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02期)【2022年全国各地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02期)【2022年全国各地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0 10:14: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第02期)
专题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01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1.(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生活在我国境内距今的70万-20万年的古人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2022年广东)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3.(2022年山东东营)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
A.化石 B.遗址 C.传说 D.文字
考点02 原始农耕生活
1.(2022年浙江杭州)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2年江苏盐城)为河姆渡人提供稳定食物供应的农作物是
A.粟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3.(2022年湖南郴州)小华暑假参观了陕西一处古人类遗址,在这里他看到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他参观的遗址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2022年黑龙江绥化)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要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 D.河姆渡人
5.(2022年贵族黔东南)2022年5月22日是第四届海水稻插秧节,今年我国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将超100万亩。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下列原始人中种植水稻的是
A.北京人 B.山项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6.(2022年甘肃白银)考古学家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淄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7.(2022年黑龙江龙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8.(2022年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就
考点03 远古的传说
1.(2022年黑龙江大庆)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2.(2022年河南)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3.(2022年江苏南通)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4.(2022年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境内地名来源众多。以河南为例,武陟和修武的县名与武王伐纣有关:鹤壁和宝丰的地名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民国时期,商丘境内设民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二七区、红旗区、斯华区等区名…这些地名的由来反映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地名的命名原则或方式。
(2)请再举一例河南地名,并说明其来源。
考点04 夏商周的更替
1.(2022年辽宁盘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2022年四川广元)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渊源
A.郡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3.(2022年江苏泰州)“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2022年黑龙江绥化)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6.(2022年黑龙江大庆)西周与夏、商两朝相比,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国土而推行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7.(2022年山东东营)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考点05 青铜器与甲骨文
1.(2022年浙江湖州)下列文物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属一个朝代的是
A. B.
C. D.
2.(2022年湖北荆州)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隋朝
3.(2022年内蒙古包头)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4.(2022年广西梧州)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5.(2022年福建)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甲骨文
现代汉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6.(2022年四川广安)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7.(2022年河南)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A. B.
C. D.
考点06 动荡的春秋时期
1.(2022年四川眉山)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2.(2022年江苏泰州)《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3.(2022年广东)《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考点0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2022年重庆A卷)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2.(2022年湖北黄冈)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 《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2022年海南)“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4.(2022年山西)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业。追溯三晋历史,走进春秋战国。下面图文信息,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韩、赵、魏受封为诸侯时,晋国君主晋烈公仍在位,晋国公室身处三家的夹缝中。到晋孝公时,韩、赵两国抢走了晋国公室的降(今翼城)和曲沃两城,把晋公赶到了端氏(令沁水)和屯留。公元前376年,三家把晋静公降为普通人,晋君失去了最后的象征性地位,晋国历史就此终结。
A.桐叶封晋 B.城濮之战 C.三家分晋 D.长平之战
5.(2022年山东东营)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
6.(2022年黑龙江绥化节选)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_。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朝开始。
(2)图二是战国时期________(填人名)主持修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考点08 百家争鸣
1.(2022年山东临沂)下图所示一书中说:“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慈母有败子。”“华而不实,虚而无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观点属于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2022年湖北恩施)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3.(2022年广西百色)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2022年浙江绍兴)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5.(2022年吉林)《典籍里的中国》 是一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我们在《论语》一期中主要了解到的思想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6.(2022年黑龙江大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高,我无欲而民自朴”。主张“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7.(2022年福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8.(2022年河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第02期)
专题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01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1.(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生活在我国境内距今的70万-20万年的古人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我国境内距今的70万-20万年的古人类,他们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排除C项;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排除D项。故选 B项。
2.(2022年广东)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答案】A
【解析】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依据材料“13万年”和“两面打制的手斧”可知是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时期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排除C项;铁器时代是春秋后期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年山东东营)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
A.化石 B.遗址 C.传说 D.文字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化石,远古时代的化石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A项正确;“遗址、传说、文字”都不是主要依据,排除BCD项。故选A项。
考点02 原始农耕生活
1.(2022年浙江杭州)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可知材料反映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粮食,出现原始农业,处于新石器时代。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作物,①④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022年江苏盐城)为河姆渡人提供稳定食物供应的农作物是
A.粟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答案】B
【解析】河姆渡人生活距今约 7000 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学会种植水稻,B项正确;粟主要在北方推广,排除A项;玉米是明朝从南美洲引进,排除C项;小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国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年湖南郴州)小华暑假参观了陕西一处古人类遗址,在这里他看到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他参观的遗址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看到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陕西,黄河流域温暖湿润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项正确;元谋人遗址位于金沙江边的崇山峻岭之间,气候干燥炎热,是滇中地区著名的“热坝”,排除A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旁的龙骨山上,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年黑龙江绥化)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要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 D.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要房屋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D项正确;元谋人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人类,生活在云南元谋,排除A项;北京猿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和打制石器,排除B项;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以半地穴式建筑为主要房屋的原始居民,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年贵族黔东南)2022年5月22日是第四届海水稻插秧节,今年我国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将超100万亩。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下列原始人中种植水稻的是
A.北京人 B.山项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D项正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还没有进行农作物种植,排除AB项;半坡人最早种植粟,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2年甘肃白银)考古学家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淄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答案】C
【解析】根据“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其生活方式是农耕定居,C项正确;“集体群居”“采集渔猎”是旧石器时代居民的生活方式,排除A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年黑龙江龙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种植粟最早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AB项原始人不会种植粟,不符合题意;C项河姆渡人是原始农耕的代表,会种植水稻,不会种植粟,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8.(2022年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就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随葬品 有多有少 有贵有贱,墓葬等级有大有小,这就是阶级分化,这就是阶级对立。因此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阶级分化的出现。A项正确;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考点03 远古的传说
1.(2022年黑龙江大庆)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答案】C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项正确;黄帝炎帝时期没有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排除A项;黄帝炎帝时期没有治理水患,排除B项;炎帝黄帝时期没有建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年河南)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和黄帝姓氏的占99%,由此可知炎帝黄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C项正确;百家姓氏,皆自炎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说法夸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年江苏南通)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史记》记载大禹为了治水,曾13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从此他无私奉献,舍家为民的事迹为人所传颂,B项正确;ACD项与“三过家门而不入”不符,排除。故选B项。
4.(2022年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境内地名来源众多。以河南为例,武陟和修武的县名与武王伐纣有关:鹤壁和宝丰的地名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民国时期,商丘境内设民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二七区、红旗区、斯华区等区名…这些地名的由来反映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地名的命名原则或方式。
(2)请再举一例河南地名,并说明其来源。
【答案】(1)有利於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
(2)禹州市:明万历三年(1575)避神宗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1913年降为禹县,1988年改市;传禹治水有功,禹子启在此建夏朝故名;另说因相传此为夏禹所都得名;据《水经注》:夏禹始封于此。
【解析】
(1)根据材料春秋形势图可知,地名代表了当时诸侯国的封地,这有利于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其地名代表了当地的自然特征;根据材料二,可见,其地名代表了当地的人文特征。
(2)结合所学分析即可,例如,禹州市:明万历三年(1575)避神宗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1913年降为禹县,1988年改市;传禹治水有功,禹子启在此建夏朝故名;另说因相传此为夏禹所都得名;据《水经注》:夏禹始封于此长葛市:隋开皇六年(586)长社县更名长葛县,1993年12月设市;传此地为远古氏族部落葛天氏故址,后人永思其泽,故名;另说创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据《长葛县志》:邑以葛天氏得名鄢陵县:郑武公元年(前770)郑武公灭鄢国,废鄢国为鄢邑,后更名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襄城县: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始设襄城县,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周之襄城,楚灵王所筑;京相璠曰: 周襄王居之,因名等。
考点04 夏商周的更替
1.(2022年辽宁盘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B项正确;夏朝还没有文字,排除A项;CD项已经使用文字,排除。故选B项。
2.(2022年四川广元)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渊源
A.郡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可得出“鲁”是中国春秋时国名,在山东省南部,都城在今曲阜,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晋国是周武王时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经过分析这三个省份的简称都与西周建立后实行的分封制有关,C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禅让制是尧舜禹上古时期,排除B项;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年江苏泰州)“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可得出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确立了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在尧舜禹的远古时代,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始皇颁布的措施,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年黑龙江绥化)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A项正确;禅让制是中国上古五帝时代产生中国领导人的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D项正确;ABC项都是部落联盟首领,没有建立王朝,排除。故选D项。
6.(2022年黑龙江大庆)西周与夏、商两朝相比,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国土而推行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了分封制,B项正确;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始皇的制度创新,排除C项;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2年山东东营)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世袭制。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项正确;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西周盛行分封制,秦朝推广郡县制,排除ACD。故选B项。
考点05 青铜器与甲骨文
1.(2022年浙江湖州)下列文物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属一个朝代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甲骨文在19世纪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蛋壳黑陶杯是新石器时代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放马滩纸是西汉初期文帝、景帝时期的纸;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朝时期的文物。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属一个朝代文物的是司母戊鼎。B项正确;黑陶是原始社会出现,排除A项;纸是西汉时期出现,排除C项;三彩骆驼是唐朝时期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年湖北荆州)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隋朝
【答案】C
【解析】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朝代是商朝,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2022年内蒙古包头)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答案】B
【解析】甲骨文是记载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青铜器代表商周文明。因此,图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B项正确;甲骨文不属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A项;甲骨文和青铜器出现于商代,排除C项;青铜器不能说明文字演变,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年广西梧州)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B项正确;山顶洞人还没有掌握青铜制造工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青铜文明,不是“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C项;“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年福建)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甲骨文
现代汉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答案】B
【解析】图片中的文字“马、犬、牛”都是家里饲养的动物,与人们开始农耕生活有关,B项正确;题干与土地制度没有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与天文历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2年四川广安)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商朝的历史,商的考古发现可能会有大量甲骨,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A项正确;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最早是西汉,排除B项;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最早是明朝,排除C项;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2年河南)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查夏文华的首选对象,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故二里头出土的铜爵可能佐证“夏代人造酒的说法”,B项正确;“河姆渡出土的陶体”属于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的用具,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属于礼器,排除C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06 动荡的春秋时期
1.(2022年四川眉山)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可知,这是文献记载,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A项是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A项正确;BCD都是第二手史料,排除。故选A项。
2.(2022年江苏泰州)《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再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成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是春秋之后的朝代,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022年广东)《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得出《诗经》蕴含朴素科学意识,C项正确;文笔清新节奏明快、内容通俗易懂、韵律典雅优美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考点0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2022年重庆A卷)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B
【解析】【考查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地主阶级势力增强,B项正确;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排除A项;齐桓公称霸中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思想上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年湖北黄冈)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 《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再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冶炼工艺,排除A项;铁制农具是耕地的,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年海南)“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可知,商鞅变法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诸侯归附,表明商鞅变法的影响,D项正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民,材料中已经实现了,排除B项;材料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年山西)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业。追溯三晋历史,走进春秋战国。下面图文信息,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韩、赵、魏受封为诸侯时,晋国君主晋烈公仍在位,晋国公室身处三家的夹缝中。到晋孝公时,韩、赵两国抢走了晋国公室的降(今翼城)和曲沃两城,把晋公赶到了端氏(令沁水)和屯留。公元前376年,三家把晋静公降为普通人,晋君失去了最后的象征性地位,晋国历史就此终结。
A.桐叶封晋 B.城濮之战 C.三家分晋 D.长平之战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家,而原来的晋国国君逐渐失去了象征性地位,被降为普通人,晋国历史就此终结,由此可见材料反映的是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C项正确;桐叶封晋指的是西周时期晋国受封的由来,排除A项;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文公打败楚国而成为霸主的关键战役,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指战国时期秦国打败赵国的重要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年山东东营)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
【答案】A
【解析】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A项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通济渠、永济渠是大运河的一部分,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6.(2022年黑龙江绥化节选)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_。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朝开始。
(2)图二是战国时期________(填人名)主持修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答案】(1) 甲骨文商 (商朝、商代、殷朝、殷商、殷)
(2) 李冰 都江堰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图一是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名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商代、殷朝、殷商、殷)开始。
(2)图二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它发挥了防洪、灌溉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考点08 百家争鸣
1.(2022年山东临沂)下图所示一书中说:“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慈母有败子。”“华而不实,虚而无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观点属于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和“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治国,D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儒家主张“仁政”治国,排除B项;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年湖北恩施)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B
【解析】春秋晚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B项正确;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与题干“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3.(2022年广西百色)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A项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年浙江绍兴)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A项正确;崇尚“自然”是道家的观点,排除B项;克己复礼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年吉林)《典籍里的中国》 是一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我们在《论语》一期中主要了解到的思想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故排除ACD,B项正确。故选B项。
6.(2022年黑龙江大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高,我无欲而民自朴”。主张“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解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A项正确;孔子提倡“仁”“礼”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项;韩非主张依法治国等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2年福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儒家,B项正确;道家是思想主张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的思想主张是法治,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年河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结合所学知识,道家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D项正确;儒家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将其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选贤用能,提倡节俭,排除B项;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