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导学创意
杨宏丽
【目标定位】
①人文人景,在作者变幻的白描笔法中欣赏冰雪西湖的静与美。
②人境人情,在作者真切的湖心自怜中体悟孤高情怀的痴与怨。
【创意解读】
朱熹有言:“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课文虽寥寥数言,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一唱三叹之致,包容着丰富而隽永的人生况味。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余音绕梁”的吟读成诵和“一叶知秋”的推敲品悟。本课提挈“痴”这一文眼,铺叙线索,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窥一斑而见全豹”,以“痴”字起兴,适时缘境地设疑,将作者的幽怨孤高的情怀在力透纸背的体悟与品味中得到提炼与升华。
学文千法,朗读为本。趣之以读,读之以思,思之以悟。《学记》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将读幻化为深人文本的蹊径,穷教师的点拨之技,尽学生的情读之能,让作者的错杂感受在学生的读中更加真切,有身临其境之感。
【创意设计】
一、情读—激趣入题
新课伊始,教师在配乐范读后,顺势导学:
读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仿佛看到了恰若西子的湖光秀色;读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仿佛听到了“雷峰夕照”中的滴雨清音;读罢这《湖心亭看雪》,却感到胸口好像被悄然敷上了晶莹的寒冰。却不知在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人山著书以终的张岱,深夜独
立,能将这清凉的冰雪西湖消解成几般滋味。(学生自由朗文章)
[解读]
导语中化用描写西湖的诗句与文章相映对照,向学生暗示“情由景生”的物语。将作者的成文背景不着痕迹地嵌人其中,无刻板造作的环节展示,却不乏启发铺垫之用。
二、品读—赏景入境
〔学生初读后,教师导学〕
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人作者眼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
原文:雾淞沆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通过换字对照,体会作者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和别有之心)
〔设疑〕
①将“雾淞沆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改为“雾淞沆场,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是否更简洁?
②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景致是否更加清晰大气了?
〔教师导学〕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更改前后在表达上的差异。赏析后,带着赏的感悟再读,读出作者写在景物中的感觉。
〔解读〕
①这三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三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让后文“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磅礴浩渺的气势。
②改句把景物写得过于大,过于清晰了。前后两句的一大一小,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自然造物的真谛,在前句那种与天共形的意境中,一切事物都显得渺小了,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语很传神地写出了景物的神韵。作者运用白描的技法,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了令人更有想象空间的景致。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写景渐写渐小,最后落点到人,“两三粒而已”,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而已”一词的意蕴。“而已”字面意思就是“罢了”,写作者站在如此奇观中,只能慨叹“渺沧海之一粟”了。作者写到这里,景的描写已经与人世情怀相联了,作者眼中的是更有人情感怀的境界了。
[教师导学]
文章还有一句虽然不是直接写景,但也对谊染情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找出来体会其妙处。
原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解读〕
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逼真地渲染了万物萧条、肃杀冷落的气氛,为后文奠定了基调,也为下文写作者的特立独行埋下伏笔。
〔解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景物描写的赏析,一方面要把握住景物的状貌,知其技法,另一方面要透视在景物中渗透的感情。作者满心的感情,遇到那地那景,便被点染得真切丰富了。
三、研读-知人入情
〔设疑]学生读完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深刻表现张岱形象的词语。
[原文]“痴”
〔设疑〕“痴”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导学]
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的方法诊释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痴呆,痴悄,痴心,痴迷,痴醉……
〔教师设疑〕
一问:张岱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导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行文中猎取信息,并且要结合前面对“痴”字的理解,更全面解读作者的“痴”。
〔解读]
①作者在深夜到湖心看雪,“痴”自不用说。作者“看雪”中有着太多的“不寻常”:不寻常的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拥毳衣炉火”不寻常的时间—“是日更定矣”不寻常的行踪—“独”自一人到湖心看雪;不寻常的际遇—与金陵人相遇,“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作者的“痴”透露着“傻”,但他“傻”得执著,“傻”得认真,“傻”得可爱;他的“痴”透尽着“迷”,将自己完全融到周身的雪景,俨然把自己作为那画卷中的一角,有种执“迷”不悟的坚定;他的“痴”透露着“醉”,他可以悠然地来,纵情地饮酒,也可潇洒地走,豪放恣情,冷暖自知。
③作者的“痴”在舟子的言语中被放大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④作者的痴,不仅痴于那山水草木间的景色,还痴于早已破碎不能复原的故国,更痴于自己所坚持的清高、孤傲的人格风范。
二问:张岱为什么这样“痴”
【教师导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为人志趣来理解,要挖掘作者的心灵根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核心的字眼作为立脚点,力掘一口深井!
【解读〕
①一个“独”宇,洞开了作者内心的天窗。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个“独”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在这个世界中“西湖湖心亭”是自己心灵最好的避难所,一山一水间是自己最好的皈依。
〔设疑〕事实上,作者并不是“独”往,还有舟子相随,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作者的心中,舟子只是划船的,他是不懂自己的内心感受的,当然是无法作为“志同者”同去看雪了,这在后文中得到印证,舟子喃喃自语中,就显露了他们心灵的距离。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也是不可能理解的。但作者当遇到金陵人后,却有巧遇知音的感觉,作者就开怀畅饮,不干不快。
〔设疑]这里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一“喜”一“强”的妙处。
一个“喜”字,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尽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练,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意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②作者写本文的时候是在明亡后,为什么文章开篇所写的时间依然是“祟祯五年十二月”?
作者一直背负着对故国的难解之思,或许只有到这样冰冻的世界,才能镇定自己隐痛的内心,作者之意也并不全在山水中,只是寄情山水吧。借西湖之冰雪,融化脚中之块垒。
三问:“痴”字的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张岱呢?
[教师导学]这是收束全文的同题,学生可以从前面的领悟中采撷到词句来描摩出自己理解中的张岱。但是教师如果能够采用更为巧妙的方式来表达对张岱的认识,抛砖引玉,学生就会有更加精彩深刻的体悟与卓见。
示例:教师自改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诗:
一衣一炉一扁舟,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一人痴对一湖愁。
〔解读』对文章的研读,就是要围绕着一个“痴”,适时适地搭建问题台阶,提示更商更深的思考,层层深人,引导着学生步步为营,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藏在“痴”字背后的身世况味与人格魅力。