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第02期)
专题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2年辽宁盘锦)某班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都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 B.都在长安定都
C.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 D.都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了六国,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他们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C项正确;秦朝和隋朝都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排除A项;秦朝定都咸阳,排除B项;秦朝时期还没有出现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年江苏泰州)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A
【解析】根据时间轴再结合所学,581年到907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唐朝末年,统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907年,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故阶段③是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南北,唐朝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实行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交流频繁,科技、艺术方面都有很大建树。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A项正确;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对应④,是宋元时期,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应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应①,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年湖北恩施)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知,这种制度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以考试成绩而非门第高低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B项;察举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的自下而上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年辽宁营口)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7世纪起,中国建立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指的是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世袭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指的是科举制,隋炀帝时,进上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王位和爵位的世袭继承,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看重的是门第,而不是才能,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年湖南郴州)“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在当时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材料描述的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可得出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度,通过学识选拔人才,C项正确;秦汉时期没有创立科举制,排除A项;魏晋时期是分裂时期,排除B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年重庆A卷)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右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答案】C
【解析】【考查点】大运河的开通【解题思路】根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南北交通,隋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位于运河枢纽的江都(今扬州),经济地位日益重要,C项正确;江都不是隋朝的都城,排除A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最后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年黑龙江大庆)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秦朝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及科举制度。因此,两个朝代都实现了制度创新,C项正确;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秦朝没有出现盛世,排除B项;秦朝没有推行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该制度成为历朝选投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制度是
A.科举制度 B.九品中正制 C.刺史制度 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该制度成为历朝选投官吏的主要制度,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职,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2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强化了奋斗的价值精神,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没有限制世家子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对读书人品德的考察,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2年福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 D.计算能力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说运输工具的改进、计算能力的提高,排除BD项。故选C项。
11.(2022年黑龙江龙东)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隋唐时期,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对外贸易活动频繁,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2年广西桂林)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出土戍边将士文书883件,文书中多次出现“开元四年”的表述。通过该遗址可了解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开元四年”结合所学知识,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故该遗址可能的朝代是唐朝,A项正确;宋朝、明朝、清朝与“开元四年”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2022年浙江杭州)一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该同学从书中摘录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并制作了如下书摘。
书摘一: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
书摘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2)材料二中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对我们认识史事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大运河的开通,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隋唐以后的朝代,大运河继续发挥着贯通南北水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2)坚持唯物史观,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史事。
【解析】
(1)由“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隋唐以后的朝代,大运河继续发挥着贯通南北水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2)两则书摘都对大运河的开凿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说明认识史事要坚持唯物史观,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史事。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2022年黑龙江绥化)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元盛世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2022年浙江宁波)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与出现这一盛况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科举考试 C.崇文抑武 D.八股取士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的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材料中“进士”可知与科举制有关,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措施,排除A项;崇文抑武是北宋时期治国策略,排除C项;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科举形式,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23 盛唐气象
1.(2022年内蒙古赤峰)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A.隋朝经济繁荣 B.唐朝社会开放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明清对外交往
【答案】B
【解析】开元是唐玄宗时期在年号。长安是唐朝在都城。材料描述唐朝社会开放在特征。B项正确;隋朝、宋代和明清均不符合材料中元开的信息,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2.(2022年湖南长沙)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来自波斯的马球 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发达的交通 B.繁荣的经济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交通、经济以及政治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被誉为“诗圣”。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昌龄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B项正确;李白被称为“诗仙”,排除A项;CD项没有被称为“诗圣”,排除。故选B项。
4.(2022年黑龙江大庆)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比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B
【解析】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B项正确;唐高祖、武则天以及唐玄宗不符合材料中“天可汗”的称号,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5.(2022年福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唐太宗”“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符合题意,B项正确;A北魏孝文帝改革,C契丹钱币,D辽国时期,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6.(2022年广东)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可得出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超凡脱俗的风骨,享有“诗仙”的美誉,D项正确;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排除A项;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排除B项;白居易的诗直面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2年浙江丽水)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通过多种方式保持着密切交流。不断发展的各民族服饰习俗,就是文化互鉴交融的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好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旧唐书》
材料三
旗袍原来是满族妇女的基本服装。自汉族服饰中的吉样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满族服饰后,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至今旗袍仍受中国女性喜爱,成为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1)与图1相比,图2中的服饰有何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哪一次改革的什么内容?
(2)材料二以不同方式展现了服饰礼仪之美,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民族文化互鉴交融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温馨提示: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1)穿戴宽松,以汉族服饰为主;孝文帝改革。
(2)吐蕃王派使臣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
(3)观点1:各民族文化的互鉴交融,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观点2: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互鉴交融,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观点3:农牧文明的互鉴交融,共同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解析】
(1)依据图2服饰与图1中胡服比较,胡服紧贴身体比较紧身,图2的北魏帝后图穿戴较为宽松,体现出以汉服为主;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措施,有穿汉服,说明与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有关。
(2)依据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的信息和所学可得出吐蕃王派使臣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比如依据材料可以从“各民族文化的互鉴交融,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互鉴交融,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农牧文明的互鉴交融,共同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等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回答即可。比如第一个论题可以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隋唐繁盛奠定基础等分析回答。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2022年广西百色)“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答案】B
【解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解题思路】根据“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评述的是玄奘西行。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研习佛法,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而非天竺。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而非到达天竺。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言国威而不是求取佛法。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年四川广元)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A.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说明中外贸易往来频繁,B项正确;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 社会风气、 生产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3.(2022年湖北黄冈)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吸收“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表明文化间进行交流,D项正确;日本借鉴唐朝先进的制度并结合本国国情融入日本,不叫延续,排除A项;世界人类文明最早起源两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年黑龙江绥化)唐朝时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勇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再结合所学,唐朝与天竺有频繁往来,贞观初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B项正确;西汉张骞通西域,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排除C项;东汉班勇出使西域,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A.先进的生产技术 B.繁荣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多彩的文学艺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往来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的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学艺术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再结合所学鉴真6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在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D项正确;张骞是一名郎官,西域是今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不是日本,排除B项;玄奘西行天竺,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2年河南)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闻阖(闻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答案】C
【解析】题干“九天闻阖(闻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意思是犹如九重天门似的宫殿大门,迤逦开启,万国使臣朝拜大唐皇帝,反映唐朝雄风尽显,吸引万国来朝,故诗句主要描绘的是对外关系,C项正确;诗句没有涉及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8.(2022年四川眉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编写了《唐本草》;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答案】(1)特点:政府参与;重视医学教育;名医辈出;重视经验总结;较前代有发展;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
影响:丰富和发展中医文化;唐文化组成部分;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等。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可得出政府参与,重视医学教育;根据材料一“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可得出名医辈出;,重视经验总结,较前代有发展;根据材料一“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可得出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朝医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文化;是唐文化组成部分;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等。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022年山东临沂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何题。
材料一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9年12月)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
【答案】(1)史实: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被朱梁政权取代。特征:唐朝前期呈现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逐渐灭亡。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史实是:唐朝对外交往频繁;依据材料二的“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与西城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贼’,肃宗派他们赴朔方行营效力。”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史实是:安史之乱;依据材料三的“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唐朝最终被朱梁政权取代。”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史实是:藩镇割据;唐朝被朱梁政权取代。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是:唐朝前期呈现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逐渐灭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第02期)
专题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2年辽宁盘锦)某班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都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 B.都在长安定都
C.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 D.都实行科举制
2.(2022年江苏泰州)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2022年湖北恩施)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4.(2022年辽宁营口)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7世纪起,中国建立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指的是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世袭制 D.九品中正制
5.(2022年湖南郴州)“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在当时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材料描述的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6.(2022年重庆A卷)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右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7.(2022年黑龙江大庆)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8.(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该制度成为历朝选投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制度是
A.科举制度 B.九品中正制 C.刺史制度 D.三省六部制
9.(2022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10.(2022年福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 D.计算能力的提高
11.(2022年黑龙江龙东)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2022年广西桂林)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出土戍边将士文书883件,文书中多次出现“开元四年”的表述。通过该遗址可了解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3.(2022年浙江杭州)一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该同学从书中摘录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并制作了如下书摘。
书摘一: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
书摘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2)材料二中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对我们认识史事有何借鉴意义?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2022年黑龙江绥化)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2022年浙江宁波)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与出现这一盛况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科举考试 C.崇文抑武 D.八股取士
考点23 盛唐气象
1.(2022年内蒙古赤峰)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A.隋朝经济繁荣 B.唐朝社会开放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明清对外交往
2.(2022年湖南长沙)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来自波斯的马球 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发达的交通 B.繁荣的经济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
3.(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被誉为“诗圣”。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昌龄
4.(2022年黑龙江大庆)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比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2022年福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A. B.
C. D.
6.(2022年广东)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7.(2022年浙江丽水)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通过多种方式保持着密切交流。不断发展的各民族服饰习俗,就是文化互鉴交融的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好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旧唐书》
材料三
旗袍原来是满族妇女的基本服装。自汉族服饰中的吉样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满族服饰后,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至今旗袍仍受中国女性喜爱,成为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1)与图1相比,图2中的服饰有何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哪一次改革的什么内容?
(2)材料二以不同方式展现了服饰礼仪之美,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民族文化互鉴交融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温馨提示: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2022年广西百色)“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2.(2022年四川广元)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A.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3.(2022年湖北黄冈)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4.(2022年黑龙江绥化)唐朝时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勇
5.(2022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A.先进的生产技术 B.繁荣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多彩的文学艺术
6.(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7.(2022年河南)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闻阖(闻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8.(2022年四川眉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编写了《唐本草》;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022年山东临沂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何题。
材料一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9年12月)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