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 《宿建德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 《宿建德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0 13:18: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宿建德江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与作业检查
1、请同学们展示描写月色的古诗;
2、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三、引入新课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宿建德江》
2.师板书课题:宿建德江
四、讲授新课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 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五、课堂练习与知识巩固
1、总结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
六、课堂小结
诗中虽然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我们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检测
1、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
八、作业布置:
1、找有关思乡的古诗,下节课全班展示。
2、预习第二首古诗。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天低树
月近人 旅途寂寞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