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0 13: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默读。
2. 通过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句等关键语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
学习默读。学习通过关注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习默读。
2. 学习通过关注标题和过渡段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习默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关注标题和过渡段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阅读方法
(一)谈话交流:同学们,以前我们拿到一篇新的文章时,你习惯怎样阅读呢?
(二)点明阅读方法:我们以前读短小的文章要求大声地读,注意力集中,要求字字响亮有力,这种方法是朗读。今天我们阅读一篇很长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
(说明:经调查,学生默读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不出声音用手指点着字读;嘴上不出声音,但心里念读;看到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读;遇到生疏的字词停下查字典;边读边思考边勾画记录所思;不重要的内容一目十行,快速扫视等。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习默读打下基础。)二、学习默读,整体感知
(一)课件出示默读要求:认清文字,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全文,如遇陌生字词采用猜读法或暂时跳过去,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二)指导默读方法1.同学们,默读有哪些要求呢?请看课件,注意默读和朗读的区别。2.学生分析交流。
预设:默读“六个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不分心、不停顿默读“两注意”——陌生字词采用猜读或直接跳过去;要一气读完,保证阅读的完整性和阅读速度。默读“两到”——要眼到,即认清文字,但不能一目十行;要心到,即边读边动脑思考。好处:默读较于朗读更能保持环境安静,不互相干扰,而且速度快,更便于思考。(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默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默读能力。因此教给学生什么是默读,怎样默读,默读有什么好处,才能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分析文章标题1.教师质疑:同学们,我们来看文章的标题,从题目看,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又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呢?
2.学生分析交流。
预设:写了2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到……”说明先写的是百草园,再写的三味书屋,点出了写作顺序。百草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园?有什么特点?三味书屋是读书的地方还是卖书的书店?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发生了哪些事呢?
(说明:引导学生分析标题,是为了使学生阅读时能更加关注与标题相关的内容,看文章内容否能印证自己的猜想,从而使学生理解标题的作用。)
(四)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明确了默读的要求和好处,看到文章的题目又产生了这么多疑问,文章所写内容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致呢?现在让我们采用默读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注意“六不”“两到”和“两注意”啊!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默读时出现的错误。
3.总结默读情况。(1)默读所用时间(最快和大多数同学的所用时间)(2)同学们默读时的表现。
预设:大多数同学默读时会非常专注投入,能够不分心,一气读完全文,值得表扬。但个别同学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有的同学读的过程中会充满好奇,望望周围的同学,分心了;有的同学还可能在用手指着文字,习惯了;还有个别同学可能会遇到了不理解的句子时长时间盯着一处,停顿了;可能有个别同学读的速度过于缓慢等。
4.教师强调:同学们,以上这些不良习惯我们要尽可能克制直至完全改正。我们初中毕业默读要达到的速度要求是每分钟500字,今天我们初学默读,不强求500字,但今后要多加练习,提高默读速度。
5.交流并解决生疏字词。(说明:学生带着疑问默读文章,但初次默读会存在各种问题,教师及时指出并纠正,有利于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告知学生初中阶段关于默读速度的规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加大训练力度。)
(五)交流初读感受——验证关注标题的重要性
1.同学们,读完文章,刚才我们关于标题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是不是两个地方?是分别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吗?是先写“百草园”,后写的“三味书屋”吗?这是两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发生了哪些事情?2.学生交流。3.小结:同学们,大家看,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发现文章的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也是文章结构的缩影。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时首先要关注文章标题。(说明: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通过阅读验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标题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关注标题,为今后阅读打下基础。)
三、关注过渡段,了解内容衔接
(一)找出过渡句
1.教师质疑:同学们,文章一共24个自然段,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百草园”的?哪些段落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这两部分内容又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呢?
2.学生分析交流。预设:第一部分:1—8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部分。第二部分:10—24自然段,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第九自然段写要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去了。
(二)研读过渡句
1.本段写出了哪些内容,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学生朗读第9段并思考问题,读后交流。
预设:
(1)为什么要将我送到私塾里去呢,而且是全城中最严厉的私塾?“不知道”写出了儿时的“我”对家人送自己进书塾的不解与无奈,也包含着淡淡的忧伤。
(2)连用三个“也许是”,说明儿时的“我”认为去三味书屋可能是一种惩罚,也说明“我”对这一原因进行了多种猜测。省略号和“都无从知道”说明当时天真的“我”并不理解父母送我上学的原因。
(3)“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用两个感叹句和拟人手法, “Ade”“我的”,说明作者把蟋蟀、覆盆子、木莲等动植物当作自己的亲密无间的朋友,“我”对以后不能常到百草园玩耍的沮丧、无可奈何和深深的留恋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对未知的最严厉的书塾的恐惧、害怕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3.教师小结:此段既是百草园的结尾,又是三味书屋的开头,扣住了题目中的“从……到……”,不仅在内容上将两部分连了起来,情感上也连接了起来,对百草园的不舍,去三味书屋的不情愿。这个段落在结构上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承上启下,这样的段落我们叫它过渡段。大家看,关注过渡段这样的关键语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文章条理,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内容。4.请同学们齐读此段,再次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说明:过渡段是文章段落的桥梁和纽带,教给学生仔细研读过渡段,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当时“我”的真实情感,这段内容也是分析百草园部分的情感基础。)
四、回看任务,总结同学们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默读,现在我们再次回顾默读的方法及好处:
默读“六个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不分心、不停顿
默读“两注意”——陌生字词猜读或跳过去;一气读完,保证完整性和阅读速度。
默读“两到”——认清文字要眼到,但不能一目十行;边读边想,要心到。好处:默读较于朗读更能保持环境安静,不互相干扰,而且速度快,更便于思考。本节课,我们还学习了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两种方法,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也是文章结构的缩影,所以我们要关注文章标题;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文章条理,更便于把握文章内容,所以我们要关注过渡段。
(说明: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强调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两个关注点,为今后的阅读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自选《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练习默读。
(说明:一篇课文的训练,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默读这种方法。学生需要不断地实践演练,多次默读才会提高阅读速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找出文中关键语句,学习通过关注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
关注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学习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感受百草园之“乐”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关注文章的标题和过渡段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了解童年鲁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
(一)默读百草园部分,感受童年乐趣
1.同学们,文章为什么要写百草园呢?在作者的感受中,百草园是一个怎样的园?作者回忆了在百草园里的哪些生活呢?请默读1-8段,时间3分钟。
2.学生按要求默读,注意边读边思考问题。
(说明:运用默读方式,巩固默读方法,边读边思,迅速了解课文内容,为下面的研读分析做好准备。)
(二) 关注开头,理解作用
1.文章为什么要写百草园呢?百草园的生活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在哪一个语段中有所交代?
2.学生分析交流。
预设:
百草园曾是“我”儿时的乐园,儿时的“我”在百草园里有无穷的乐趣。
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话,“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是对百草园生活的概括。
3.小结:
文章开头一个“乐”字就直接点明了百草园生活给我的总体感受,下文紧紧围绕“乐”字展开具体描述,因此开头这句就统领了本部分内容。
强调:我们阅读文章时要重点关注文章或本部分语段的开头。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关注关键语句,而文章开头是文中较重要的关键语句。有些文章开头有总括全文,引起下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时重点关注开头有利于学生把握基本内容。)
(三) 交流“乐”之所在
1.教师质疑:同学们,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学生结合文本自由畅谈感受到的乐趣。
预设:
百草园有美丽的景,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爬石井栏、看大黄蜂,捉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桑葚,听蝉鸣叫、蟋蟀弹琴、油蛉低唱,还能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冬天下雪捕鸟等,真是有无穷的乐趣。
3.朗读探究第2自然段写景方法。
(1)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同学们轻声朗读此段并对此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2)学生结合语句分析交流。
预设:
①抓住事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菜畦“碧绿”,桑葚“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视觉角度;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听觉角度;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觉,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从季节角度看,桑葚、菜花是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与下文冬天的百草园构成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精巧。
②写景有序,动静结合,详略搭配,条理分明。从描写对象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先写远远望见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整体,再写局部。文中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动静结合,活泼多姿。
③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写出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拟人,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④融情入景,景中有人,引发共鸣。百草园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了找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为了“成仙”,不惜毁坏了泥墙。时至今日,这些景物,这些趣事还历历在目,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在描写中倾注了自己对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引起我们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归纳写景手法:
①抓住事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②写景有序,动静结合,详略搭配,条理分明。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④融情入景,景中有人,引发共鸣。
鲁迅先生用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品味优美语句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常用手法。
(说明:此环节意在训练学生的精读能力,学习鲁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以及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悟遣词造句的精妙,同时能够使学生体会那个活泼可爱的孩童在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4.探究句式
(1)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析交流
预设: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的欣喜,表现了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写景从详略安排角度看,略写整体,详写局部,是以面烘托点,又以点照面,既完整又重点突出。
5.探究美女蛇故事
(1)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2)学生尽情表达看法。
预设: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看似闲笔,却展现了童年的“我”心目中世界的奇特的色彩。
6.小结
同学们,自古以来,儿童与大自然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童年的鲁迅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我们小时候的玩耍是不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呢?是不是也让你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快乐?可见,2-8段作者描述的百草园生活是充满了童真童趣的,充分印证了第一段的“乐园”,所以,阅读时我们必须要关注文章的开头。
(说明:作者以童年“我”的视角追忆童年的乐园,使读者分享了美好的童真童趣,产生情感共鸣。)
(四)关注结尾,体会情感
1.教师质疑:同学们,百草园部分的结尾段是哪一段?要离开百草园了,作者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分析,交流感想。
3.小结。
第九段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留恋不舍。百草园给作者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能常到百草园了,作者非常伤心无奈和不舍。所以,作为百草园部分的结尾再次强化了“乐园”二字。
强调:阅读时要关注文章结尾。不只是整篇文章的结尾,也包括每一部分的结尾。
(说明:旨在引导学生分析结尾语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强调阅读时关注结尾,使学生学得阅读之法。)
二、感受三味书屋之“乐”
同学们,百草园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三味书屋的生活怎么样呢?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读懂三味书屋呢?(抓住本部分的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请同学们按照以上的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圈点勾画,为交流分析做好准备。
(一)关注开头,感悟验证
1.我们先来找一找三味书屋的开头,看一看作者去三味书屋时是怎样的心情?
2.学生自读第9段内容,交流分析。
预设:
第九段既写出了对百草园的留恋不舍,又表现出了对去三味书屋的害怕、不情愿。
3.小结:读语句时,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语句,注意体会“不知道” “也许是”“严厉”和省略号等的妙处。
(二)默读三味书屋部分,关注关键语句
1.现在请同学们走入三味书屋,看一看 “我”回忆了哪些往事 试用一些短语概括。默读时间4分钟。
2.学生按要求默读并思考,然后交流。
预设:
问“怪哉”虫,习字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读书时乱读一气,老师读书入神时我们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等。
3.文中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语句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感情,我们来看一看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句子呢?
4.学生结合语段分析交流。
预设:
(1) 第12段,“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说明传说中奇怪的虫一直是“我”心中无法破解的难题。“我”儿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阿长“毕竟不渊博”,说明“我”认为老师知识渊博,一定会得到答案。
(2) 第14段,“不知道!”“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先生拒绝回答“怪哉”虫问题。是因为真的不知道,还是当时私垫教育的一些落后的思想的体现呢?是因为提问时间和场合不对,还是因为此问题让老师认为提问之人过于贪玩呢?
(3)第15段,“决不至于”“往往如此”,小大人一般的人生经验总结,儿童的狡猾、得意,体现了童真童趣。
(4)第16段,“我就只读书”“却好起来”“渐渐加多”“终于”,学习生活很充实,勤奋好学的“我”获得了先生的好感,老师的关爱也使“我”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可看出书塾里浓浓的学习氛围,看出先生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却可亲可敬。
(5)第19段,两个“不常用",一个“总不过”,体现了先生表面严厉实则和蔼可亲,先生宽容、淳朴、慈爱、亲切的形象。
(6)第21段,读书的情景,念错内容且没有停顿,说明童年时的“我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大声乱读,这在孩子的世界里也是一种乐趣。
(7)第23段,“疑心”“总是”说明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的情态深深地刻进了作者的脑海中,读的内容,读的语气语调,读时的姿态,时隔多年仍如此清晰,说明那个场景让“我”觉得有趣。
5.小结。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语句就是文中的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语句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感情。以上,我们就借助了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把握了三味书屋的基本内容,感受到三味书屋浓浓的学习氛围和孩童时的童真童趣。所以,阅读文章时我们要记得关注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耐人寻味的关键语句。
(说明: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品味重点字词,深刻感受到三味书屋中的快乐生活,理解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
(三)关注结尾,理解情感
1.三味书屋部分的结尾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在这里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学生读结尾内容,交流看法。
3.小结。
一大本绣像是“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偷来的乐趣,对自己卖掉绣像的惋惜,实际是对童年读书生活中快乐时光的无限怀念啊!大家看,阅读时关注结尾,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说明:分析“百草园”部分,为学生做出了示范,强调关注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有助于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按照以上方法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回顾总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那个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喜爱眷恋和无限怀念。阅读这篇散文时,我们主要关注了哪些方面呢?
小结: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能使我们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说明:强调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和路径,为今后阅读学习打下基础。)
四、学以致用勤练笔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你一定也有自己的童年乐园吧?是沙滩、草地,还是蛙声一片的池塘?请仿照第2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200字左右。
(说明:借鉴课文写法,运用所给句式仿写景物,意在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所能。)
【板书设计】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标题
关注 2.开头
3.结尾
4.关键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