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停看雪》课堂实录
师出示幻灯片1《江雪》
师: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末清楚有位文学家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文章。现在让我们随着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最想了解什么?
生1:为什么要去看雪。
生2:这么冷干嘛还还去看雪。
师:看来你对文章内容已经很了解了。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去赏读这篇文章
吧。
师:那么如何去赏读呢?
(出示幻灯片2)
1、 学会阅读,读中质疑,读中感悟。
2、 学习目标:读懂张岱,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听课文录音,你们觉得听录音重在听什么?
生1:听内容。
生2:听感情
生3:听语调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录音是怎么读的呢?
(生听读)
师:录音听完了,除了感情内容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生1:读音准,语调缓慢。
生2:停顿十分准确。
师:说得很好,那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呢?
(生2有感情的朗读)(读毕师生齐鼓掌)
师:你能不能自你点评一下?
生:因为老师多有点紧张,有点疙瘩,停顿没掌握好,但是感情掌握的挺好。
师:她读所比录音中更好的一点是什么?
生齐:感情。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好的文章要多读,我相信你们会读得越来越好。
师:不知道同学们在课前对字词预习的怎么样,下面我们就小试身手。
(出示幻灯片3:重点字、词、句)
师:一分钟准备时间,等下我们抢答。
(生看书准备并抢答)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一处前后内容明显矛盾的地方。
(生自读课文)
生1:我觉得“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有矛盾。
师:怎么矛盾呢?
生1:前面是“独”而后面却说“两三粒”
师:一个大文学家竟然犯了这么一个底级错误,甚至有人见意把它改一改,后来经过对
文章的研究发现这其中另有奥秘。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
生齐答::想。
师:那就让我们在品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师:同学们再继续找一找,文章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张岱的为人。
(生边读边找)
生1:独
(生纷纷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痴
(其它同学纷纷表示同意)
师:“痴”字用我们现在的话怎么理解?
生1:呆、傻
生2:行为古怪
生3:笨…
师: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他的“痴”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全班齐读。
师:谁能找到张岱“痴”的行为表现在哪里?
生读: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你找得真准,读得也好,理解能力很强。我们来讨论一下:去湖心亭看雪这件事呆不呆?
生1:呆。
师:你们也看过雪,你们也很呆吗?
生1:反应过来说:看雪是不呆的,呆就呆在他在特别的天气里去看雪。
师:怎样的天气?
生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这种天气和《江雪》中的哪两句所表现的一样?
生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师:为什么会鸟飞绝,人踪灭?
部分生自说:因为天气太冷了。
师:像这样奇寒雪夜,你一般在家干什么?
生4:烤火、看电视。
生5:在被窝里睡觉。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 什么性格吗?
生6:清高、孤傲。
师:哦,说说你的理由。
生6:我们一般在白天看雪景,并且会邀上几个好朋友一起。他却一个人,而且在这么冷的晚上。
师:恩,说的很有道理。还有吗?
生7:孤独,没有朋友。
生8:高傲、超凡脱俗的人。
生9:独来独往、不同常人。
师: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来想一想,一般情况下,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做出这种“痴行”。
生10:愁的时候。
生11:伤心的时候。
生12:苦闷的时候。
师:那么张岱为什么而愁,为什么而伤心呢?
生:沉思…
师:同学们不用着急,谜底在品析中自然会揭晓。我们先来解决开始留下的一个疑问。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
(解决问题:“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 “独”到底怎么理解?)
生13:我认为“独”字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生14:独是孤独,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不知心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这里并不矛盾。
生15: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
生16:我认为这个“独”字,体现他们的心境不同。
师:同学们品的真好。(板书:痴行——孤傲、清高)
老师: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学生读。)
师:写雪景的有两句。我们看看前一句和后一句所描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
生1:前一句描写的范围比第二句大。
生2:前一句给人一种苍茫、浩大的感觉,后一句所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很渺小。
师: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屏显: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看了这句话,仿佛一个银装素裹、苍茫无垠的雪的世界就展现在眼前。你认为哪个字在句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生3:“与”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师:你能不能通过读来体现它的作用?
生4:有感情的读,并且重读了“与”字。
师: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生5:我认为“与”字不能去掉。“与”字把这些景物连成了一片。
生6:我也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师:去掉呢?(屏显:“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让学生比读品味)
生7: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
生8: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师: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我们接着看第二句。前面同学们说这句中的景物给人的感觉很渺小,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9: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而已这些词看出来的。
师:对,这些词的确体现了景物的小。可是有人提出疑问,这些量词是否用错了。我记得小时候,你们做量词填空题:一( 个)人,如果你填成一(粒)人,老师会怎么样?
(学生笑。)
师:你写一粒人,是绝对不行的。那张岱这样用到底妥不妥呢?
(屏显: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学生比读)
学10: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
学生11:这些量词都缩小了,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
生12:我认为这不是错用,而是妙笔,像一幅水墨画。
生13:改后就体现不出天地的大,人物的小,似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师: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假如是你只身一人站在这苍茫的雪的世界中,你会有何感受?
生14:啊,真美啊!(生笑)
生15:孤独感。
生16:好一片大好河山,可欣赏的为何只有我一个?
师:真是肺腑之言。如果要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
(屏显:我们笔下的雪景:“雪来了!她憋足了劲地下,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飞舞,悄然无声的下;细小的似棉絮,大片的像鹅毛,她们随风飘舞,奔跑着,旋转着,一刻也不停。”)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和张岱写雪景的句子有何不同?
生17:用上一些修辞和优美的词句。
师: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生齐说:没有。
师:像张岱这样用简练、直白的手法写景写物的人还有很多。如:清朝的王士祯。
(屏显:《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zūn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生:比读品味,找共同点:简练、由名词连句而成。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插图。谁能说一下这幅图的特点。
生18:简单、没上颜色。
生19:色调单一,有很多空白。
师: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画法叫白描。同样(屏显: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叫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张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么感情?)
生20:热爱自然。
生21:痴迷自然。
师:板书(痴景---热爱、痴迷)
师:是啊,张岱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达到了痴迷的境界。在课前,我们回忆了柳宗元的《江雪》 。
(屏显: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有读者认为柳宗元是个钓鱼迷,不然怎么会写大雪天独自钓鱼呢?那他到底是不是痴迷钓鱼呢,清朝的朱字荆却读懂了他的心境,他有文写到,(屏显: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明显可以看出柳宗元之意不在鱼。那张岱雪夜出游意仅在于雪景吗?
生齐: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张岱的内心世界。
师: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
生1:大喜。
师:那我们就高兴地读出大喜句。
(学生读)
师:哪几个词可以表现他们的高兴?
生2:更、此人。(学生再读)
师:这种人,指什么人?
生3:指有雅兴的人。
生4:指张岱这样的痴人。
师:痴人碰到痴人,那他们是———
生5:臭味相投。
(众学生笑,该学生意识到,忙改口说:志同道合。)
生6:知己。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他们痛饮而别。
生7:我认为张岱和他们是两种人,遇到他们很失落。
师:(做出吃惊神态)你为什么有这种看法?
生7:我认为张岱遇到他们是很失落的,书上说“强饮三大白而别”,他勉强地喝了三杯就走了。
师:“强”,解释成勉强。可有人也把它解释成痛饮。我们再来听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8:我认为这里的“三”是虚数,是喝好几杯。我们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不认为他们是知己,张岱就可以不过去,不理他们。
生9:我也认为是知音,他问起了姓氏。如果不是就不问了。
生10:我认为问姓氏不一定能说明他们是知音。毕竟张岱是有文化的人,他懂得礼节,客气还是要的。
生11:我不这么觉得。课文说张岱一个人独往,他喜欢安静的人少的环境。现在看到人多了,我想他肯定不高兴。
生12:表面上看来他们是相同,大家都一大早的才出来了。其实一个看雪,一个却来喝酒。他们的心境是不同的。金陵客是“拉”张岱过去的。
师:概括的很精妙。你们的发言为课文的品析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但是,对张岱的心境我们只能揣测,无法定论,知己与否并不重要。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疑惑。)
师:一般我们是问什么答什么。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李家巷人,行吗?
学生13:我知道,是问姓名答地点。
老师:很聪明,发现了问题。
(屏显:“金陵”:现在的南京,明朝的京都。)
师:根据“金陵”的特殊含义,揣测一下金陵人雪夜饮酒湖心停时的心境。
生14:“金陵”是南京。客人是金陵人,却住在杭州,肯定会思乡、思念金陵。
师:客人思念金陵家乡才到停上喝酒,那张岱是为什么夜游湖心停呢?在前面我们体会到了张岱心中一定有愁绪,那愁绪是什么呢?
(屏显张岱简介:张岱(1597—1679)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其文多缅怀往昔风月,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痛和沧桑之感,以寄托故国之思。)
生12:我明白了。这里的“金陵”有暗示意义。
师:真了不起。暗示什么呢?
生12:客人说是金陵人,张岱就会想起南京。
师:客人思念金陵家乡,张岱听到“金陵”一词会思念什么?
生15:会思念明朝。
生16:思念故国。
师:板书(痴遇----思念故国)
师:这是本课最难的一个问题。你们都能想出来,真是了不起。张岱游西湖,选择人鸟声俱绝的冬雪清晨独往,在清冷浩大的孤独天地中,人与天地与山水融为一体。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惟有这天地才是他真正的知己。像张岱这样的孤高情怀,我们还在哪些文章中读到过。(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师:掀开历史的长河,千万万的人群中,不乏有张岱的知己者。张岱在他的《自提小像》中写道:(屏显:《自提小像》
功名耶落空,
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
锄头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遇”,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屏显: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生1:好个孤独的张岱。
生2:好个清高的张岱。
生3:好个痴人张岱。
生4: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
生5: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
生6: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
生7: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
师:同学们,通过赏读,我们读懂了张岱其人,最后老师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首有名的诗句来为本堂课做结束语。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这首诗,借以回味张岱的那颗痴心。(屏显: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师生有感情齐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