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月迹
“月迹”即月亮的痕迹、踪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 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呢?这需要我们从《月迹》中一起去寻找答案。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理解文中重要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款款、累累、面面相觑、嫉妒”等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内容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月之美,保持童心童趣。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1.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体会作者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引导体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亮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的,有的是借天上的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想的。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2.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有关的散文,那就是贾平凹的《月迹》。(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朗读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的节奏和断句。
1.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把握“款款、累累、面面相觑、嫉妒”等词语的含义。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从字面上看“月迹”的含义是什么?
月亮的踪迹。
2.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月亮的踪迹并做上记号。并用【】在文中标示出相应描写月亮的语段。
月迹:室内——院内——院外
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3.明确重点:寻月亮。
4.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都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又突然在弟弟妹妹的眼睛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5.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镜中月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又“羡慕”又“嫉妒”,不由得“争执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6.把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吧。(教师及时点拨。)
(1)阅读第2自然段。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描写的月亮是静态的,还是在变化的
这一自然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是月亮的变化过程。
(2)“满院子的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累累的骨朵儿了。”你为什么喜欢这里
因为这几句话运用了很多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桂树的样子,给人宁静、美好的感觉。
(3)“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
的痒痒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气息
这种气息指的是院子里有月光和桂树,奶奶说月亮上也有桂树,使“我们”产生了想象和灵感,仿佛自己已经身处月宫了。
(4)“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奶奶的话是什么意思
奶奶的话是对“我们”争论“月亮是谁的”的解释,月亮挂在天上,不属于任何人。
(5)“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月亮本在天上,月影却可随处成景,这句话是提醒读者,用心感悟和发现。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本文通过写“我们”在中秋的夜里在奶奶的鼓励下,到各处去寻找月亮并议论月亮的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美好,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
四、课堂小结
月球就在那里,它永远不会阻止我们探索的脚步,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无穷无尽的宇宙中藏着数不清的奥秘,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寻求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本文是贾平凹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理解了月亮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善于发现美、懂得享受美。
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上,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并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