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燕歌行
高 适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01
边塞诗形成的原因
边塞诗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02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01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边塞诗
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
02
03
04
05
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仕途的不得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征人、思妇离愁别绪,对战争厌恶,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昏庸无能。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01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边塞诗
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02
03
04
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诗代表作家
边塞诗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艺术特点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渤海”、“高常侍”,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01
作者简介
边塞诗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高适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02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01
解题
边塞诗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02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诗歌序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03
张守珪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第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01
写作背景
边塞诗
高适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02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燕歌行
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初读:读“音”,因声求气
金戈铁马之声,玉磐鸣球之节
古体诗的格律本来是极自由的,但本诗的韵律整齐中富有变化:全文共28句,4句一换韵,共换7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加上有一些对偶句,读起来很整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
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再读:吟“韵”,吟咏诗韵
注意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诗歌和音乐一样,每一次韵律的转换都带有内容、情感的变化。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
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三读译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听读:划“节”
辞家--出征--作战--被围--思乡--守边--悲叹
燕歌行
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一、 出师——赞颂 二、失利——愤慨
三、 被围——同情 四、死斗——哀叹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昂扬出征
作战失利
艰苦防守
悲壮苦斗
燕歌行
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出 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的气势?结合全诗,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2、“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用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大摇大摆),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出师时将士一往无前(不可一世)的气势。也与下文的惨败形成对比。
“飞”字夸张,体现了军情危急;“照”写战火把山照红了,说明敌人来势凶猛,规模很大,远超预期,侧面写出了“汉将”的措手不及,甫如战场,就陷于被动。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战 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2、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①(手法)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
②(体现)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③(作用或意义)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战 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2、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犹”字很关键,是“诗眼”,战士们战斗如此激烈,伤亡如此惨重而将领们依然在看舞听歌、饮酒作乐,其昏瞆程度可见一斑。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这些所谓的将军们只知作威享福,而不顾国家利益,不体恤部下的行径,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战 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2、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士兵们什么心境?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①描写了一幅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边塞战场图,遥远、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营造了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
②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战 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2、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士兵们什么心境?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用了什么手法?蕴含了什么感情?
对比手法:将领受朝廷恩遇,肆无忌惮,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蕴含诗人愤慨之情。
被 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手法?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内容:①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
②边疆的荒凉:飘飖那可度,苍茫更何有!
③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手法: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思妇。
两面对照——把征人和思妇对照着写,哀情离恨,两
相伤怀,倍增思亲离别之苦。
被 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2、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久”字的妙处。
“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让人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久”既写驻守边疆之久,又表达了辛苦劳累之痛,思念亲人之悲、以及年深日久之积怨。此处,“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深化了主题。
苦 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
2、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此处4句有几层对比)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对比: ①战士们饱受沙场之苦,却以为国捐躯为荣。
②战士们义无反顾可贵,但无人体恤可悲。
③李将军身先士卒,关爱士兵,但诗中将领恃勇轻敌,不恤士卒。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3、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4、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2、广出猎, 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说:“沉痛语不堪多读”。有感情朗读“久围”和“死斗”两部分,哪些诗句让你觉得沉痛,不堪多读?
例析(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表达了对征夫及其家人的同情,对某些将领贪功享乐、恃骄轻敌的谴责。
例析(2)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上句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下一句从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紧张,日夜不宁。
例析(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白刃浸血,义无反顾。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不恤士卒的汉将。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总结: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从全文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败原因在于将领的腐败无能;从全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讽刺那些深受皇恩却不思报国的将领;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突出了那些纵情声色、不恤士卒的将军的丑态,使诗歌寓意深刻。诗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② 运用典故。
结尾运用典故,写李广李将军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讽刺了将领们贪功懈怠、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
③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④七言歌行,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出师
战败
被围
苦斗
小组讨论:这是一场 的战争?
析诗歌之旨,察士卒之情
燕歌行
思考:诗歌原序中的“感征戍之事”包括哪些方面?
课堂小结:
1、“感”唐家声威。
2、“感”思乡盼归之情, 征战之苦。
3、“感”军中苦乐不均。
燕歌行
析诗歌之旨,察士卒之情
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课堂小结:
明确: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燕歌行
析诗歌之旨,察士卒之情
①赞颂士兵为国献身的英雄气概和不计功名的牺牲精神。
②同情士兵离家远戍的痛苦。
③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不恤士卒。
④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表达了对李广御边之道的怀念。
⑤传达对边境安定、百姓安居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课堂小结: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作为盛唐诗歌,虽是记录一场惨痛的战役,但却能看到唐朝磅礴的浪漫气质,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燕歌行
析诗歌之旨,察士卒之情
燕歌行
拓诗歌之境,习鉴赏之术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阅读曹丕的《燕歌行(其一)》,比较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燕歌行 曹丕
燕歌行
拓诗歌之境,习鉴赏之术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阅读曹丕的《燕歌行(其一)》,比较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同:两首诗都写了思妇的对征夫的思念,借此表达思念的遥遥无期,都写出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同情。
异:曹诗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统治阶级能对普通百姓如此深刻同情,这是很可贵的;而高诗则着重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理解性默写
1.《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描绘了一幅大军出征图。
2.《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绘了一幅战败被围图。
3.《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描绘了一幅被围思亲图。
4.《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描绘了一幅效命死节图。
5.《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6.《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7.《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
8.《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妇后夫。
9.《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
理解性默写
10. 《燕歌行》中,诗人感慨国需良将、兵要体恤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1.《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12.《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
13.《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
14.《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15.《燕歌行》中,“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
16.《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7.“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句子表现了樊哙的恃勇轻敌,《燕歌行》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是: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理解性默写
18.《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9.《燕歌行》中,描写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极其不利的两个因素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20.《燕歌行》本是乐府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本诗中直接写思妇想念征人的两句是“玉箸应啼别离后”和“少妇城南欲断肠”。
21.《燕歌行》中,诗人以对照的手法直接写征人思乡、离妇怀人的四句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22.《燕歌行》中,诗人极力渲染边地环境恶劣、空旷凄迷战士无法度日的诗句是: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23.有战争就会有离别,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2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25.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