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闲人”背后的无奈与潇洒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片段
作者:杨正奎
上《记承天寺夜游》这课时,在赏析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之后,我和学生一道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不断穿插资料,读懂了文章中苏东坡的复杂感情。
师:作者眼中为什么有如此美丽的景呢?别人怎么就不能发现这么美的景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他是“闲人”,有时间欣赏。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闲人”是什么意思?
生:清闲的人。
师:那不就是无事可做的人了?苏东坡真是无事可做的人吗?好,下面看投影。
(展示苏轼在黄州生活时写的诗句。)
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同学们看,苏东坡“闲”吗?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他身体闲吗?
生:不闲。
师:既然他身体不闲,那么这里的闲人可以怎么理解呢?
生:心闲。
师:原来他忙的是身体,闲的是内心呀。原来他有这份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呀。那么这个“闲人”可以怎么理解呢?
生: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书上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什么意思?
生:就是哪一夜都有月,什么地方都有竹柏。
师:你们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吗?真的哪一夜都有月?到处都有竹柏?
生:不是。
师:那苏东坡怎么这样写呢?难道是他犯了个低级错误吗?
生:不是。苏东坡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这里的月和竹柏可以理解为美景。
师:非常好。我们再把写景的句子朗读一下,体会一下他的闲情雅致。读的时候要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
(生齐读写景抒情的句子。)
师:我们读了感觉到此时苏东坡的内心的确很悠闲。那么,你觉得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呢?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苏东坡被贬黄州前的一些资料。
(投影展示。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并讲解。)
苏轼: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元丰二年)43岁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师:你觉得苏东坡的内心深处想做这样一个无官的闲人吗,白天忙种田,晚上赏风景?
生:不愿意。
师:他和陶渊明哪个是真的想做“闲人”?你能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生1:从陶渊明的诗“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可以看出他是真正的不想当官,想归隐自然。
生2:陶渊明是自己辞官不做的。他比苏东坡想当“闲人”。
师:苏东坡又何尝想做“闲人”?他又何尝不想当官在朝中做事,实现少年时“致君尧舜”的理想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他此时的感情吗?
(投影展示句式。)
一声“闲人”,多少 ;一声“闲人”,多少 。
生1: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辛酸。
生2:一声“闲人”,多少抑郁;一声“闲人”,多少悲凉。
生3:一声“闲人”,多少苦闷;一声“闲人”,多少感伤。
师:是呀,苏东坡的一声“闲人”,何尝不是自嘲?我们把这句抒情的句子好好品读一下。我们看这样读怎么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
(生仿读,读出自嘲和无奈。)
师:读到这里,我们读到了苏东坡闲情雅致背后的一丝淡淡的悲凉。
但是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达观。“乌台诗案”中,他不像因迫害而屈死在风波亭的岳飞,他也不像屈原那样投身汩罗江。他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而且可以欣赏美妙的风景。让我们读一读他笔下的美景,看看他又是以怎样的心境欣赏美景的?
(生齐读。)
师: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眼中景即心中情,眼中所见即是心中所想。他笔下的景物之中,除了月,还有什么?
生:竹柏。
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苏东坡因为心中有月,心中有竹柏,眼中才会觉得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
生:可以这么说。
师:眼中的月是一片空明,因为心中也一片空明;那竹柏是否也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生沉默。)
师:竹子有什么特定的意思?
生:竹子风格高洁。
师:那么柏树呢?子曰:岁寒……
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好一个空明,好一个竹柏,好一个苏东坡。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景中的感情。这样的心境下道出的一声“闲人”之中,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再用刚才的句式说一说。
生1:一声“闲人”,多少高洁;一声“闲人”,多少傲骨。
生2:一声“闲人”,多少自得;一声“闲人”,多少自豪。
生3:一声“闲人”,多少享受;一声“闲人”,多少乐观。
生4:一声“闲人”,多少闲情;一声“闲人”,多少雅致。
生5:一声“闲人”,多少宁静;一声“闲人”,多少豁达。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看可不可以这样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
(生仿读,读出自得与达观。)
师:其实,怎一个“闲人”了得?通过刚才品读“闲人”二字,我们读到了一个有着一丝自嘲无奈的苏轼,也读出了一个自得达观的东坡。
师:苏东坡非常喜欢王维,也非常喜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句诗。
在黄州,他多次乘月夜游,写下大量的诗、词、文。元丰五年,他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同年,他的朋友也就是文中的张怀民,建了一个亭子,苏东坡为它取名为“快哉亭”,并写下了一首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间有这样一句话:“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只要心中有浩然正气,谁能把你打倒呢?
元丰三年,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在黄州的几年里,他寄情山水,体味人生。当他离开黄州的时候,真的是潇潇洒洒,一路走来一路歌。有人曾说,苏东坡在黄州的几年完成了从“苏轼”到“东坡”的转变。
我们知道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最远到哪里?
生:海南。
师:但是,正如他所写“千里快哉风”,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越贬越豁达。
(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朗读体会。)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生在朗读中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