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初步了解事理说明文这一文体及其特点。
2. 学会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3. 学习说明文的三种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
4. 能判断文章中说明的方法,使用这些方法的目的,并说出其作用。
5. 学习并积累物候学的知识,能在生活中有效的加以利用。
6.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加强阅读,教会学生在文本中抓住关键的信息,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文章。
2. 教给学生事理说明文的知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与思考时间,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意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2.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表现出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事理说明文及其特点。
2. 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清文章说明的顺。
3. 了解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
1. 布置预习,掌握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1. 让学生向家里长辈了解一些农事活动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作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学生,这个问题是可操作的)
2. 搜集一些关于农事的谚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吗: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告诉别人自己的需求,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情感。那么人们又是如何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呢?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科学家竺可桢的科普世界,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和大自然好好沟通一下——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领领域之一,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我国就开始组织起比较系统的物候观测。它的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另著有《竺可桢文集 》。
三、复习说明文知识:
1. 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解说和阐释的一种文体。
2. 分类:
事物说明文: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事理说明文:对事物的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3.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 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摹状貌等。
5. 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语言(都必须准确)
6. 学习说明文的关键:
(1)明确说明对象。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3)在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探讨作者采用了什么顺序、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比较有效的掌握说明文。
说明: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事物说明文,了解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老师重点讲解事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其余的只做简要复习。
四、课内初读课文:
(一)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 (sù) 观测 (cè) 悬殊 (shū) 刺槐 (huái)
农谚 (yán) 连翘 (qiáo) 销声匿迹 (nì) 风雪载途 (zài) 播种 (zhòng)
次第: 依次;一个接一个的地.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萌发: 种子或孢子发芽.
销声匿迹: 形容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或人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匿,隐藏;迹,踪迹。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
周而复始:转了一周之后又重新开始。形容循环往复不断进行。
草长莺飞: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色。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学生回答—老师评析,注意思维的训练)
1. 我们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么本文“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物候现象。即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作出的反应。标题《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同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老师指导:学会抓关键句,第2自然段中“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3自然段中“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领会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2. 文章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
3. 通过抓关键句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4个因素。
第四部分(11~ 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每个部分都有提纲挈领的句子,指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学习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
领会学习第1段生动形象的语言,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动形象的语言:“苏醒”后的大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的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的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的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的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的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好处:这一段勾勒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文章第四5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明确:(1)从观测手段和观测数据的意义说明,在农事活动中利用物候的简便易行。
(2)可以根据物候观测资料判断农时的早晚,可能避免损失。
阅读6~10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6小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设问质疑,总领下文;点明将要说明的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2)简要回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纬度因素;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文章在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采用了什么顺序?这个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里采用了逻辑顺序。这个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4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同时,作者作者对于4个因素的解说也很有特色,先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着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快速阅读第11自然段,在文中勾画出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的句子。
五、深入探究,提升语文素养。
1. 关于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就全文来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有清楚的认识。
(2)、就第3部分来说,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采用了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2. 关于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既要让学生明确用了哪些说的方法?还要知道用这个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
(1)以第七自然段为例,文章采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以第九自然段为例:
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是“逆温层”,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真实可信,体现了说明事物要准确、真实。
3. 关于说明文的语言。
明确:(1)第一、二自然段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其余的是平实的语言。
(2)说明语言要体现准确性。
例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例2::“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一句,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显得真实可信。
六、归纳总结:
1. 关于物候学方面的一些知识、谚语。
2. 关于阅读说明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