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0 10: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
传贤 传子
先秦
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国家的控制相对松散薄弱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相补充,互为表里,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秦国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中央行政中枢是?
中枢:指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
行政中枢:指的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心和决策核心,在中国古代,决策机构是中枢机构,但中枢机构不一定是决策机构
(2015天津文综)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中央政治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继位之初,丞相田蚡就很跋扈,为削弱丞相权力实行中外朝制度。中朝(内朝)由一些地位不高的尚书、常侍等皇帝亲信组成。三公演变为外朝。中朝掌决策,三公掌执行。
东汉,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重臣专权、王莽篡政的历史教训,继续削减了“三公”的权力,执行权也被架空,尚书台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
中央行政中枢是?

(中枢体制的创新)
创新之处: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互相牵制 加强皇权
(2020浙江卷)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群相制度
A

二府三司制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  )
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
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
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
D
A

行省制
A

内阁制

军机处制
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行政中枢演变的特点
封建社会不断地寻找一种既有效率又无威胁的辅政制度
行政中枢作为君主专制的防错机制存在,既是对皇帝的辅佐也是对皇权的制约。
特点一:始终围绕加强皇权和削弱相权来进行的,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是变化的主要动因。
唐代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由此可见,唐朝(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氶相权力大于皇权
C.门下省高于中书省
D.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A
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 B.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
C.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
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力求平衡
因事而设,因时而变






古代君主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两个难题:
第一,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坐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坐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先秦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服”即职事,本意为服事天子。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方国。商王与方国首领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独立性强关系松散。
周王与诸侯国君大多存在血缘关系,凝聚力强,但诸侯国仍有一定的独立性,未实现中央集权。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郡县制
C

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汉郡统辖。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虽诸侯国仍长期存在但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东汉监察区“州”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唐玄宗时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军镇(又称藩镇、方镇),长官为节度使。节度使自募军队、任免官吏、自行征税,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755—763年安史之乱,虽最终被平定,但藩镇林立局面延续了百余年。


行省制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为中央工作,权力大而不专
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行省制度的双重性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务、按察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三司分权,设立巡抚。明代的巡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到清朝,巡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成了一省长官;由负责监察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特点:
围绕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的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趋势:
皇权逐步强化,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感 谢 !
“权势不可以借人”
“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