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与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分析其含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难点:
理解品味诗歌中精美语言的意蕴及其本诗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
1、幻灯片展示,播放相关资料:日军侵略中国的图片。
2、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入侵中国,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民族存亡的洪流之中。正是这个时刻,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这篇诗歌,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侵略者的愤恨。
3、作者介绍。幻灯片展示艾青(1910年--1996年)现当代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他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4、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后,你从中体味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祖国深沉的爱,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志向。)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悟情感。
1、题目解读,题目中土地象征什么?
(提示:象征着生养诗人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以及用《我爱这土地》为题,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声,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2、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嘶sī哑 喉咙lóng 汹涌yǒng 悲愤fèn 黎lí明 腐fǔ烂
3、再读诗歌,注意节奏。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朗读。
③抽读,分组读。
④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⑤全班齐读。
4、梳理段意,归纳第一节诗和第二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借写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以鸟对土地歌唱的形式,表达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之情。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深沉的爱。
三、诗歌赏析:
1、题目是我爱这土地,诗中作者借助什么表达对土地的爱?
提示:记住鸟儿的歌唱。
2、把握象征手法,什么是象征手法?
提示: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的常见写作手法,这首诗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
3、分组讨论交流,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提示:
鸟─象征诗人自己。
土地─象征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
河流、风─象征抗争精神(长期预借于人民心中的悲愤和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光明、胜利。
四、品味精美的词句。
1、朗读诗歌。找出你喜欢的词句。
例:
“悲愤”、“激怒”、“温柔”这些是土地、河流、黎明的修饰语,想想他们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体会意象的内涵。
提示:这些词语表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2、诗歌的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合作探究,体悟主旨。
提示:这是全诗的主旨,采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人们对土地的眷恋。而且还隐含着献身之意。
五、课堂总结:
1、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们以后在学习诗歌时,不仅要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的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习诗人艾青那真挚的爱国情感。这首诗就是全诗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土地的歌唱、对不屈不挠的祖国人民英勇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的歌唱,表达诗人对苦难之中祖国的深沉的热爱和至死不渝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2、结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读这首诗。
六、作业布置:
1、想一想,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