二:
词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黍离之悲”?
2.围绕“空城”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全词要描写诗人走进“空城”(扬州城)的所见、所闻、所感。
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想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jiě)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少驻:解下马 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jiě)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用典。“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虚实结合。“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这句虚实结合,同时进行对比,一边繁华热闹,一边萧条冷落。表现出战后扬州的荒凉破败。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移情于物(拟人)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三句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表达了对扬州人民痛苦的深深同情。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
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衬托、渲染、情景交融
这三句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这里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才能,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杜牧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发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
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虚实结合、对比、用典
昔人比今人,以历史上杜牧的风流俊赏对比想象中杜牧重游的诧异和无奈,并化用杜牧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说即使像杜牧那样才华出众,目睹如今残破不堪的景象,恐怕也不会再有兴致去抒写儿女情长了,再也无法写出这种情意绵绵的佳句了。这种想象与对比既有助于对现实情景的抒写,也有力地承载了“黍离之悲”的沉痛悲切。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化用诗句、移情于物、虚实对比。
①此句用典,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②虚实对比,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之情。
③抓重点意象“月”,抒发感慨。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作者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化用诗句、移情于物、虚实对比。
①此句用典,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②虚实对比,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之情。
③抓重点意象“月”,抒发感慨。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作者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以景结情,乐景哀情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这里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之状,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黍离之悲。
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但作者想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的时节,有谁来欣赏呢?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把花人格化,红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反衬了物是人非、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任务三:
梳理全词,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黍离之悲”?
名都

空城

对比
繁华热闹
荒芜破败
“黍离之悲”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虚实结合
任务四: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黍离之悲”?
(一)补充时代背景:
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任务四: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黍离之悲”?
(二)作者简介: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词中,词人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对由于南宋小朝廷苟安求和而招来的侵略战乱表示痛心。作为一个流落江湖的失意文人,他的同情和不满虽然还不能与当时豪情洋溢、坚持抗战的爱国文人相比,但却与屈膝求和的投降派迥然不同,他至少能寄寓了一定的爱国思想。
任务四:
同样含有“黍离”之悲的感伤,试比较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表达的情感与风格上的差别,并思考形成这一差别的原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任务四:
同样含有“黍离”之悲的感伤,试比较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表达的情感与风格上的差别,并思考形成这一差别的原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任务四:
同样含有“黍离”之悲的感伤,试比较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表达的情感与风格上的差别,并思考形成这一差别的原因。
思想情感上和风格上:
《扬州慢》作者通过扬州城的今昔对比,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在风格上幽寂悲凉、婉约。
《永遇乐》作者通过多次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在风格上苍凉中透露着悲壮、豪放。
任务四:
同样含有“黍离”之悲的感伤,试比较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表达的情感与风格上的差别,并思考形成这一差别的原因。
风格形成原因上:
张孝祥、辛弃疾的激昂慷慨之中,应该还包含有他们终生为之奋斗的抗金复国的人生道路及在这场民族灾难中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即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和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而姜白石仅为一个下层文人,四处漂迫。不遑宁处,不可能无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基本的生活问题而一味吟唱抗金救国的高调。白石这部分忧时伤乱之作正是在南宋诗词吟唱爱国抗金的基调下的一种带有下层文人烙印的表现。这是白石独具特色处,也是白石忧时伤乱词作有别于张、辛之辈的价值所在。
总结
这首怀古词通过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作业:
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